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祭妹文

鎖定
《祭妹文》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篇散文,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祭文珍品。這篇祭文從兄妹之間的親密關係着眼,選取自己所見、所聞、所夢之事,對妹妹袁機的一生做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滲透着濃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的真摯情感。文章記述袁機在家庭生活中扶持母親,辦治文墨,寫她明經義,諳雅故,表現出妹妹的德能與才華。寫的雖然都是家庭瑣事,卻描述得“如影歷歷”,真切可信。
作品名稱
祭妹文
作    者
袁枚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小倉山房集》
文學體裁
散文 祭文

祭妹文作品原文

祭妹文
乾隆丁亥(1)冬,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2),而奠(3)以文曰:
嗚呼!汝生於浙(4),而葬於斯(5),離吾鄉(6)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7)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8)
汝以一念之貞(9),遇人仳離(10),致孤危託落(11),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12);然而累(13)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14)也。予幼從先生授經(15),汝差肩而坐(16),愛聽古人節義事(17);一旦長成,遽躬蹈之(18)。嗚呼!使汝不識《詩》、《書》(19),或未必艱貞若是(20)
餘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21);歲寒蟲僵,同臨其穴(22)。今予殮(23)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24)。予九歲,憩書齋(25),汝梳雙髻(26),披單縑(27)來,温《緇衣》一章(28);適先生奓户(29)入,聞兩童子音琅琅然(30),不覺莞爾(31),連呼“則則”(32),此七月望日(33)事也。汝在九原(34),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35),汝掎裳悲慟(36)。逾(37)三年,予披宮錦(38)還家,汝從東廂扶案(39)出,一家瞠視而笑(40),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説長安登科(41)、函使報信遲早云爾(42)。凡此瑣瑣(43),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44),思之悽梗(45),如影歷歷(46),逼取便逝(47)。悔當時不將嫛婗(48)情狀,羅縷記存(49);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50),而亦無與為證印(51)者矣。
汝之義絕(52)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53),仗汝扶持;家中文墨(54),眣汝辦治(55)。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56)。汝嫂非不婉嫕(57),而於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後,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58)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後(59)託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60)也!
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61),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後雖小差(62),猶尚殗殜(63),無所娛遣(64);汝來牀前,為説稗官野史(65)可喜可愕(66)之事,聊資一歡(67)。嗚呼!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68);汝又慮戚吾心(69),阻人走報(70);及至綿惙(71)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72)應曰:“諾。(73)”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74),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75)還家,而汝以辰時(76)氣絕;四支(77)猶温,一目未瞑(78),蓋猶忍死待予也(79)。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遊?即遊,亦尚有幾許(80)心中言要汝知聞(81)、共汝籌畫(82)也。而今已矣(83)!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後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84)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85)
汝之詩,吾已付梓(86);汝之女,吾已代嫁(87);汝之生平,吾已作傳(88);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89)。先塋(90)在杭,江廣河深(91),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於斯,便祭掃也(92)。其傍,葬汝女阿印(93);其下兩冢(94):一為阿爺侍者(95)朱氏,一為阿兄(96)侍者陶氏(97)。羊山曠渺(98),南望原隰(90),西望棲霞(100),風雨晨昏(101),羈魂(102)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至今無男(103);兩女牙牙(104),生汝死後,才周睟耳(105)。予雖親在未敢言老(106),而齒危(107)發禿,暗裏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108),九族無可繼者(109)。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110)告我?
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111)飛揚,朔風野大(112),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1] 

