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祭龍

(民俗節日)

鎖定
祭龍祈福萬民同樂藏族先民和世界其它地區的先民一樣,經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有過天真爛漫的幻想,獨特的思維方式,宇宙構想。
中文名
祭龍
外文名
Dragon Festival
地    區
西藏拉薩

祭龍祭龍節

祭龍節: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户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後的第一個午日,各户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祭龍概論

龍神 龍神
其中他們的神靈體系就是建立在對宇宙構想之上的。他們認為整個宇宙分為三層:天上,地上,地下,也即是天界,地界,水界,相應地各個階層都有神靈統轄,掌管。天界為“贊”神,地界是年神,水界卻是龍神,他們共同執掌人世間福祿兇災,人們對這三類神靈既敬畏,又感激。在這種心理驅使下,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民俗事項,節日文化就是突出一例,在“贊”神,年神文化中的節日我們已作了介紹,那麼在龍神信仰基礎上產生的節日又是什麼?無疑祭龍節是最典型的實例。

祭龍歷史傳説

據老人們講,很早很早以前,拉薩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湖泊。那時,每年的藏曆四月十五日,都會有一個屬虎的小孩被扔到湖中央——如今的龍王潭作為龍王爺的祭品。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個名叫果卡的國王統治了拉薩(如今拉薩北郊娘熱鄉的山上仍留有當時果卡國王宮殿的廢墟)。
有一年,果卡國王對手下的大巨下令道:“今年的四月十五日祭龍日就要來臨,你們分頭去找一個給龍王做敬供屬虎的小男孩”。大臣們遵照果卡國王的旨意四處察訪。不久大臣們得知大喇嘛勒巴羅珠身邊有一個名叫布窮頓珠的小弟子是屬虎的,大臣們按照果卡國王的命令把布窮頓珠帶到了王宮。
藏曆四月十五日那天,果卡國王遵循以往風俗把布窮頓珠扔到了湖中做了龍王的供品。過了很長一個時期,布窮頓珠卻突然來到果卡國王的王座面前,並請求果卡國王把心愛的公主嫁給他做妻子。果卡國王看到眼前的一切,既驚奇又不知所措,以為布窮頓珠是神,答應把公主嫁給布窮頓珠做妻子。從此以後,果卡國王頒佈新的法令:不再用屬虎的孩子扔進湖中做龍王的供品,而用上等食物做為供品扔進湖中。
祭龍王節的傳説還有一種説法,那即是如今的龍王潭,過去曾對修建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立了功,為了紀念這一舉業,人們對在龍王潭中修建了一座寺廟,稱之為“魯康”。寺廟裏供有龍王像,釋迦牟尼像,並且每年的藏曆四月十五日將上等的供品扔進潭內感謝龍王,祭奠龍王,年長月久,相沿成習。
在一九三九年以前,原西藏地方的嘎倫們每年藏曆四月十五都要來到龍王潭舉行扔供品的祭祀。祭祀完畢,他們乘上牛皮船遊玩,拉薩及附近的百姓也在這天,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龍王潭,參加一年一度的向湖裏扔供品的祭禮。

