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禁慾主義

鎖定
禁慾主義最初是古代人民無力改變現世困苦生活而訴諸宗教而形成的一種道德理論,主張壓抑肉體慾望以獲得道德完善;在現代化過程中,通過宗教教義和道德哲學的發展而改造成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關係的道德觀念
中文名
禁慾主義
外文名
Asceticism
釋    義
要求人們嚴酷節制肉體慾望的一種道德理論

禁慾主義詞語來源

“禁慾主義”的形容詞“禁慾的”(ascetic)來源於古希臘術語askesis(意思是“練習”、“訓練”)。所以,“禁慾”一詞最初是和包含嚴格紀律的訓練形式有關,後來則發展出放棄對更高的智慧、情感或精神的追求這樣的意思。
在古希臘社會,很多戰士和運動員要進行嚴格的askesis這樣的訓練,以求得到最完美的健康體質和優雅體態。於是,這種參與askesis訓練的人他們的生活樣式,或者説生活信條、原則,就是最初的禁慾主義(asceticism)。 [1-2] 

禁慾主義發展過程

禁慾主義者認為:人的肉體慾望是低賤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惡之源,因而強調節制此岸的肉體慾望和享樂,甚至要求棄絕一切慾望,如此才能實現在道德彼岸的人格完善。 [3] 
於公元前6世紀逐漸盛行,公元5世紀,由奧古斯丁發展到頂峯。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東方的佛教﹑特別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宋明理學的道德説教,又將禁慾主義思潮推向極端,使禁慾主義成為一種生活範式,與貞節等禮教一同作為維護封建的人身依附式統治的道德標準。
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適應於資本主義初期的發展需要,主要由加爾文等人發展為新教的入世禁慾主義,一方面對地主階級宣揚不僅在清修上而且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工作中也同樣以禁慾來展示信仰的虔誠,以反對去世俗化,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宗教上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又對無產階級宣傳宗教聖人式的資產階級形象並宣揚“節儉”積累資本的意識形態迷思。 [4] 
在今天,禁慾主義仍然作為資本主義及父權制意識形態的補充物和殘留的封建觀念而存在,主要表現在白瘦幼的審美消費、蕩婦羞辱等性觀念上。

禁慾主義宗教影響

關於禁慾主義生活方式的經驗,在宗教和世俗體系中均可見到。比如説,古代希伯來教徒就以絕食來成為聖人;早期希臘人實施一種嚴格的養生方法(regimen)來為戰爭做好準備;斯多噶哲學家則反對肉體的歡愉,以求達到更崇高的精神理想。基督教的僧侶則在荒漠中獨居,避開世俗的享樂。以及因宗教改革而出現的清教徒,則要忍耐新英格蘭冰冷的會議廳中硬木長凳。
禁慾主義通常是與僧侶、瑜伽師和牧師有關的,不過,其實任何個人都有可能去選擇過一種禁慾的生活。比如:老子、釋迦牟尼、摩訶毗羅、聖安東尼、聖方濟各亞西西、聖雄甘地、大衞·奧古斯丁·貝克爾(David Augustine Baker)等等,都能被稱為是禁慾者。上述中大部分都離開了家庭,放棄了財產,不願在家中生活,而情願過乞丐般的生活,但在他們的信徒眼中,他們展示了偉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説,這是一種對世人的啓蒙。

禁慾主義常見問題

顯然,“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着活人的頭腦。” [5]  禁慾主義與其他種種觀念一樣,自然也是這種由來已久且揮之不去的幽靈,然而不能忽略的是隨着社會關係的發展,種種道德觀念所基於的現實基礎已經自下而上地發生了改變,於是這些“傳統”便也一同在新的社會中發展出新的內容、形式和結構,發揮着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作用。
儘管有不少研究表明,禁慾本身作為一種節制的生活方式,在得當的情況下是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但問題卻在於禁慾主義是作為一種道德説教而發揮社會作用,對資本主義關係和封建關係進行再生產的。在今天,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性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性壓抑,整個社會以消極避諱的方式,並伴隨着蕩婦羞辱等觀念,形成了一種性的禁忌化和污名化,作為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父權制小家庭穩定的文化要素;另一方面則是在消費主義中以“白瘦幼”為代表的禁慾審美,實際上是將禁慾的抽象個人形象作為營銷符號。
要保障性教育的健康發展,促進婦女解放、解放無產階級,促進人民幸福生活,就必須破除這種資產階級式的禁慾主義,代替以無產階級的觀念,教育青少年正視人的各種需求,尤其是性需求,引導其合理、健康處理,並學會在此基礎上構建良好的社會共同體關係。
參考資料
  • 1.    黃保羅.漢語學術神學:作為學科體系的基督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08:246
  • 2.    王子安.文字雕刻家 走近103位諾貝爾文學獎精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102-105
  • 3.    鍾建主編.西方哲學流派解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13.08:43-44
  • 4.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9-01:257-276
  • 5.    卡爾·馬克斯.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六,引於《馬恩全集》第八卷:中國人民出版社,1956-1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