祭妹文註釋譯文

祭妹文詞句註釋

(1)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1736—1795)。丁亥:紀年的干支;乾隆丁亥,即公元1767年。
(2)素文:名機,字素文,別號青琳居士。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卒,得四十歲。上元:舊縣名。761(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置。在今南京市。羊山:在南京市東。
(3)奠:祭獻。
(4)汝(乳rǔ):你。浙:浙江省。
(5)斯:此,這裏。指羊山。
(6)吾鄉:袁枚的枚鄉,在浙江錢塘(今杭州市)。
(7)觭(機jī)夢:這裏是做夢的意思。觭,得。語出《周禮·春官太卜》:“太卜濱三夢之法,二曰觭夢。”
(8)寧知:怎麼知道。歸骨所:指葬地。耶(椰yē):語氣詞,表疑問。
(9)以:因為。一念之貞:一時信念中的貞節觀。貞,封建禮教對女子的一種要求。忠誠地附屬於丈夫(包括僅在名義上確定關係而實際上未結婚的丈夫),不管其情況如何,都要從一而終,這種信念和行為稱之為“貞”。
(10)遇人仳(痞pǐ)離:《詩經·王風·中谷有蓷》:“有女仳離,條其(肅欠)矣;條其(肅欠)矣。遇人之不淑矣。”這裏化用其語,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終被離棄。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離,分離。特指婦女被丈夫遺棄。
(11)孤危:孤單困苦。託落:即落拓(唾tuò),失意無聊。
(12)存:註定。這句説:雖然審你命中註定,實際上也是天意支配的結果。
(13)累:連累;使之受罪。
(14)未嘗:義同“未始”,這裏不作“未曾”解。過:過失。
(15)授經:這裏同“受經”,指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封建社會里,兒童時就開始受這種教育。授,古亦同“受”。韓愈師説》:“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解惑也。”
(16)差(cī)肩而坐:謂兄妹並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齡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語出《管子·輕重甲》:“管子差肩而問。”
(17)節義事:指封建社會里婦女單方面、無條件地忠於丈夫的事例。
(18)遽(巨jù):驟然,立即。躬(工gōng):身體。引早為“親自”。蹈(島dǎo):踏,踩。“實行”。這句説:一到長大成人,你馬上親身實踐了它。
(19)使:如果。《詩》、《書》:《詩經》、《尚書》。指前文中先生所授的“經”。
(20)艱貞:困苦而又堅決。若是:如此。
(21)出其間:出現在捉蟋蟀的地方。
(22)蟲:指前文中的蟋蟀。僵:指死亡。同臨其穴(學xué):一同來到掩埋死蟋蟀的土坑邊。
(23)殮(煉liàn):收殮。葬前給屍體穿衣、下棺。
(24)憬(jǐng)然赴目:清醒地來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樣子。
(25)憩(氣qì):休息。書齋(zhāi):書房。
(26)雙髻(計jì)挽束在頭頂上的兩個辮丫。古代女孩子的髮式。
(27)單縑(堅jiān):這裏指用縑製成的單層衣衫。縑,雙絲織成的細絹。
(28)温:温習。《緇衣》:《詩經·鄭風》篇名。緇,黑色。一章:《詩經》中詩凡一段稱之為一章。
(29)適:剛好。奓(炸zhà)户:開門。
(30)琅(郎láng)琅然:清脆流暢的樣子。形容讀書聲。
(31)莞(wǎn)爾:微笑貌。語出《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
(32)則則:猶“嘖嘖”,讚歎聲。
(33)望日:陰曆每月十五,日月相對,月亮圓滿,所以稱為“望日”。
