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壽寺

鎖定
福壽寺在大蓮山上山,大蓮山位於銅鼓縣三都鎮西北邊陲,驅車沿三都街塘下官倉村道而行三華里,即見兩邊石壁陡峭,紅麻石條鋪成的山路,曲折圓環,拾級而上,大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約行二華里到達山頂,崇山峻嶺羅列,層峯疊嶂環繞,山不高而險峻,地不寬而雄偉,周圍大小山頭如片片蓮葉襯托,將山頂層層圍繞於羣山之中,酷似一支蓮花出水,故名大蓮山。山頂呈園頂形,四周懸崖峭壁,幽谷深淵,峯巒嵯峨,林木茂盛,山巔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極目眺望,遠近羣山盡收眼底,更有右楓奇洞點綴左右,蒼松翠竹搖曳相聞,山間萬丈龍潭水庫碧波盪漾,山下潺潺流水,山間滾滾林濤。遊人至此,頓覺心曠神怡。
中文名
福壽寺
始建於
唐朝大曆年間
再建於
清乾隆九年
續建於
民國28年
佔地面積
300餘平方米

福壽寺歷史背景

大蓮山雄偉秀麗,早在四百年前,(清康熙年間)就已成為佛教聖地。福壽寺初建於唐朝大曆年間,再建於清乾隆九年,續建於民國28年,佔地300餘平方米,分上、下二棟計26間,供有如來、觀音、古佛神象(傳説古佛神象屬香藤結成),還有符庵,道一神位。主持和尚系佛教臨濟正宗分支。全盛時期曾宿僧侶20餘人,香火道場以及遊人香客絡繹不絕。解放後文革期間,殿宇房屋被全部拆除。1986年以後又由附近羣眾自發募捐儲款修建,歷時7年,建有上、下廳、左鍾右鼓,僧房、茶房、禪間、客間、廚房、餐廳等,供遊人遊覽觀賞,供奉敬祀。至今右側還保留有福壽寺開門祖衍周芳禪師墓塔和十七世祖馬祖道一禪師衣冠冢(建於嘉慶十四年)坐東向西,並排三座,十四柱十三碑,上豎園形石塔尖,有“阿彌陀佛”石象三尊,全系白色花崗岩石柱和青石墓碑,造型精細別致,結構美觀,墓葬岩石上刻有《幽巖石室》四個繁體大字剛勁有力,整個禪師墓葬羣猶如三隻蛤蟆朝着落日眺望。所以,古人稱“三蟆戀日”之景,與寺毗望的有建在峻峭的石壁上,寬4米,深9米,高1.72米的的“藏經樓”,60年代大蓮山福壽寺的珍貴文物曾藏於此間,才倖免遭劫。

福壽寺重要景點

距寺158米處還有一棵400年的古楓。在古楓樹下原建有一廟,名為楓神廟。在未拆除之前常年香火不斷,古楓樹高約60米,樹圍6.7米,亭亭如華蓋。樹影婆娑,夏日葱翠如黛,深秋丹紅似火,緊緊圍繞樹幹攀延而上的一株巨藤,猶如一條騰飛的巨龍,四季常綠,葉片呈三角形,三月開花,花形似啄木鳥,果實似佛珠。巨藤根部已伸延至峯下深淵400多米以外,如有人不小心撞傷根部,表皮會流出呈血紅色液狀汁,令人難以相信。在逶迤的另一條山間中,離寺半里許,有一天然巖洞,名為馬祖巖,洞前有石屏掩映,入口稍小低矮,出口較大,洞崖呈傾斜長方形,光線充足,洞高十米,寬約五十米,足可容納800餘人,傳説曾在此辦過蒙館學堂。
馬祖道一是中國禪宗8代祖師,俗姓馬,法號道一(公元709-788)乃漢洲什祁人氏,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幼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戒於渝洲圓律大師。此人生得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二輪紋。曾在佛跡嶺(在今福建建陽),龔公山(在今江西南康)等處傳授禪法,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自是見心”的道理,從學者甚眾,後形成學派,稱“洪州宗”,後於公元769年唐大曆四年來到大蓮山,閉關坐禪馬祖巖,公元773年離開大蓮山,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圓寂於南昌開元寺(今南昌佑民寺)入浴跏趺入滅。馬祖道一圓寂後,其徒子徒孫為紀念這位在大蓮山坐禪四年的禪宗8代祖師,福壽寺十七代恩師為其立塔(義寧洲志)。
如今大蓮山福壽寺的後面,還有馬祖道一禪師的衣冠墓。馬祖禪師是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史名人之一,與司馬相如、李白、蘇東坡齊名。馬祖道一開創了南嶽懷讓洪州宗,諡號大寂禪師。馬祖道一禪師門下極盛,號稱“八十八位善知識”,法嗣有139人,以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南泉普願最為聞名,號稱洪州門下三大士。百丈懷海下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也就是説如今的佛教聖地——奉新縣百丈寺,著名的《百丈清規》的制定者大智禪師懷海是大蓮山福壽寺馬祖道一禪師的徒弟。大蓮山自恢復以來,香客來往不絕,香煙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