祭龍神話傳説

英雄阿龍的神話傳説,在彝語中,祭龍稱“咪嘎好”,事實上,祭龍就是紀念傳説中彝族一位名叫阿龍的英雄。傳説中的阿龍,是一位武功出眾的英雄。他有六件寶物:鐵錘、銅鏡、鐵掃帚、鐵馬鞭、飛馬、彝書,十分了得。他以自己的武功高強,保護山村,保護人民。那時有七個妖魔變成美女,到處殘害彝民,鬧得彝家山村雞犬不寧。
阿龍決心為民除害,他帶着六件寶物,告別鄉親,來到妖魔住的洞口,與羣妖血戰,終於把七個妖魔一一殺死。這七個妖魔到地府告狀,説阿龍平白無故害了他們。閻王聽信一面之詞,盜走寶物,把阿龍宰割,還把他的頭、手、腳、腰、心臟各丟朝一方。阿龍的頭髮變成了森林,心變成石頭,腰身變成土地,腳、手變成飛禽走獸,這樣使彝家有了森林、石頭、土地,人們墾殖為業,漸漸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為紀念犧牲自己、為民造福的阿龍,人們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沿襲成俗。
崇拜老虎的花腰彝,彝族是一個古老、優秀的民族,有上百個支系。其中古羌後裔彝族尼蘇支系,因婦女的服飾以紅色和黑色為主色調,色彩豔麗、紋飾精美,腰帶上的繡飾格外精美而被人們美譽為“花腰彝”。全世界花腰彝人口僅有3萬多,在石屏的北部山區,世代生活着2萬多人,那裏的花腰彝,還保留着古樸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聚居的地方,離縣城有80公里,一路上,羣峯浩蕩,深谷騰霧,遠遠近近的山腰上,坐落着一個個小小的村莊。
但我們要去的水瓜衝,卻是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壩子裏。在整個祭龍過程中,我們一直在隊伍裏問來問去,那些稀奇古怪的祭祀用品,武士臉上奇特的油彩等等,在這個古老的民族眼中,都有着深刻的含義。他們虔誠地祭拜着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阿龍,希望這位化身山川河流的祖先,能給他們帶來一年的好運,讓莊稼豐碩,人畜健康。我仔細觀察過祭龍隊伍中的各種扮相和油彩,花腰彝在祭龍的同時,沒有忘記他們的圖騰:老虎。武士的臉譜雖然看起來花裏胡哨,但幾乎每一個人的額頭上,都畫了一個“王”字。
事實上,“祭龍”是彝族人民道德自律的一個標準,參加祭祀活動的男子為數不多,幾乎都是世代“清白”、道德品行俱佳的人。那些犯了錯誤的,離過婚的男子,是沒有資格去觀看的。在那片杜絕女性造訪的“神林”裏,供奉着什麼?它神秘而神聖。不止女性,村寨裏還有四十多歲的男子,從沒有踏進過“神林”一步。就連年幼的孩子,也沒有誰會到村邊的“神林”去玩。在整個採訪中,人們對祖先阿龍的崇拜,溢於言表,對神樹、神石的敬畏,更是畢恭畢敬。村裏的畢摩帶着一支隊伍,一家一户去誦經、唱花燈。鞭炮聲裏,人們唱着數百年的歌曲,重複着上千年的動作。

