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祥華

鎖定
祥華鄉,位於北緯25 11’、東經117 44’的安溪西部邊陲,距縣城78公里。東與長坑鄉接壤,西與華安縣湖林鄉、仙都鎮相連,南與蘆田鎮、龍涓鄉毗鄰,北與感德鎮、福田鄉交界,轄20個行政村,人口3.8萬。
祥華鄉屬亞熱帶氣候,平均海拔800米,境內峯巒競秀,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泉甘土赤,十分適宜烏龍茶尢其是鐵觀音的栽培和製作。全鄉現有茶園1.8萬畝,其中茶葉綠色食品基地1萬畝,1999年茶葉產量1310噸。獨特的自然條件,加之勤勞、智慧的祥華茶農獨樹一幟的精湛傳統制作工藝,可謂天地人三者巧妙結合,使祥華鐵觀音無論在產量和質量上都獨佔熬頭,享譽大江南北。所題:“祥華觀音、茶葉極品”。
主要村:祥華村(政府所在地),東坑村(茶葉名村),祥地村(富裕村村),多卿(詹姓各村聯合總稱),白坂村(通往華安連接村)
中文名
祥華鄉
外文名
XIANG HUA VILLAGE
別    名
華地(古稱)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溪西部邊陲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面    積
258.34 km²
下轄地區
祥華村、祥地、東坑、小道、新寨、石獅、舊寨等。
政府駐地
祥華村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編碼
36242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
人口數量
38489人
著名景點
佛爾山,詹氏大宗祠,靈惠廟,吳氏仙掌祖祠
車牌代碼
閩C
方    言
閩南語
特    產
傳統工藝鐵觀音、山藥

祥華詞語解釋

祥華xiáng huá表示祥瑞的花。 宋·毛滂 《清平樂·千葉芝》詞之三:“苜蓿青深煩雪兔,引到祥華開處。”

祥華概況

祥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清水秀,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的誕生地,清進士、詹事府詹事陳萬策的故鄉,開先縣令詹敦仁的隱居地。如今的祥華,則是聞名遐邇的名茶之鄉,其中以東坑村尤為代表。 [1] 
2013年末,全鄉人口38489人,工農業總產值8.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70元。

祥華歷史沿革

自古以來,祥華鄉的隸屬多有變更。宋朝,祥華分屬積德鄉崇信裏和金田鄉還集裏、感德里。明代,還集裏析為還一里、還二里,祥華分屬還一里、崇信裏和感德里。清沿明制。民國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民國34年(1945年)10月分屬福珊鄉和多卿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長康區、第六區、十四區、珊屏區、長坑區。1965年4月成立祥華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為祥華鄉。轄祥華村、美西、美崙、白玉、白坂村、白珩、新寨、石獅、舊寨、後洋、珍山、崎坑、福洋、祥地、東坑、小道、鄭坑、福新、和春、河圖20個行政村。 [2] 

祥華自然資源

祥華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主山脈,即自太華尖(海拔1600米)入境,沿感德鎮與桃舟鄉接壤的青樹格,經潘田格轉南過長坑鄉與祥華鄉毗連的銅發山(海拔1504.8米)到兔仔格。位於主山脈西側的壁巖山至佛耳山支山脈,有千米以上山峯21座;和春村至大佛山支山脈,有千米以上山峯16座。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春多霪雨,夏秋局部多雷陣雨,夏季避暑勝地,有“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之説。冬季比較早冷,年平均氣温16℃—18℃,年平均日照1875小時,年平均霜日21天,年霧日18—20天,年降雨量1800毫米。
農作物一般一年兩熟,生長期比“外安溪”普遍遲一個節氣。 祥華主要作物為高杆中稻。中稻有秈稻、糯稻、粳稻等品種。20世紀80年代之後,高杆中稻被矮杆的雜交中稻所取代。雜交中稻產量高,米質好。其它作物有甘薯、馬鈴薯、芋頭、木薯、淮山等。蔬菜以芥菜、白菜、蘿蔔為主。豆類有大豆、紅豆、觀音豆、四季豆等。
祥華針葉林以杉樹、松樹為主,闊葉林以樺木為主,尤以福洋、珍山、崎坑、白玉、白坂、白珩村和寨片為多。1958年,由於大鍊鋼鐵,祥華大片林木被毀,但仍保存許多珍稀古樹。福洋村垂裕堂左上方有一古杉,系清乾隆間(1736—1795年)所植,樹高45米,胸徑1.02米,枝繁葉茂,是人們夏季納涼的好去處;達道堂左側的紅豆杉,樹齡350多年,樹勢呈傘形,覆蓋面積達400多平方米。此外,還有祥華村的古樟樹、福洋村的古楓樹和白玉村的古杉樹等。
祥華盛產竹子,品種主要有毛竹、石竹、白竹。毛竹主要分佈在福洋、珍山、崎坑、舊寨、白玉、白坂、白珩、鄭坑等村。石竹於農歷小滿出筍,筍幼嫩,為烹飪佳餚。白坂又名白葉坂,盛產白竹,竹葉可加工成斗笠及用於綁粽子等。
祥華水能資源豐富。境內有發源於銅發山北麓的福德溪(福美溪),境內流程41公里;發源於銅發山西南的祥華溪(後溪),境內流程31公里;發源於壁(碧)巖山西南坡和佛耳山東南坡的舊寨溪、新寨溪、白坂溪、白珩溪、鄭坑溪,境內流程23公里。豐富的水能資源為祥華水電建設提供了基本條件。2000年起,祥華溪水電先後投建了裝機容量1.7萬千瓦的一、二、三級電站和茶園溪水電裝機容量3200千瓦的一、二級電站,年發電8500萬千瓦時。此外,祥華鄉於1996年完成與縣電的聯網工作;1999年增設一台主變壓器,更換23台舊式高耗能變壓器;2002年完成全鄉農村電網改造。祥華的電力供應滿足茶農製茶、生活用電需要。 [2] 