(34)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語出《禮記·檀弓下》:“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後泛指墓地。
(35)弱冠(貫guàn):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意思是男子到了他舉行冠禮(正式承認他是個成年人)。弱,名詞。冠,動詞。後因以“弱冠”表示男子進入成年期的年齡。粵(月yuè)行:到廣東去。粵,廣東省的簡稱。袁枚二十一歲時經廣東到了廣西他叔父袁鴻(字健槃)那裏。袁鴻是文檔巡撫金鉷(紅hóng)的幕客。金鉷器重袁枚的才華,舉薦他到北京考博學鴻詞科。
(36)掎(己jǐ):拉住。慟(痛tong4):痛哭。
(37)逾:越,經過。
(38)披宮錦:指袁枚於1738年(乾隆三年)考中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請假南歸省親的事。宮錦,宮廷作坊特製的絲織品。這裏指用這種錦製成的宮袍。因唐代李白曾侍詔翰林,着宮錦袍,後世遂用以稱翰林的朝服。
(39)廂:邊屋。案:狹長的桌子。
(40)瞠(撐chēng)視而笑:瞪眼看着笑,形容驚喜激動的情狀。
(41)長安:漢、唐舊都,即今西安市。
(42)函使:遞送信件的人。唐時新進士及第,以泥金書帖,報登科之喜。此指傳報錄取消息的人,俗稱“報子”。云爾:如此如此罷了。
(43)凡此瑣瑣:所有這些細小瑣碎的事。袁枚有詩:“遠望蓬門樹彩竿,舉家相見問平安。同欣閬苑榮歸早,尚説長安得信難。壁上泥金經雨淡,窗前梅柳帶春寒。嬌痴小妹憐兄貴,教把宮袍著與看。”(見《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可與“凡此瑣瑣”去者相印證。
(44)填膺(英yīng):充滿胸懷。
(45)悽梗:悲傷悽切,心頭像堵塞了一樣。
(46)歷歷:清晰得:可數的樣子。
(47)逼取便逝:真要接近它|把握它,它就消失了。
(48)嫛婗(衣尼yīní):嬰兒。這裏引申為兒時。
(49)羅縷(呂lǚ)紀存:排成一條一條,記錄下來保存着。羅縷,也作“(爾見)褸”。
(50)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
(51)證印:即印證。
(52)義絕:斷絕情誼。這裏指離婚。
(53)阿奶:指袁枚的母親章氏。
(54)文墨:有關文字方面的事務。
(55)眣:這個字的正確寫法是“(目矢)”(順shùn),即用眼色示意。這裏作“期望”解。
(56)嘗:曾經。明經義——明白儒家經典的含義。諳(安ān)雅故——瞭解古書古事,知道前言往行的意思。語出《漢書·敍傳》:“函雅故,通古今。”諳,熟聞熟知。
(57)這句意思説: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這方面稍有欠缺。婉嫕(義yì):温柔和順。出《晉書·武悼楊皇后傳》:“婉嫕有婦德。”
(58)長(掌zhǎng):年紀大。
(59)身後:死後的一應事務。
(60)先予以去:比我先離開人世。
(61)終宵:整夜。剌探——打聽、探望。
(62)小差:病情稍有好轉。差(chài),同“瘥”。
(63)殗殜(yè dié):病得不太厲害,但還沒有痊癒。
(64)娛遣:消遣。
(65)稗(拜bài)官野史:指私人編定的筆記、小説之類的歷史記載,與官方編號的“正史”相對而言。《漢書·藝文志》:“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據説,西周高有掌管收錄街談巷議的官職,稱為稗官,稗是碎米。稗官,取瑣碎之義,即小官。
(66)愕(扼è):驚駭。
(67)聊資絕代:姑且作為一時的快樂。
(68)吊:憑弔,遊覽。這句意思説:對於你的病,我因相信了醫師所説“不要緊”的話。方才遠遊揚州。
(69)慮戚吾心:顧慮着怕我心裏難過。戚,憂愁。
(70)陰人走報:阻止別人報急訊。走,跑。
(71)綿惙(綽chuò):病勢危險。
(72)強(搶qiǎng):勉強。
(73)諾(懦nuò):表示同意的答語,猶言“好”。