祭龍彝族祭龍

祭龍 祭龍
所謂祭龍,就是祭寨神,在滇南彝人眼裏,寨神是祖先的象徵。在建寨時,他們會選擇村頭地勢較高的一處密林,把它定為神山,再在那裏選擇一棵杉樹,算是神樹。據説老虎嘴人的祖先,就附着於神樹中,整個祭龍活動,也圍繞着神樹展開。
祭龍活動只有男人可以參加,無論長幼,都要去神山集中。祭祀用的黑豬是全寨人合錢購買的,而整雞則是由那些想要轉運的家庭,自願捐獻。龍頭會把煮熟的豬肉分好,配上鮮花和芭蕉葉,供奉在神樹前,以此來代表着整個家族對祖先的懷念。
祭龍儀式開始後,男人們要依次在神樹前跪拜,交上奉錢,然後由龍頭帶上芭蕉葉,作為家族凝聚力的象徵。磕頭結束後,全體成員會圍在一起,看殺豬後留下的豬肝,這是滇南彝人的一種古老習俗,即根據“肝卦”來預測來年的兇吉。如果豬肝的顏色偏黑,就預示着來年會有波折。這時龍頭會帶領大家向神樹祈禱,希冀祖先能護佑他們。
彝族尼蘇支系——石屏花腰彝祭龍
舞龍 舞龍
雲南石屏縣哨衝鄉居住着古羌後裔彝族尼蘇支系,人們稱之為花腰彝。他們崇拜龍,其祭龍、舞龍神秘而別具特色。這裏的龍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龍即雌龍,男子舞黃龍即雄龍;雙龍共舞,雌雄相戲鳳先飛。
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區特有的土掌房。其牆壁和屋頂用土夯築而成,冬暖夏涼,且屋頂家家相連,上一家房頂即可跑遍全寨。
彝族每年都要舉行祭龍儀式,逢十二年一輪的馬年、馬月、馬日,則要祭大龍,彝語叫“德培好”節。每個寨子都在附近的山坡上選有一棵龍樹。祭龍進,先推選一全德高望重的老人為“龍王”,由龍王帶瓴大家拜龍樹、祭龍神。祭龍是一項神聖的活動,龍王領着大家抬上香燭、活豬、果菜等供品,上山拜祭龍神。在坡腳,有三排小櫟樹組成的一個通道,任何人都要過了通道才能上山,絕不許亂竄,不許走錯,出來時也是如此。點燃香燭、獻上供品、拜祭龍神,一般人只能在兩個神壇前拜祭,第二個神壇以上就算禁區。除了龍王可以上去之外,不論何人踏上半步即是犯了大忌,都會受到懲罰。而龍王上到龍樹跟前做些什麼,也就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了。
拜祭以後就把龍接回寨,要的龍便有了靈性,彝龍隊舉着巨龍進村走寨,為村民們驅除邪氣,祈求平安。而最開心刺激的就莫過於舞龍了。
這裏的龍有雌雄之別。舞龍姑娘年齡都在15至18歲之間,年輕力壯。一條長龍由12個姑娘共舞,代表12生肖,也代表12年。花腰姑娘舞龍,有獨到之處,龍頭一動,虎虎生風:才見姑娘倒地平舞,翻起千層浪花,又見長龍破空而出,蕩起萬朵祥雲。村民們眼隨龍躍,情隨龍騰……舞龍活動結束後,人們跳起歡樂的煙盒舞。
彝族尚黑,以黑為貴。姑娘們舞青龍,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濃郁色彩;在彝族的傳統觀念裏,世間萬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戲萬物繁茂。正是這深厚的文化底藴,使這花腰彝在去年歲末,到北京參加“中華喜迎新世紀彝龍大賽。”獲金獎;迎澳門迴歸時,又應邀在天安廣場作表演,在北京颳起一股“雲南中華龍世紀風”。

祭龍西藏拉薩

節日時間: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
盛行地區:西藏拉薩
節日來源:龍專指布達拉宮北面龍王潭中的龍王。據説很早以前,拉薩是一個很大的湖泊。那時,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有一個屬虎的小孩被扔到湖中央祭龍。有一年,高僧勒巴羅珠身邊一個名叫布窮頓珠的屬虎小弟子被果卡國王投入湖中當了祭品,過了很長時間,布窮頓珠突然來到果卡國王面前,請求國王把公主嫁給他,國王以為布窮頓珠是神,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從此,禁止把屬虎的孩子扔進湖中作龍王的祭品,而改用上等食物作為供品擁進湖中。
慶祝方式:這一天,拉薩市民都傳經傾城而出去龍王潭,往湖中拋撒佳餚供養龍王,並以劃舟、野餐、歌舞來娛悦龍王。