祥華基礎設施

祥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1996年2月開通了程控電話;1999年10月投建鄉郵政大樓和GSM移動通信台,建立程控電話模塊局;2000年新建和開通多卿移動通信基站,增設祥地、小道移動通信信號擴大器,進行程控電話擴容。至2006年底,全鄉程控電話達5500部。
祥華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是制約全鄉經濟發展的瓶頸。多年來,祥華鄉採取國家投資、公辦民助、民辦公助、鄉村自籌、僑胞捐助等多種辦法,逐步建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在1958年修通長坑至祥華公路(全長19公里),1959年修通祥華至多卿公路(全長8.5公里)的基礎上,1979—1993年間,先後修通祥(華)珍(山)線、祥(華)東(坑)線、美(西)白(玉)線、白(玉)仙(都)線、祥(華)龍(涓)線、福洋公路、白珩公路和福(新)河(圖)公路;1998年,完成境內第一條11.8公里的福洋水泥路建設;1999年,完成水泥路硬化35公里,全鄉鄉村公路硬化率達80%;2000年,開通3個村總長15公里的3條水泥路。2002年,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省道308從祥華鄉過境,已全面通車,大大改善祥華人民出行,往縣城只要80分鐘,到華安縣城40分鐘。

祥華經濟發展

歷史上,祥華商貿活躍。汀、漳一帶的貨物船運經九龍江可抵福前徐州,向多卿墟、舊寨墟、華地墟、格頭墟(福洋)和鄉(村)際間的白石墟、雙垵墟、珊屏墟、福春墟等商販批發銷售,境內產的貨物挑至福前徐州上船運往汀、漳一帶銷售。
鐵觀音茶香飄四海  “高山雲霧出好茶”。祥華鄉多為丘陵山坡,山地面積1.8萬公頃,境內長年朝霧夕嵐,温和濕潤,十分適宜鐵觀音生長。
祥華產茶歷史悠久。祥華的不少地方古屬崇信裏。明嘉靖《安溪縣志》載:“茶,龍涓、崇信出者多。”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卸任後的詹敦仁入居佛耳山麓。因與名僧釋宏道(號介庵)交情甚厚,釋宏道特專程到佛耳山拜訪敦仁。詹“與道人介庵遊覽佛耳,煮茶待月而歸”後,留下詩曰:“活火新烹澗底泉,與君竟日款談玄。酒須逕醉方成飲,茶不容烹卻是禪。閒掃白雲眠石上,待隨明月過山前。夜深歸去衣衫冷,道服綸巾羽扇便。”可見,早在五代之季,祥華已經產茶。
20世紀80年代初期,祥華鄉為省級貧困鄉。時任祥華鄉黨委書記陳水潮,根據祥華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山地資源優勢,提出種植鐵觀音、振興祥華經濟的思路,大力發動羣眾開墾茶園,種植優質名茶鐵觀音。到20世紀90年代末,全鄉茶園面積達到1600多公頃,境內的山坡荒谷,綠色盡染,茶業成為祥華鄉的支柱產業和羣眾收入的主要來源,創造了“以茶脱貧、靠茶致富”的山區經濟發展模式。近十年來,祥華鄉大力實施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優質、精品、名牌”茶業發展戰略,茶葉生產迅速發展,茶葉品質不斷提高,備受消費者的青睞,茶農經濟收入年年增加。在製茶過程中,湧現出不少製茶能手,其中,縣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舊寨村茶農陳雙算就是一個傑出的典型。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成功的製茶經驗。作為遠近聞名的製茶能手,他多次應邀在全縣產茶鄉鎮技術培訓班上傳授製茶技術和經驗,得到茶農的一致好評,先後被評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三級勞動模範,1999年8月被縣茶科所聘為客座專家。