(74)訣:訣別。袁枚有哭妹詩:“魂孤通夢速,江闊送終遲。”自注:“得信前一夕,夢與妹如平生歡。”
(75)果:果真。未時:相當下午一至三時。
(76)辰時:相當於上午七時至九時。
(77)支:同“肢”。
(78)一目示瞑(名míng):一隻眼睛沒有閉緊。
(79)這句説:你還在忍受着死亡的痛苦,等我回來見面。蓋:發語詞,表原因。
(80)幾許:多少。
(81)知聞:聽取,知道。
(82)共汝籌畫:和你一起商量,安排。
(83)已矣:完了。
(84)又卒難明:最終又難以明白。卒,終於。
(85)天乎人乎:有史以來強烈時的呼喚,表示極端悲痛。這句説:然而就這樣帶着無窮的憾恨而終於完了啊!
(86)付梓(子zǐ)付印。梓,樹名。這裏指印刷書籍用的雕板。素文的遺稿,附印在袁枚的《小倉山房全集》中,題為《素文女子遺稿》。袁枚為了它寫了跋文。
(87)代嫁:指代妹妹作主把外甥女嫁出去。
(88)傳(zhuàn):即《女弟素文傳》。
(89)窀穸(zhūn xī):墓穴。這句説:只有你的墓穴,還沒有籌劃措辦罷了。
(90)先塋(迎yíng):祖先的墓地。
(91)江廣河深:言地理阻隔,交通不便。
(92)這句説:所以請示母親,自得她同意而把你安頓在這裏,以便於掃墓祭弔。古人鄉土觀念很重,凡故鄉有先塋的,一般都應歸葬;不得已而葬在他鄉,一般被看作非正式、非永久性的。所以文中既説“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寧汝於斯”,又説“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特地將此事作為一個缺憾而鄭重提出,並再三申明原因。下文的“羈魂”,也是着眼於此而言的。
(93)阿印:《女弟素文傳》載:“女阿印,病瘖,一切人事器物不能音,而能書。”其哭妹詩説:“有女空生口,無言但點頤。“
(94)冢(腫zhǒng):墳墓。
(95)阿爺:袁枚的父親袁濱,曾在各地為幕僚,於袁枚三十三歲時去世。侍者——這裏指妾。
(96)阿兄:袁枚自稱。
(97)陶氏:作者的妾。亳州人,工棋善繡。
(98)曠渺(秒miǎo):空曠遼闊。
(99)望:對着。原隰(習xí):平廣的代地。高而平的地叫原,低下而潮濕的地為隰。
(100)棲霞:山名。一名攝山。在南京市東。
(101)風雨:泛指各種氣候。晨昏:指一天到晚。
(102)羈(機jī)魂:飄蕩在他鄉的魂魄。
(103)男:兒子。袁枚於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喪子。他的兄弟曾為此寫過兩首五言律詩,題為《民兄得了不舉》。這就是文所説的“哭侄詩“。袁枚寫這篇祭文的時候還沒有兒子。再後兩年,至六十三歲,其妾鍾氏才生了一個兒子,名阿遲。
(104)兩女:袁枚的雙生女兒。也是鍾氏所生。牙牙:小孩學話的聲音。這裏説兩個女兒還很幼小。
(105)周晬(最zuì):週歲。
(106)親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規定,凡父母長輩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説老。否則既不尊敬,又容易使年邁的長輩驚怵於已近死亡。出《禮記·坊記》:“父母在,不稱老。“袁枚這句話,是婉轉地表示自己已經老了。按,袁枚這時六十一歲,母親還健在。
(107)齒危:牙齒搖搖欲墜。
(108)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袁枚的堂弟袁樹,字東薌,號薌亭,小名阿品,由進士任河南正陽縣縣令。當時也沒有子女。據袁枚《先妣行狀》所説,阿品有個兒子叫阿通;但那是袁枚寫這篇《祭妹文》以後的事。
(109)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身、兒子、孫子、曾孫和玄孫。這裏指血緣關係較近的許多宗屬。無可繼者:沒有可以傳宗接代的人。按,專指男性。
(110)可能:猶言“能否”。
(111)紙灰:錫箔、紙錢等焚燒後的灰燼。
(112)朔風野大:曠野上,北風顯得更大。
(113)《詩經 鄭風》中的名篇。 [1]  [2] 

