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嚴寺

(桐鄉福嚴寺)

鎖定
福嚴寺,位於浙江省桐鄉市境內江南古運河左岸鳳鳴街道,東距縣城十三公里,西南距杭州六十公里。
中文名
福嚴寺
地    點
浙江省桐鄉市鳳鳴街道
創建於
南朝梁天監二年
地    位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福嚴寺歷史由來

桐鄉福嚴寺 桐鄉福嚴寺
創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五○三年),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曆史,歷來被視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乾符三年(八七六年)敕額「千乘禪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年)始易今名。幾經興衰,清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費隱禪師(名通容)駐錫福嚴,殿堂寶舍,百廢俱修,故尊其為中興福嚴祖師。

福嚴寺鼎盛時期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淨念法師(名悟善)移住福嚴,募金重修,增屋益室,使叢林古剎重達鼎盛,由於歷史悠久,寺藏珍貴文物、名人字畫甚多,惜乎在「十年浩劫」中破壞慘重。全寺一百二十多間殿宇房屋,被拆毀得僅剩六和堂禪房一間。所有文物在拆毀過程中除博物館等抓緊收藏外,其餘全遭毀壞。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在一九九○年六月份經嘉興市委、市政府批准開放,現已修復,並收回大批珍貴文物。最近運回寺內的珍貴文物有石補鍾、陰陽鏡、莊親王手書的「玉輝金銑」匾額和「重建福嚴禪寺碑記」、「縐雲石碑」、「觀音大士造像」,以及從石門中學運回的《費穩禪師造像》等碑記。

福嚴寺景觀佈局

福嚴寺佔地五十四畝,寺前有一條寺河直通運河,河上有一石拱橋,名「觀農橋」,又稱「鳳橋」;鳳橋北堍,曲徑通幽,直抵寺院山門,俗稱「山路」;南端兩側,各有古井一口,古井北面,是一片古松林,虯枝盤曲,鬱鬱葱葱,景緻幽雅;中有巨松,北側,便是福嚴寺建築羣,鱗次櫛比,丹碧輝映。
寺院東西,各有一條曲流卧於朱牆腳下。最北面是天中山,山後兩河相抱,綠水悠悠。綜觀整個福嚴寺,勸農橋如鳳嘴,古井像鳳眼,山路是鳳頸,巨松上大松球像鳳冠,東西兩曲流中的狹長小洲如鳳翅,山後兩河像鳳尾,故有「鳳地」之稱,歷來被認為是「鳳水寶地」。
清代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六年石門知縣餘麗元曾有詩曰∶「玉溪東去小溪通,路轉橋橫起梵宮。萬介修篁綠雲繞,一山縹緲落天中。」「縐雲贈石固英豪,石供空立見亦高。從此名山千古壽,不知滄海有波濤。」
福嚴寺,前明朱垣圍繞,後有綠水護持,靜穆莊嚴,佛氛純正。步入寺院,頓感遠離塵俗,心神飄逸,名人雅士、詞客騷人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墨寶遺蹟。北宋至和二年(一○五六年),郡人陳舜俞遊福嚴寺後,寫下了《福嚴禪院記》。宋朝著名詩人楊萬里亦有《崇德道中望福嚴寺》的贊詠。清咸豐年間,户部郎中徐福謙,晚年倦遊歸鄉,流連於「蕭寺黃葉,柳影津水」中,將福嚴寺定為「玉溪十二景」之一,名曰「蕭寺停雲」。

福嚴寺主體建築

福嚴寺的主要建築有供奉彌勒、韋馱和四大金剛的天王殿;有大型壁塑金裝北海觀音和彩塑三世諸佛的大雄寶殿;有用楠木雕刻,高約五米觀音佛龕的圓通寶殿(俗稱「三大殿」);有四十七間房間相而不會走回頭路的五百羅漢堂;有集古今名人書畫於一廳,面積達一千一百四十一平方米的藝術寶庫方丈廳;有被稱為「東十三間」、「西十五間」的廡殿,計有殿宇僧房一百餘間,多為清代建築。

福嚴寺文物古蹟

福嚴寺歷經十朝,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蹟,重要的有橫看如壯士託天,側看如美女梳妝,遠觀如刺空鐵筆,近察似破土之玉的縐雲石;有直徑一.四米,重達五千公斤的銅鑄石補鍾;有直徑一.七三米,重達五百六十斤的陰陽鏡;有泥塑金裝形態各異的五百羅漢及由宋至清的十數塊碑記,這些被合稱為「福嚴寺七寶」。其中縐雲石原系清初兩廣總督,大力將軍吳順恪(六奇)由粵中贈送海寧查繼佐(伊璜)孝廉之物。
在道光年間由崇德縣(現桐鄉市崇福鎮)蔡錫琳以千金購得後贈於福嚴寺,置於天中山麓「掛瓢亭」前。在一九六三年被運往杭州(縐雲石碑在福嚴寺),現存放在杭州花圃盆景園。另外,石補鍾也甚有特色,該鐘造型古樸莊重,鍾鈕上的雙照龍、鐘頂花紋和鍾股上三尊大小佛像,皆精美無比;鐘體外壁鑄刻着楷書、陽文的鐘銘和《金剛經》、《大悲咒》、《心經》等,約一萬字,字跡清秀遒勁;鐘體內壁,鑲嵌着大青石四塊,石補鐘的名字亦由此而來。
據光緒《石門縣誌》記載∶「福嚴寺住持通容(即費隱)募鑄大鐘,溶時銅汁不足,通容投以石,鍾遂成,聲尤清遠,四方來觀音鹹詫為奇蹟。」的確,這鐘音響效果好,尾聲長,撞擊時十里方圓都可聽到鐘聲。這鐘為鑄造學、聲學、材料學等方面貌一新提供了可借鑑的實物。

福嚴寺寺內禪師

多年來,福嚴禪寺高僧輩出,宋朝真覺禪師,明末費隱禪師,清初明培法師、天行和尚和淨念法師,晚清智南,民初古華,都是法譽極隆的佛界各流,他們為福嚴寺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八,是福嚴禪寺的香訊,此日前後約十天,福嚴禪寺熱鬧非凡,香客、遊客、商買、藝人,人山人海,摩肩砥足。寺裏香煙繚繞,燈燭輝煌,素有「小普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