2003年,全鄉以市級農業示範基地——祥華萬畝鐵觀音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茶葉,符合新時期市場需求。2004年10月13日,全縣生態茶園建設暨茶葉農殘控制現場會在祥華召開。降解茶葉農殘、生產綠色食品茶葉,成為廣大茶農的共識和自覺行動。3年來,全鄉先後建設了茗山、祥華、祥地等生態茶園100公頃。
祥華茶鄉,最精彩的民俗要數茶王賽。茶王賽是審評茶葉質量優次的一種傳統活動。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茶業的崛起,茶王賽逐步由民間賽事活動發展成為由村、鎮、縣統一組織的大型賽事。製茶高手和茶葉廠家選送茶葉精品參賽,聘請名茶師為主評,按色、香、味、形4個內容進行評分,優勝劣汰,最高分為本季、本地區及各個品種的茶王。
在祥華這方名茶飄香的熱土上,孕育出一批批製茶精英,政協安溪縣八屆、九屆、十屆委員吳傳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精心研製出形、香、色、水、味、韻俱佳的“祥華”牌觀音王,1989年榮獲福建省精製烏龍茶質量評比鐵觀音特等獎,1996年5月榮獲縣級鐵觀音茶王賽一等獎,1997年11月獲第三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大會四大名茶茶王邀請賽鐵觀音一等獎。福建省原省長鬍平品嚐該茶後,欣然揮毫題詞:“祥華觀音,茶中極品。”1999年,“祥華”牌鐵觀音被指定為國誼賓館專用茶。1995年至2005年間,還有陳金鋭、張良輝、陳振華、吳順義、陳火進、吳水龍、吳詩禮、陳福進、陳國富等製茶能手,他們製作的茶葉都曾獲得縣級以上鐵觀音茶王賽金獎,“一鄉十茶王”成為祥華鐵觀音的輝煌寫照。
祥華鐵觀音的發展,還得益於培育品牌,“祥華”牌成為安溪八大茶葉品牌之一,並榮膺福建省名茶稱號。茗山茶葉獲2005年中國“三綠”工程放心茶中茶協推薦品牌,通過ISO9001質量體質認證;2005年,茗山茶場被省科技廳、農業廳選定為生態茶園示範園區;2006年秋季,中央辦公廳選用茗山茶葉為辦公用茶,祥華茶葉再次挺進中南海。此外,三融、冠和、沁園春、理想、上第、祺祥、祥發等品牌,市場知名度和品牌效應也不斷上升。同時,祥華鄉還積極引導產業分工,努力建設好管茶、製茶、賣茶三支隊伍,提高整體效益。到2006年底,全鄉茶葉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家,在縣內和全國各地開設的茶店、茶莊、茶藝館200多家。
2003年後,祥華茶園老化問題逐步顯現出來,茶業的優勢地位開始受到嚴峻的挑戰。2006年來,該鄉以縣委書記尤猛軍提出的“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新生活”興茶新理念為指導,在鄉鎮換屆後,鄉黨委、政府及時提出三條對應措施:1. 抓好老茶園改造,增強茶業發展後勁。在今後的三年間,每年改造老茶園334公頃。2. 紮實推進實施促進茶業和諧、健康發展的五大工程(即生態工程、健康工程、文化工程、品牌工程、素質工程)。3. 積極引導茶農迴歸正統、傳統的製茶方式,努力保持祥華名茶的良好特色和優勢,重振祥華名茶雄風。
祥天華地 風景勝地
風光名勝多彩多姿
祥華福地,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境內名勝古蹟星羅棋佈。其中,尤以多卿、佛耳山的風景最為秀美。主要旅遊景點有冶銀、冶鐵遺址,明代古寨堡遺址,以及古石拱橋、“垂裕堂”土樓、靈惠廟、飛龍宮等。
多卿《清溪詹氏族譜》曾收錄了歷史上名士標題的“多卿八景”,並就八景分別賦詩曰:
佛耳凌雲 清風峻絕古人齊,佛耳峯頭萬象低。 誰染亭台留鶴住,新詩好共白雲題。
廟宇風高 藍溪堤上千株柳,清隱廬邊數徑茅。  室內彈琴偏蠹簡,聲聲譜出蠱中爻。
碧巖列嶂 排闥送青殊有情,層巒月上翠微橫。  看來恰似西山景,十二欄杆衞禁城。
龍門玉印 古宇森森廟宇前,崢嶸玉印彩雲邊。  懸知喜鵲飛翔處,忠孝鐫題似百年。
塵池浴月 清池明月映癯山,有塵馴馴浴水邊。  想是痴龍來九館,蒼髯每夜伴珠眠。
獅峯夕照 崚嶒獅石吸天風,杳靄暮雲卧赤松。  牛背牧童三弄笛,寒鴉已噪夕陽紅。
