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策門

鎖定
神策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又稱和平門,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央門以東、南京火車站以西,坐南朝北,是南京明城牆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有民國以前鏑樓的城門。
神策門是南京明城牆中唯一的外甕城城門,建有外甕城一座,門垣共兩道,甕城設有左右兩個門洞,並且不正對城門,城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上為清光緒年間重建的三開間重檐歇山頂譙樓一座。
神策門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建成,因該地駐紮着精鋭禁軍“神策衞”而命名為神策門。1928年夏,國民政府將神策門改名為和平門,並將神策門甕城改成大型油庫。1956年,南京軍區接管此處,仍沿用作油庫,禁止百姓參觀。2001年,南京軍區將神策門油庫轉交南京市人民政府,闢為神策門公園。2012年11月,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神策門所在的南京明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中文名
神策門
外文名
Shence Gate
館藏地點
南京市玄武區龍蟠路 [3]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30-17:00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始建年代
明朝洪武初年

神策門歷史沿革

明朝洪武初年,神策門始建。根據明史記載,神策門在軍事防守上地位相當重要,由朱元璋的軍師宰相劉伯温親自勘察籌劃建造,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在不同地段、不同環境條件下采取不同方法的築城思想。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神策門建成,因該地駐紮着精鋭禁軍“神策衞”而命名為神策門,建成後明朝政府便置千户所在此駐守。 [1] 
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民族英雄鄭成功帶着重奪明朝江山的信心,揮師北上直至南京,鄭軍駐紮在神策門一帶準備攻城。結果清軍在鄭成功麻痹之際夜出神策門,擊破鄭軍,鄭成功無奈只好退回廈門。隨後清廷便將神策門改名“得勝門”。
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神策門成為清軍進攻太平軍的重點地區之一,當時神策門附近城牆兩次被炸塌,但太平軍將士固守甕城,將清軍擊潰。清軍的第一次攻城發生在神策門,太平軍的張繼賡數度謀反,結果被捉。他的同謀就夥同清軍準備裏應外合攻入神策門,但是太平軍及時組織防守,用大型木樁和鐵鏈加固神策門的防禦工事。清軍只得撤退,並在撤退之前將神策門外的一條商業街付之一炬。直至同治三年太平軍終因實力不濟,神策門等地段才相繼失守。伴隨着太平天國末期整個天京城的失陷,清軍先從太平門附近攻入,然後兵分幾路,其中有一路就沿城牆打到了神策門,最後神策門在內外兩路清軍的夾擊下被攻陷。
神策門 神策門
1928年夏,國民政府認為南京諸城門的名稱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共和制國家的社會精神制度,而將神策門改為和平門,並將神策門甕城被改成大型油庫——美國亞細亞火油公司油庫。
1929年4月,南京市長劉紀文函請國民政府要人書寫匾額,“和平門”三字便由立法院院長胡漢民題寫,至今“和平門”三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見。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佔領南京,將神策門外甕城陪土建成日軍汽油庫。
1956年,南京軍區接管此處,神策門被南京軍區設為軍隊油庫,油庫的功能持續了70年,在這70年裏,神策門成為了神秘的軍事禁區,禁止市民參觀。
2001年,南京軍區將神策門油庫轉交南京市地方人民政府,南京市相關文物部門已經清理了坍塌、膨脹、鬆動的牆體,對南京保存最早的城樓進行了維修,將神策門開闢為神策門公園。同時,南京市文物局將神策門納入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兩處景點採用通票
2012年11月,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神策門所在的南京明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 

