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經解剖學

(蔣文華著圖書)

鎖定
《神經解剖學》是2002年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文華。 [1] 
中文名
神經解剖學
作    者
蔣文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年7月
頁    數
470 頁
定    價
65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7309031199

神經解剖學內容簡介

本書是為學習《神經解剖學》的研究生以及臨牀醫師而編寫的教材,經過20餘年的教育實踐和不斷修訂,現公開出版。
全書共十四章,配有相應插圖300餘幅。本書內容以神經形態學為主,結合神經系統的發育、神經系統的組織學和細胞學及化學神經解剖學等相關學科綜合編寫而成。
第一章為概述,包括神經解剖學的研究方法及其發展以及中樞神經遞質概論。第二章論述了神經系統的發生,包括種系發生和個體發生。第三章為神經系統的組織學和細胞學,包括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等,並按神經形態學的敍述方法,先周圍神經系統(第四章),後中樞神經系統,由低級中樞至高級中樞(第五章至第十章),每個局部先外形後內構,內外印證。然後以傳導路(第十一章)與中樞遞質通路(第十二章),將神經系統各部率連成整體。第十三章為腦的保護裝置,包括腦膜、腦室、腦脊液與腦屏障。第十四章是腦和脊髓的血管,並結合血管損傷所出現的臨牀症狀,重温各局部的有關內部結構。全書根據新近的信息和技術增加了許多新資料,其內容豐富,結構清晰,語言簡潔。
本書既可作為神經科學相關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臨牀醫師、神經科學科研人員以及醫學院校師生的參考書。 [1] 

神經解剖學作者簡介

蔣文華,女,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1922年生。1947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曾任上海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副主任、校專家委員會委員。對神經解剖學的教學與研究具有獨到的專長。已培養多名博士生和碩士生。主編及參編《中樞神經解剖學》等著作多部。曾獲衞生部科研成果獎及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多個獎項。 [1] 