湯垵湧泉 洙泗淵源明昧間,龍泓脈脈映溪山。  千秋俗學憑心洗,養性工夫第一關。
芹洋柳翠 當年靖節謝華簪,栽出芹洋樹樹陰。  幾度鶯聲鳴和處,如聞綠綺有絃琴。
佛耳山,又名佛天尖,海拔1535.5米,是安溪的第三高峯,亦是開先縣令詹敦仁當年喜愛的隱居之地。佛耳山山峯幽奇,山體峭絕高大,風景俊秀,古有“有我的高,無我的秀;有我的秀,無我山尖上一鴻長”之稱,詹敦仁贊之“美如佛”。現山上仍有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蹟,如望雲亭遺址、佛耳開天石刻、慈順夫人李氏墓、佛天巖及洞穴奇特的仙人洞等,是旅遊開發的好地方。
祥華的明代冶銀、冶鐵遺址,分佈於珍山、白玉、祥華等村,其中珍山村山後的古冶銀遺址,屬私冶性質,有3個採銀礦井,銀渣遍佈範圍300平方米,堆積厚度近1米。  位於白坂村白葉堡遺址,系僉(都)事餘爌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興建的寨堡,並調泉州衞千户點撥戍官軍200名和源口渡巡司添額100名屯守駐防。從現存殘跡看,寨堡依山構築在山侖之脊上,坐北朝南,東西寬100米,南北深130米,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基由巨石壘砌,牆為糯米灰混凝土夯築,牆寬2.6米。堡內有房屋百餘間,中為泉州衞分司廳,西為武所,東為巡司。
位於美西村的芹案寨遺址,系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鉅富詹經力(人稱詹百萬)所築,平面呈長方形,東向,基石壘砌過門楣,混凝土築牆,寨牆厚3米,佔地約千餘平方米。此外,舊寨、祥東、福新、河圖等村也有寨堡遺址。  位於福洋村福洋尾自然村的古石拱橋,名曰萬安橋,建於元至正元年(1341年),東西走向,單孔,由216塊長方形花崗岩砌成,拱橋跨度12米,橋面寬3米,橋高5.5米,橋墩4米,拱橋內徑跨度6米,是迄今縣內所知最早建造的石拱橋,在全省也屬少見。今橋、碑尚存。
坐落於福洋村“垂裕堂”土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陳振貴建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樓佔地面積2325平方米,呈四方形,土石木結構,屋蓋內外四面瀉水,其中主樓建築面積761.72平方米,樓高11.2米,進深27.4米,正中為天井;左右各有竹根節式廂房8間;主樓主樓四周牆基寬2.5米,皆用大石砌成,與左右廂房間有陽埕,主樓正面有拱形大埕。主樓二層,第一層為雙層牆,中墊沙石,正中朝北設拱門1個,為雙重門,門板厚度達20釐米,大門橫楗直徑達10釐米,門上方嵌石上書“樂觀太平”4個字;第二層為單層牆,牆內側有環心走廊,重要部位設置槍眼和24個暸望窗口;正中有廳堂,樓上樓下采用斗拱、樑架,木板構造24間居室。該樓融防盜、防匪、防火、居住於一體,設計合理,建築牢固,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此外,珍山村的“萬全樓”、“常植樓”,祥華村的“斯美樓”,後洋村的“孫明樓”,都是研究古民居建築文化的實物物證。
坐落於美西村佛耳山麓的靈惠廟,前身為清隱堂,始建於北宋初,中崇祀開先縣令詹敦仁夫婦,左右祀詹父母及子媳。宋鹹淳八年(1272年),朝廷敕靈惠廟號,並追封詹敦仁為靖惠侯,其子詹琲為靖貞侯。靈惠廟自建以來,歷經多次修建,明代曾重建。民國15年(1926年),廟為軍閥所焚,翌年重建。靈惠廟至今仍保留有許多具有較高價值的文物。廟中隔屏有朱書的詹氏生前詩詞;所有對聯均出自名家之手。靈惠廟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1985年被公佈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於福洋村飛龍宮,始建於宋,奉祀仙媽。明代,該村標有“八景”,並分別賦詩曰:
飛龍宮古檜(地點:仙宮)
古檜森華依佛前,蒼蒼樹色達雲邊。  千年若輔飛龍化,破浪乘風上九天。
清廬福壇(地點:格頭墟)