祭龍哈尼民族

哈尼民族祭龍節:“祭龍日”是居住在雲南紅河南岸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曆二月二日過節這天,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龍游寨儀式。走在遊行隊伍最前的是彩紙糊的龍頭,接着是由男女青年簇擁着的由小夥子裝扮的姑娘,跟在後面的是哈尼羣眾。他們敲着鋩鑼、牛皮鼓,吹着巴烏,彈着四絃琴在村寨周遊。
節日來源
祭龍 祭龍
有個傳説:很久以前,哈尼人從遠方遷徙到哀牢山定居時,這裏住着個叫奢得阿窩的山魔,它還豐一夥由虎、豹、豺狗修煉成的妖怪陪伴。山魔經常帶着一羣妖怪化裝成人竄到哈尼村寨,毀壞莊稼房屋,咬死人畜,還常常搶去小孩當食物,鬧得滿寨雞犬不寧。夭長日久,哈尼人的小孩被山魔害得所剩無幾,眼看就要後繼無人。這時,人們委託和山魔有來往的咪谷給奢得阿窩説情,求他不要再來搶小孩。山魔提出每年二月一日送他一個姑娘作媳婦的要求。哈尼人委曲求全,被迫答應了條件,年復一年,哈尼人失去了許多天真活潑的姑娘。有個叫碑孃的寡婦,她有三個孩子,老大日則,老二努戈都是男孩,老三梅霜是個才滿16歲的姑娘。這年輪到她家送姑娘,全家都很傷心,媽媽和兩個哥哥怎樣都不同意妹妹去送死。隨着限期來臨,碑孃的幾個孩子要求去殺死山魔,為姑娘們報仇。碑娘找鄉親們仔細商量後,於羊日這天,由日則和努嘎裝扮成兩個漂亮的姑娘,鄉親們抬着酒菜等貢品送往山魔踞的山洞。山魔瞧見人們仍然按時執行諾言,並多送來一個姑娘,顯得格外高興,馬上打發送貢羣眾回寨。接着,兩個姑娘假裝出逗山魔喜歡的樣子,擺宴勸他喝酒作樂,故意將其灌醉。待山魔大醉時,他們施展巧計,及時探得山魔致命的秘密。晚上,兩個姑娘趁山魔酒醉熟睡之時,迅速拔下它心窩上的白毛。山魔一聲驚叫,忽地坐起,可是因它的筋骨已經酥軟又馬上倒下。姑娘立即拔出隨身尖衞,殺死山魔,為哈尼人除掉了禍根。這時,躲在洞口外的鄉親們也裏應外合,一舉消滅了其它小妖。二旦二日(龍日)早晨,鄉親們聽到這個喜訊工敲着牛皮鼓,吹着巴烏,彈起四絃琴,唱起哈尼歌走出寨子,動烈地迎接日則和努嘎兩位英雄的勝利歸來。以後,為了永遠慶祝兩個英雄為民除害的重大勝利,哈尼人便在龍日這天,選兩個小夥子裝扮成姑娘,在鄉親們的簇擁下,敲鑼打鼓,遊村串寨,後演變為節日,一直流傳到如今。

祭龍壯族祭龍

壯族“祭龍節”是馬關壯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一般在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三舉行。農曆二月初一,各個壯族村寨都要祭“龍神”,壯族通稱“弄遮”、“弄處”。
二月初一這天清早,每户出一男長者,先到村外龍山舉行祭祀,求龍神保護農事,風調雨順,萬物豐登。其法為在龍山內選定一棵樹幹高直、樹葉茂盛的大樹為祭祀對象,並在草叢中挑選未被踐踏過的新鮮茅草搓成繩索,將大樹圍攏打結,在樹腳搭一新台,把豬宰了切成塊,攤開芭蕉葉,盛上五碗紅糯米飯,放上五堆生豬肉、五雙筷、五杯酒、一隻銀鐲,擺設齊備後,主祭者唸誦經文,化錢三拜九叩。集體祭祀結束,各户分回一份豬肉,在門外搭好的新台再敬祭一番,但老者在門外祭祀時,其餘家人關門在屋裏靜候,待長者祭祀完畢,方許回屋備餐。
初二、初三兩天主要是祭本村的“農神”和“社穆神”。在“老人廳”或“土地廟”內主要是敬奉本村古代第一個開發者、為本村帶來第一顆五穀的王和保佑本村的“土地神”。“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一般是以自然村為單位,每村2户輪流組織,負擔祭日所需要的費用和食物。有的村寨在祭龍期間還舞龍,舉家備清水一盆,當“龍”從門前經過,即將水潑龍身,龍身潑濕,才顯見風調雨順。

祭龍漢族祭龍

端午節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這一天,主要有賽龍舟、祭龍、吃粽子、掛艾草、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活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