祭妹文白話譯文

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並作這篇文章來致祭:
唉!你生在浙江,卻葬在此地,遠離我們的故鄉七百里了;當時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裏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你因為堅守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嫁了一個品德敗壞的丈夫而被遺棄,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雖然這是命中註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連累你到這種地步,也未嘗不是我的過錯。我幼年時跟從老師誦讀四書五經,你同我並肩坐在一起,愛聽那些古人的節義故事;一旦長大成人,你立即親身來實踐。唉!要是你不懂得經書,也許未必會像這樣苦守貞節。
我捉蟋蟀,你緊跟我捋袖伸臂,搶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們。今天我收殮你的屍體,給你安葬,而當年的種種情景,卻一一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我九歲時,在書房裏休息,你梳着兩個髮髻,披了一件細絹單衣進來,共同温習《詩經》中的《緇衣》一章;剛好老師開門進來,聽到兩個孩子琅琅的讀書聲,不禁微笑起來,連聲“嘖嘖”稱讚。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還清楚地記得。我二十歲去廣西,你牽住我的衣裳,悲傷痛哭。過了三年,我考中進士,衣錦還鄉,你從東廂房扶着長桌出來,一家人瞪着眼相視而笑,記不得當時話是從哪裏説起,大概是説了些在京城考進士的經過情況以及報信人來得早、晚等等吧。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卻。往事堆積在我的胸中,想起來,心頭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們像影子一樣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卻又不見了。我後悔當時沒有把這些兒時的情狀,一條一條詳細地記錄下來;然而你已不在人間了,那麼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兒童時代可以重新來過,也沒有人來為它們對照證實的了。
你與高家斷絕關係後回到孃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書事務,期待你去辦理。我曾經以為婦女中很少明白經書的意義、熟識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並非不夠温柔和順,但在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從你回家後,雖然我為你而悲傷,對我自己來説卻很高興。我又比你年長四歲,或許像世間通常那樣年長的先死,那就可以將身後之事託付給你;卻沒有想到你比我先離開人世!
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聽、探望病情,減輕一分就高興,加重一分就擔憂。後來雖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轉,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沒有什麼好取樂消遣;你來到我的牀前,講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驚奇的故事,給我帶來一些歡樂。唉!自今以後,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從哪裏去呼喚你呢?
你的病,我相信醫師的話以為不要緊,所以才遠遊去揚州。你又怕我心中憂慮,不讓別人來給我報信。直到病已垂危時,母親問你:“盼望哥哥回來嗎?”,你才勉強答應説:“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夢見你來訣別,心知這是不吉祥的,急忙飛舟渡江趕回家。果然,我於未時到家,而你已在辰時停止了呼吸,四肢尚有餘温,一隻眼睛還未閉緊,大概你還在忍受着臨死的痛苦等待我回來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訣別,那我怎麼肯離家遠遊呢?即使出外,也還有多少心裏話要讓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完了,除非我死,否則就沒有相見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見到你;而死後究竟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以及能相見還是不能相見,終究是難以明白的啊!如果如此,那麼我將終身抱着這無窮的遺恨,天啊!人啊!竟然這樣完了嗎!
你的詩,我已經付印了;你的女兒,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寫了傳記;只有你的墓穴,還沒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墳墓在杭州,但是江廣河深,勢難將你歸葬到祖墳,所以請示母親的意見而把你安葬在這裏,以便於祭奠掃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兒阿印,在下面還有兩個墳墓,一個是父親的侍妾朱氏,一個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曠遼闊,朝南是一片寬廣的平地,西望面向着棲霞山;風風雨雨,清晨黃昏,你這個羈留在異鄉的精魂有了伴侶,當不致於感到孤獨寂寞。可憐的是,我自從戊寅年讀了你寫的哭侄詩後,至今沒有兒子;兩個牙牙學語的女兒,在你死後出生,才只有一週歲。我雖因母親健全而不敢説自己老,但齒牙搖動,頭髮已禿,自己心裏知道,在這人世間尚能活幾天?阿品弟遠在河南為官,也沒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內沒有可以傳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後由誰來埋葬呢?你如果死後有靈的話,能不能告訴我?
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後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聽不到你回話,祭你又看不到你來享食。紙錢的灰燼飛揚着,北風在曠野裏顯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連連回過頭來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祭妹文創作背景

袁枚三妹袁素文,名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鬱郁病死。袁枚與三妹骨肉情深,三妹去世,作多篇詩文紀念之。這篇祭文作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冬,在其妹去世後八年。 [2] 