圭頭福地最清廬,來往行程長者車。  為市若遵百里法,何須膠隔治鹹魚。
太平忠義(地點:垂裕堂右邊)
義氣貞忠本漢臣,桃園結誼兄弟親。  威靈顯赫太平日,萬世衣冠第一人。
仙人跳級(地點:齒嘴山)
仙人跳級依巖前,古語傳聞恐未然。  若待千年重探跡,再名雙鯉去朝天。
石牛守欄(地點:格頭)
石牛本出自山間,不去耕田獨守欄。  自恃發毛豐滿足,風霜雨雪不知寒。
梅嶺松鱗(地點:後侖仔格嶺)
歲晚松梅作友朋,奇花芳草莫競爭。  若逢有斐真君子,松自化鱗梅自榮。
玳山雲鎖(地點:太婆尖)
玳山高聳碧雲山,盡表居南捍外關。  莫道里中無古士,鷹揚繼起待皇宣。
雙峯夕照(地點:雙尖)
雙峯夕照碧山崖,樹色蒼蒼日暮開。  遙望晚霞成錦繡,銀蟾皎潔自東來。
八景合成 七律
古檜森華氣接天,清廬福地好談禪。  太平忠義英雄將,瑞世逍遙級跳仙。
牛守石欄賡燠歲,松青梅嶺耐寒年。  玳山雲鎖觀難盡,直步雙峯望翠巒。
重教興學 俊彥輩出
祥華開發甚早。置縣之前,這裏就有湯、巫、楊、蔣、孔、盧、黃、蕭、歐等姓在此生息繁衍。置縣後,詹、陳、吳、蘇、上官、張等姓先後肇基祥華各地。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開先縣令詹敦仁卸任後隱居佛耳山,號居所曰“清隱”,著有《清隱堂記》,稱清隱先生,為多卿詹姓開基始祖。後人取鄂公書中“崇待篤信”之語,命其裏曰“崇信”。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陳雲先自還集裏鵬嶺徙居崇信裏陳厝坪,裔孫衍播舊寨。北宋初,陳守九自感德里槐植遷入福洋肇基。
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吳哲,字伯明,自還集裏嶺後鄉徙崇信裏多卿坑內肇基美崙厝,裔孫續徙草坂山紫厚,自山紫厚遷居上第(今祥東)。
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蘇結的七世孫蘇深泉自衡陽遷徙崇信裏盛坑肇基。宋末元初,張九郎,諱有夏,自感化裏湖山上張遷入還一里華山蓬島肇基。
元至元年間(13351—1340年),陳光緒的十三世孫陳福寶自感化裏往崇信裏珍山訪姑家,喜珍山山水,定居於此。元末,幾經遷徙的仲選、仲淛昆仲遷入還一里華地(今祥華)肇基。上官十六郎的十五世孫上官武奇入河圖肇基。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上官惟瑞、上官惟彬昆仲遷徙和春、福新肇基。明代,張興初自晉江湖中遷入安溪縣還一里東坑肇基。
祥華福地,鍾靈毓秀,地靈人傑,歷代孕育出不少英才,尤以詹姓、陳姓為最。據不完全統計,在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中,祥華籍登科第舉人42人,進士10人,分別為:  舉人:在多卿,文科有詹靖、詹源、詹彬、詹仰庇、詹啓東、詹禎林、詹崽輝、詹心旦、詹人士。在舊寨村,文科有陳斌嚴、陳清養;武科有陳仲、陳光菜、陳文鐙、陳一道、陳文萃。在珍山村,文科有陳洪圖、陳鳴球、陳遷鶴、陳萬策、陳萬寶、陳萬松、陳兆泰、陳兆熊、陳冕世、陳亮世、陳覺世、陳興國、陳旭世、陳冠世、陳科捷、陳有捷、陳聯捷、陳鴻捷、陳甲捷;武科有陳雄健、陳繼俊。在祥華村,文科有吳益琬、吳延璋、吳達天。在福洋村,文科有陳卿雲,武科有陳期登。
進士:多卿有詹源、詹彬、詹仰庇、詹啓東;珍山村有陳遷鶴、陳萬策、陳亮世、陳科捷、陳甲捷;舊寨村有陳斌嚴。
此外,在明代有詹璡、詹賜、詹文、陳常憲,清代有陳兆先等以子貴而獲朝廷的封贈。
多卿,自開先縣令詹敦仁入居後,文風鼎盛,士人輩出。詹源,字士潔,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進士第,授户部主事,改監察御史。時逆臣劉瑾攪權用事,詹源不與之附和,並與之抗爭,後劉瑾被誅,詹源因此名揚朝野。歸鄉里後,詹源捐資疏通依仁裏上游積水,灌溉農田30裏。詹源曾預作墓誌,自謂“不能紆轡違已,干謁競世;不能是非兩可,以取好人之名;不能足恭無禮,以要上下之譽;不能厚貌深情,以假道學之模;剛直而不能容人過,高負而不能受人犯。”其為人亦如此。
