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日

[jì rì]
古代祭礼
收藏
0有用+1
0
祭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祭礼,指天子于春分设坛祭祀日神的仪式,源自对日神的原始崇拜,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该仪式需着特定服饰,用玉器、牛牲等礼器,遵循迎神、奠玉帛、三献等流程 [1] [3]
祭日礼制始见于夏商周三代:夏代日落后祭,商代行于正午,周代定于晨昏,后随历法发展扩展至立春、立夏等节气。周代因“天”神信仰兴起,日神地位下降,但仍是国家典礼,遇日食时全民行“救日”仪式 [3] [5]。明清时期,日坛建于京城,形制为圆形坛台,春分祭祀定制化,含卤簿仪仗、乐舞等九项议程 [4] [7]
祭日区别于“忌日”,前者可泛指祭祀日期(如清明节),后者专指逝世纪念日 [2] [6]
中文名
祭日
拼    音
jì rì
释    义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
来    源
华夏先民日神的崇拜

词语释义

播报
编辑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戒榜颂格年春户朵分设大棕阿坛祭达糊笑祀日神。
辨拳蒸《管子·轻重己》:“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日。”
《礼记·祭法》:“埋少牢於泰昭,祭时也;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王宫,润桨跨祭日也。” 郑玄 注:“王宫,日坛也。日称君,宫坛,营域也。” 孔颖达 疏:“王,君也。宫,亦坛也。营域如宫也。日神尊,故其坛曰君宫也。”
《史记·封禅书》鸦旬您:“祭日以牛。”
《史记·孝武本纪》:“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询只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 [1]

祭日简介

播报
编辑
祭日活动由来已久,源于华夏先民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后;殷尚白,选在红日当顶时举行;周尚赤,习惯于早晨和黄昏时祭日,此时太阳皆呈红色但周代以“天”为最高神,日神品位下降,只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时节进行祭祀。特别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祭日于郊外,仪式隆重。遇有日食,瞽人乐官进鼓击之啬夫驰骋取币以礼天神,庶人奔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上下一致奔走救日。这种仪式,在解放前某些地区依然留存。
祭日的另一个解释是“祭祀或祭奠的日子”,譬如人们习惯把清明节称作“祭日”。 [2]而人们通常说到的纪念某人去世的日子应为“忌日”,也叫“忌辰”。

英文翻译

播报
编辑
festa; fete-day; g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