祭妹文作品鑑賞

祭妹文文學賞析

袁枚是“性靈説”的倡導者,主張為文要有“真情”。其文別具特色,善於描寫景物,敍事記人。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為後人傳誦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後人傳誦。
袁素文名機,素文是她的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生。她容貌出眾,“最是風華質,還兼窈窕姿”,“端麗為女兄弟冠”,是袁家姐妹中長得最漂亮端莊的。袁素文又“幼好讀書”,針線旁邊常放着書卷,因此很會作詩。在她未滿一週歲時,其父曾仗義救助亡友衡陽縣令高清的妻兒,為高清平反了其生前一起因庫虧而入獄的冤案。高清的胞弟高八為此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即將出生的孩子若系男兒,就與袁素文婚配,以示報答袁家大恩。不久高八生了個兒子,於是送來金鎖作為聘禮,這場指腹婚事就這樣正式確定下來。可是當雙方成年後,男方卻隻字不提嫁娶之事,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袁素文二十三歲時,高八突然捎來書信説,因為兒子有病不宜結婚,希望解除婚約。由於袁素文自幼深受封建禮教毒害,“一聞婚早定,萬死誓相隨”,所以聽到男方要解除婚約,就手持金鎖哭泣不止,終日絕食。不久高八病死,高清的兒子高繼祖特來説明真相,原來高八之子高繹祖並非有病,而是“有禽獸行”,並且屢教不改,其父怕以怨報德,才託言兒子有病解約。可是袁素文為了固守舊禮教的“一念之貞”,竟不顧日後痛苦,仍堅持嫁給高八之子,一時被譽為所謂“貞婦”。
袁家家境雖然一般,但因為家學淵源,注重讀書,請了教師在家指導袁枚,對待女兒也一樣,所以素文自幼隨哥哥上課。她很喜愛讀書,針線旁邊常放着書卷,很會作詩,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她容貌出眾,是袁家姐妹中長得最漂亮端莊的;尤其是她的脾性温柔,待人賢淑有禮,是出名的淑女。
二十五歲時,才貌雙全的素文嫁到了如皋高家。婚後,素文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愛。可是高八之子繹祖,個頭矮小,駝背斜眼,長相十分醜陋,而且品行極為惡劣。他性情暴戾,行為輕佻,整天吃喝嫖賭,無所不為。他看到書卷就發怒,把她的詩稿燒燬,不準妻子讀書和做針線,袁素文從此不再敢作詩,也不敢縫紉。他為了外出嫖妓,賣盡家產後又向袁素文逼索嫁妝,不答應就拳打腳踢,有時還用火燒灼袁素文,婆婆前來救護,他連母親一起毆打,甚至把他母親的牙齒都打下來了。就這樣的虐待,素文還是一一忍受下來,在高家委曲求全,恪守婦道。後來,高繹祖聚賭輸了很多錢,竟要賣掉袁素文抵債。她被逼無奈,逃到尼姑庵,看到無路可走了,才請人通知了孃家。袁父接到書信,心痛欲裂,當即趕到如皋告到官府,判決離婚後,他把女兒和她的女兒阿印領回了杭州老家。那年素文二十九歲,結婚才不過四年。
袁素文回到孃家以後,一方面悉心侍奉父母兄長,另一方面還惦念着婆母,經常寄贈衣食問安。三年後袁枚定居南京隨園,素文也隨着全家一起遷徙。由於婚姻極不美滿,心靈上受到的創傷,她除了讀書作詩自我安慰外,終日都悶悶不樂,生了病也不願求醫,終於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病死,年僅39歲。
袁枚在《哭三妹五十韻》裏寫道:“綵鳳從鴉逐,紅蘭受雪欺。”“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生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
袁素文這位賢淑的才女,由於受封建禮教毒害太深,所以導致了這場催人下淚的婚姻悲劇。她從“淑女”到“賢婦”,結果卻差一點成了被賣掉的“棄婦”,並因此過早離開人世,這是與她自幼深受封建禮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袁枚作為她的兄長,也看出了這一點。他在《祭妹文》中説:“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這種無可奈何的嘆息,正是一種既沉痛又委婉的控訴。 袁素文留在人間的,除了一個悲婉的故事,還有就是一本著作《素文女子遺稿》。
《祭妹文》構思精巧,別巨匠心,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從素文墓地入筆到病根禍源的交代,從野外同捉蟋蟀到書齋共讀詩經,從胞妹送哥眼淚流到把盞喜迎兄長歸,從離家出嫁到中道歸返,從侍奉母親以示其德到關愛長兄以顯其情,從素文之死到後事料理,情節層層推進,感情波起浪湧,敍事歷歷可見,抒情句句見心,文情並茂,渾然一體。
文章起筆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時間,祭者身份等,緊接着“嗚呼”一轉,直呼亡妹,為全文奠定了悽切哀婉的悲愴基調。接着,簡潔敍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託落。”意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時常聽先生授經,“愛聽古人節義事”,説明是封建詩書的腐朽觀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飽受苦難,英年早逝。