詹源之子詹仰庇,字汝欽,號咫亭,別號巢雲居士。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及第,授廣東南海知縣。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下文褒揚:“仰庇學紹家聞,才優世用,能以悃幅之心,施行愷悌之政,刑清賦省,使人歡欣鼓舞。”並授文林郎,旋升為御史兼雲南道監察御史。他忠君愛國,有見即言,剛直無私,任御史僅8個月,就上疏4次。後因遭人陷害,被穆宗“除名為民”。復職後,仰庇仍積極議論,對於朝多有建樹。明萬曆四十三年(1605年),仰庇卒,贈刑部尚書,並賜祭葬,復特祠於學宮。
清代,珍山陳姓以“五世五進士七翰林”而著稱。陳洪圖,明天啓七年(1627年)中舉,授建寧府教授,以忠信篤學聞於州閭,後以子遷鶴貴,贈文林郎,翰林院侍講。
陳遷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及第,以子萬策貴,累贈奉政大夫左,春坊左庶子掌坊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陳萬策,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登進士第,致授儒林郎,翰林院編修,雍正中,誥贈朝議大夫,翰林院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
陳冕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舉,任撫州府經歷,以子科捷貴,封儒林郎,翰林院編修。
陳亮世,清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及第,翰林院庶吉士,任吏部郎中。
陳科捷,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進士,翰林院編修,吏科給事中,巡視京城御史。
陳甲捷,清嘉慶六年(1801年)中進士,翰林院檢討。
現代,任副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吳高強、吳玉琛、張裕榮、詹世平、詹清榮、詹土木、詹和泉、上官內智、上官哲夫、上官晨鐘、上官藍波、上官躍進、陳建奇、張原(女)、陳炯仁、鄭清花(女)等人;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者有詹祖澤、詹龍泉、吳文旋、陳國春、陳建奇等;著名企業家陳發樹

祥華文化教育

祥華文化教育的發展較早,五代末北宋初,鄉里就有私塾。明代,多卿社學創辦,培育不少人才。民國時期,一批公辦和私立的中小學相繼成立。民國25年(1936年),珍山的陳冰如創辦珍山保國民學校,祥東創辦三育學校。民國26年(1937年),新寨創辦明德小學,民國30年(1941年)改為多卿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改為美西小學。民國34年(1945年),福洋創辦國民學校,1950年改為初級小學,1953年又改為福安小學,1970年改為福洋小學。民國35年(1946年),福新村創辦國民學校,1949年改併為福春小學分班。
新中國成立後,“興學育才”成為社會風尚,祥華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全鄉各村均創辦了學。1969年11月,祥華中學創辦,1978年更名為安溪第十中學;1986年12月,福建省原省長鬍平為該校題校名。1995年9月,聰明中學在美西村創辦。  發達的文化教育事業為祥華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更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如今,有一大批祥華籍的優秀人才活躍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