神策門佈局構造

南京神策門明城牆古蹟 南京神策門明城牆古蹟
南京明代內城城門,相關傳説是民間順口溜一則:“內十三,外十八,一個門栓朝外插。”這個被人形容為“門栓朝外插”的城門指的就是明代南京的神策門,民間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它特殊的建築形式。在明代建造京師南京內城城牆以前,歷朝歷代中國傳統甕城的形制是將其設於主城門外,也就是外甕城結構。甕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多呈半圓形。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而明代京師南京城牆在修建過程中則普遍將甕城設於城門內,稱為內甕城,就像明代聚寶門(今中華門)一樣。唯獨神策門依然採用了古老的外甕城結構,因此她也成為了十三座城門中結構最獨特的。 [2] 
神策門處建造外甕城主要是最大程度利用險峻的山勢明城牆在建造過程中力求“地盡其險”,專走山勢險要之處。所以,依山而建的神策門,如果把甕城建在城門內,反而會把小山包在城門和甕城之內,這對於防守進攻是很不利的,才將神策門的甕城設計建在了城門外面。
神策門城牆 神策門城牆
南京明城牆十三個內城城門中,其中十二門都只有一個門洞,唯神策門設左右兩個門洞。明朝宰相劉伯温認為,這裏為兵家必爭之地,必須能攻能守,平時只開一洞門,另一洞門則緊閉。只有在軍情緊急、萬不得已時再開。
神策門規模較小,城門在裏,甕城在外,甕城門也不正對着城門,而是開在甕城的東北角,所以明南京神策門又被稱為外甕城城門。如今的神策門是南京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尚存甕城券門各一處,清末復建的三開間歇山頂譙樓一座和城門的木門。

神策門傳説軼事

清軍“得勝”神策門
神策門
神策門(7張)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南明大將鄭成功為創立反清復明的大業,受命率軍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打擊清軍,進攻清政府的東南重鎮江寧府(今南京市)。鄭成功的十萬大軍在南京城外白土山(今幕府山)連營83座,切斷了水陸交通,使僅有萬餘名清軍駐守的南京城(今南京城牆內老城)成為一座孤城。 鄭成功的軍隊與清軍在神策門外的兩次大仗,殺死清軍千餘人。清朝兩江總督郎廷佐下令將神策門城門緊閉,不要出戰。郎廷佐一面四處求援,一面想用詐降的辦法來拖延時間。鄭成功在捷報頻傳的勝利中不免驕傲輕敵,答應了清軍使臣寬限一個月的要求,按兵不動,坐等清軍開門獻城。清軍發現白土山下鄭軍守備極其鬆懈,就選定以此為突破口。永曆十三年(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二十一日夜,清軍悄悄打開神策門右邊門洞,潛出城外,偷襲鄭軍,天明小勝而歸。清軍取勝後士氣大振,從神策門蜂擁出城而戰。鄭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大亂而退。經“白土山之役”,鄭成功的軍隊戰死大將十多位、士兵數萬,史稱“東南大震”的鄭成功北伐勝利由此煙消雲散。清順治皇帝為慶賀清軍大勝,特下詔將神策門改名為“得勝門”。
兩道明代“防盜門”
神策門 神策門
城門當然是又有城,又有門。南京明代神策門的城門是兩扇明代的杉木包鐵板的大門,如今南京神策門的木門是清代同治年間製造的,並非明代原來的。
在城門後兩三米的地方,有一道寬15釐米左右的石槽,這個石槽就是過去放千斤閘的地方,千斤閘在古代城牆中的作用相當於如今家庭裏的防盜門。這個千斤閘直通到城牆頂端,白天城門開啓時,千斤閘就被收到城牆頂端,如今在城牆頂端還保留着千斤閘通過的槽子。啓動千斤閘至少要4個人同步操作,守城士兵需要轉動城台上閘樓內的兩根木柱上的絞盤,絞盤是圓形木製的,依靠4根木槓與木柱進行連接,可起到傳遞力量的作用。木柱轉動時通過木柱下端用繩子與木門相連接,最終將千斤閘提升起來。
在明代對於京師乃至明中後期南京的城門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有一項叫作“點閘”的制度,就是每天晚上閘門關閉上鎖後,全國最高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會派專人騎快馬到十三個城門去查收閘門的鑰匙,最後統一交回五軍都督府。等到第二天開門之前,再派人將鑰匙送到各個城門處,如果違反點閘’制度的城門守衞就是死罪。在水西門就曾經發生過守衞違反“點閘”制度而被砍頭的。也正是這樣嚴格的制度,才保證了南京城池的安全。

神策門相關城門

京城城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
-
-
-
明代後增闢城門
玄武門(1908年)
草場門(1908年)
小北門(1908年)
挹江門(1921年)
中央門(1931年)
中華東門(1931年)
中華西門(1931年)
漢中門(1933年)
武定門(1933年)
新民門(1934年)
雨花門(1936年)
解放門(1954年)
集慶門(1991年)
華嚴崗門(2007年)
長幹門(2008年)
標營門(2009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