接下來,作者追憶與素文共度的難忘時光。童年相伴讀書,“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於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則體現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其描述真實生動,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孩童突現於眼前。這原本不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憶與現實聯繫起來,當年兄妹同葬蟋蟀,後來孤兄獨葬亡妹,物換星移,昨是今非,讓作者潸然淚下。年長些時,袁枚遠行廣西,妹妹不忍哥哥分離,掎裳拽衣,放聲大哭。當年有妹送兄行,後來唯獨兄送妹歸,令作者十分傷痛。袁枚考中進士,衣錦還家,妹妹驚喜萬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視而笑。妹妹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盤托出,手足之情可見一斑。往日種種瑣事,歷歷如在作者眼前。“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幾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時光不可倒流,昔日也不再重來了。
隨後,記妹妹歸返母家的種種情形:服侍母親;治辦文墨;袁枚染病在牀,妹妹終宵刺探,還想方設法讓哥哥高興,兄妹感情深厚。
而後,記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況。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將至,但不讓人給哥哥報信,以寬兄長之心。忍死待兄歸,然而終等不及哥哥歸來含憾而終,死不瞑目。“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袁枚已預感不祥,急趕歸家,在妹妹逝去幾小時後才趕到家中,其時素文四肢尚温,卻未能與妹妹説上一句心中話,只怪自己輕信醫言,遠吊揚州,自責之情溢於言表。一句“嗚呼痛哉”,把對亡妹的思念、同情、內疚、哀痛統統濃縮在傷心欲絕的悲嘆中。
最後,簡述妹妹亡後料理事宜。並隨感而發:“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末段,作者把視線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暮地。“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十分悽切哀傷。“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對妹妹的懷念和摯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袁枚將整篇文章寫得有靈性又不事雕琢。作者在回憶童年與妹妹同度的瑣事時,信手拈來,清靈雋妙;悲悼親人的遽然長逝時,又字字璣珠,句句血淚,真摯動人,感人肺腑。他在敍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飽含真情,同時還穿插些許景物描繪,從而使痛惜、哀傷、悔恨、無可奈何之情有機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3] 

祭妹文名家評價

近代國學家王文濡《清文評註讀本》説: “韓昌黎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瀧岡阡表》皆古今有數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 [3] 

祭妹文作者簡介

袁枚 袁枚
袁枚(1716-1798),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晚年自號倉山居士,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曾任溧水、江浦、沐陽、江寧等地知縣,頗有政績。乾隆十三年,33歲的袁枚辭官,僑居江寧(今南京),在小倉山上修築園林,取名“隨園”,在此度過了50多年的閒居生活,他一面從事詩文著述,一面廣交天下文友,世稱“隨園先生”。袁枚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 [4] 
參考資料
  • 1.    《新高考(高二語文、數學、英語)》2009年 第10期 8-9頁
  • 2.    李靈年.袁枚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84
  • 3.    曹峯奎.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祭十二郎文》與《祭妹文》之比較.《現代語文》2004年02期
  • 4.    楊鳳琴. 清代文人袁枚的婦女觀及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 《 蘭台世界 》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