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農架羣

鎖定
神農架羣(Shennongjia Gr.)的時代屬中元古代。分佈在湖北神農架和大洪山一帶,為一套含鎂質碳酸鹽岩石地層。
“神農架羣”的沉積建造總體看來,反映出一個由早期較活動的陸緣裂谷充填相碎屑岩,逐漸演變為晚期較穩定的台地碳酸鹽巖沉積。在這個穩定的碳酸鹽巖台地上發育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羣落—疊層石。分佈在“神農架羣”中各種形態的疊層石化石,構成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最重要的地質遺蹟之一。 [1] 
中文名
神農架羣
外文名
Shennongjia Gr.
時    代
中元古代
總厚度
12680米

目錄

神農架羣簡介

含鎂質碳酸鹽巖、碎屑岩和火山岩地層。碳酸鹽巖中富含疊層石和微古植物。下部未見底,與水月寺羣未見直接接觸關係。上部分別被馬槽園組、蓮沱組或南沱冰磧層不整合覆蓋。由下而上分為上、下亞羣共11個組。下亞羣五組相當於長城系,上亞羣六組相當於薊縣系。 [2] 

神農架羣沿革

神農架羣於1962年由江濤、華媚春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湖北神農架林區。僅相當目前劃分的神農架羣下亞
攝影 神農架羣 攝影 神農架羣
羣,
攝影 神農架羣 攝影 神農架羣
神農架雪景 神農架雪景
在其上同時創建了石槽河羣,(相當現在劃分的中亞羣);楊開濟(1964)將上述二羣統稱為神農架羣,下部為大神農架組,上部為小神農架組;湖北省地質局綜合隊1965年沿用江濤的劃分,將神農架羣分為二個組,將石槽河羣改稱伍子坪羣並分為三個組;地質部宜昌地研所(1972)恢復楊開濟的劃分,將下亞羣分為三個組,上亞羣改分為兩個組;湖北省區測隊1974年進一步修訂了神農架羣的範圍和時限,將該羣分為三個亞羣八個組,自下而上為:下亞羣大巖坪組、亂石溝組、大窩坑組、礦石山組,中亞羣(相當於江濤劃分的石槽河羣)台子組、石槽河組,上亞羣送子園組、瓦崗溪組,並將下、中、上亞羣時代分別定為長城紀、薊縣紀和青白口紀;同時,在其上創建了馬槽園組,時代歸於早震旦世。李銓、冷堅等(1987)在上述下亞羣的大巖坪組之下又創建了鷹窩洞組,在台子組和石槽河組之間又劃分出温水河組和野馬河組,共劃分為11個組,完善了神農架羣的地層序列,並將其時代統歸於長城—薊縣紀,而將不整合於其上的馬槽園組時代歸於青白口紀。

神農架羣特徵

神農架羣山間瀑布 神農架羣山間瀑布
主要分佈於湖北西部神農架林區和鄂中大洪山一帶,主要為含鎂質碳酸鹽巖、碎屑岩和火山岩,碳酸鹽巖中富含疊層石及微古植物。下部未見底,與水月寺羣未見直接關係;上部分別為上覆馬槽園組、蓮沱組或南沱冰磧岩(組)所不整合超覆。厚度大於12680m。按目前的劃分,該羣自下而上劃分為11個組:鷹窩洞組、大巖坪組、亂石溝組、大窩坑組、礦石山組、台子組、野馬河組、温水河組、石槽河組、送子園組、瓦崗溪組。其時限大體為1000~1700Ma。
神農架羣 神農架羣

神農架羣巖相分析

“神農架羣”是在濱岸環境下形成的陸內裂谷盆地沉積。其發展過程是:大約從19億年開始,神農架地區在拉張活動所形成的構造構造裂谷中,開始形成一套陸緣裂谷充填型的沉積組合,即鄭家埡組;隨着拉張活動的減弱,陸緣裂谷被逐漸充填,該地區慢慢演變成為陸棚淺海的環境;其後,隨着海平面的升降變化,多次反覆出現了海進海退現象,形成了若干套淺海、濱海、台地、濱岸等沉積旋迴的反覆,併發育大量不同形態的疊層石化石。這就是石槽河組大窩坑組礦石山組的地層。它們相當於陸緣裂谷的蓋層沉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