神經解剖學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神經解剖學的研究方法及其進展
一、正常神經組織染色法
二、神經通路追蹤法
三、化學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及其方法
四、神經培養
第二節 中樞神經遞質概論
一、遞質分類
二、遞質與調質
三、受體
四、中樞遞質的功能
附錄1 免疫細胞化學與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技術
附錄2 神經培養
第二章 神經系統的發生
第一節 種系發生
一、網狀神經系統
二、鏈狀神經系統
三、管狀神經系統
第二節 個體發生
一、神經管的形成
二、脊髓的發育
三、腦的發育
四、神經嵴的發育
第三章 神經系統的組織學和細胞學
第一節 神經元
一、細胞膜
二、細胞核
三、細胞質
四、樹突
五、軸突
六、神經元的分類
第二節 突觸
一、突觸的一般結構及其發展
二、突觸的分類及其超微結構
三、受體
四、神經遞質
五、突觸的可塑性
第三節 神經纖維與神經
一、神經
二、有髓神經纖維
三、無髓神經纖維
四、神經纖維分類及其傳導速度
第四節 感受器與效應器
一、感受器
二、效應器
第五節 神經纖維與突觸的演變與再生
一、周圍神經纖維的潰變
二、周圍神經纖維的再生
三、中樞神經纖維的演變、再生及神經營養因子
四、跨神經元演變
第六節 神經膠質細胞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二、周圍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第四章 周圍神經系統
第一節 脊神經
一、頸叢
二、臂叢
三、胸神經
四、腰叢
五、骰叢
第二節 腦神經
一、嗅神經
二、視神經
三、動眼神經
四、滑車神經
五、三叉神經
六、展神經
七、面神經
八、前庭蝸神經
九、舌咽神經
十、迷走神經
十一、副神經
十二、舌下神經
第三節 自主神經系統
一、內臟運動神經
二、內臟感覺神經
[附錄]皮膚、肌和內臟的節段性神經分佈
第五章 脊髓
第一節 脊髓的外形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態
二、脊髓節與椎骨的對應關係
三、脊髓的被膜
第二節 脊髓的內部結構
一、灰質
二、白質
第三節 脊髓的功能和損傷後臨牀表現
一、脊髓的功能
二、脊髓以下損傷的表現及其解剖基礎
第六章 腦幹
第一節 腦幹的外形
一、延髓的外形
二、腦橋的外形
三、第四腦室
四、中腦的外形
第二節 腦神經核在腦幹內的安排
一、概況
二、從發生上理解腦神經核的安排
三、各個功能柱在腦子內的配布
第三節 延髓的內部結構
一、錐體交叉
二、薄束核、楔束核與內側丘系交叉
三、下橄欖核羣與小腦下腳
四、腦神經與腦神經核
五、網狀結構
第四節 腦橋的內部結構
一、基底部
二、被蓋部
第五節 中腦的內部結構
一、四疊體(頂蓋)
二、大腦腳
第六節 網狀結構
一、腦幹網狀結構的特點
二、腦幹網狀結構的核團和分區
三、腦幹網狀結構的纖維聯繫
四、腦幹網狀結構的功能
第六章 小腦
第一節 小腦的外形和分葉
一、絨球小給葉
二、前葉
三、後葉
第二節 小腦皮質
一、小腦皮質的分層和神經元
二、小腦皮質的神經膠質細胞
三、小腦皮質的纖維
四、小腦皮質的神經環路與功能意義
五、小腦皮質神經元內第二信使系統和調節
第三節 小腦中央核和小腦的纖維聯繫
一、小腦中央核
二、小腦的白質(髓質)
三、小腦的傳入和傳出纖維
第四節 小腦的功能和臨牀應用
第八章 間腦
第一節 背側丘腦
一、外形與毗鄰
二、內部結構
三、化學神經解剖學
四、功能與臨牀
第二節 上丘腦
第三節 底丘腦(腹側丘腦)
第四節 下丘腦
一、外形
二、內部結構
三、纖維聯繫
四、小細胞的神經分泌激素及對垂體前葉的控制
五、功能
六、室周器(官)
第九章 端腦
第一節 大腦半球的外部形態
一、主要的溝和裂
二、大腦半球的葉
三、大腦半球的溝和回,
第二節 大腦皮質
一、大腦皮質中的細胞類型
二、大腦皮質的分層
三、大腦皮質的纖維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繫
四、大腦皮質的分區和分型
五、大腦皮質的化學神經解剖學
六、大腦皮質的功能
第三節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一、頂、枕和顳葉皮質
二、額葉皮質
三、語言區
四、大腦優勢半球
第四節 大腦半球的內部構造
一、基底核的形態與位置
二、基底核的功能及損傷後的臨牀表現
三、大腦半球的髓質
四、側腦室
第十章 邊緣系統
第一節 嗅腦
一、嗅球
一、嗅束
三、嗅前核
四、前穿質
五、前梨區與梨狀葉
六、嗅覺傳導路
第二節 隔區
一、纖維聯繫
二、功能
第三節 杏仁體
一、分羣
二、纖維聯繫
三、化學神經解剖學
四、功能與臨牀
第四節 海馬結構
一、外形與位置
二、海馬結構的發育
三、海馬結構的構築
四、海馬結構的纖維聯繫
五、化學神經解剖學
六、功能與臨牀
第五節 邊緣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一、邊緣系統的結構和纖維聯繫
二、邊緣系統的功能
第十一章 傳導路
第一節 感覺傳導路
一、感受器
二、痛温覺和粗略觸覺傳導路(淺部感覺傳導路)
三、粗、淺觸壓覺的傳導路
四、本體感覺傳導路(深部感覺傳導路)
五、視覺傳導路
六、聽覺傳導路
七、平衡感覺傳導路
八、內臟感覺傳導路
九、味覺傳導路
第二節 運動傳導路
一、錐體系
二、錐體外系
第十二章 中樞遞質通路
第一節 中樞膽鹼能神經元的分佈及纖維聯繫
一、膽鹼能神經元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分佈
二、膽鹼能神經元偽纖維投射
第二節 單胺能神經元的分佈及纖維聯繫
一、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二、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聯繫
三、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四、5-羥色胺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第三節 氨基酸能神經元的分佈及纖維投射
一、C-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二、興奮性氨基酸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第四節 神經肽能神經元胞體的分佈及纖維投射
一、腦啡肽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三、生長激素抑制激素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四、神經降壓素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五、膽囊收縮素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六、血管活性腸肽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七、P物質(SP)能神經元的分佈和纖維投射
第十三章 腦膜、腦室、腦脊液和腦屏障
第一節 腦膜
一、硬腦膜
二、蛛網膜
三、軟腦膜
第二節 腦室
一、側腦室
二、第三腦室
三、第四腦室
第三節 腦脊液
一、腦脊液的產生
二、腦脊液的循環
三、腦脊液的化學成分和功能
第四節 腦屏障
一、腦屏障的形態學基礎 二、腦屏障的理化性質和生理功能
三、胎兒和新生兒的血-腦屏障
第十四章 腦和脊髓的血管
第一節 腦的動脈
一、頸內動脈系
二、椎-基底動脈
三、大腦動脈環
四、中央支及其分佈
五、脈絡膜動脈
六、腦各部的血液供應
七、腦幹病變綜合徵
第二節 腦的靜脈
一、大腦淺靜脈
二、大腦深靜脈
三、小腦的靜脈
四、腦幹的靜脈
第三節 脊髓的動脈
第四節 脊髓的靜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