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曲

(阿利蓋利·但丁創作的長詩)

鎖定
《神曲》(意大利語:Divina Commedia,英語:Divine Comedy),是意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裏創作的長詩,寫於1307年至1321年。
《神曲》描述了一個神遊地獄、煉獄、天堂的故事,旨在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痛苦走向幸福。在《神曲》中地獄的第四層,但丁寫了教皇和主教、教士,在那裏互相辱罵;在地獄的第七層和第八層,暴君、獨裁者以及買賣聖職的尼古拉三世教皇,以及但丁時還活着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等都在這裏遭受酷刑,苦不堪言。但丁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愛憎分明的感情。《神曲》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每部33篇,加上序,共計100篇,結構嚴謹,想象奇特,富有濃烈的情感色彩。 [1] 
《神曲》是歐洲“四大名著”之一,《神曲》中的人物、故事和警句名言也廣為傳播,成為經典,並在許多國家被改編,再創作。 [2] 
作品名稱
神曲
外文名
Divina Commedia
作品別名
神聖的喜劇
作    者
但丁·阿利吉耶裏
創作年代
1307年至1321年
文學體裁
長詩
字    數
850千

神曲內容概要

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
神曲 神曲
在一開始,主人公但丁由於不小心迷路,闖人了一片黑暗森林,有三隻野獸威脅他的生命。就在他大聲呼救的時候,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了。他及時把但丁救了出來,帶領他走上另一條路,從而進入了地獄和煉獄的世界。按照但丁的描述,地獄共分九層,而其中心就在耶路撒冷。這九層地獄層層都不相同,按照一個人生前的罪惡大小,不同的罪人被安排在不同層級的地獄中。越向下走,罪惡越深重。
在地獄裏面,但丁見到了無數罪大惡極的人,他們在地獄的不同層級中接受各種各樣的懲罰。
走出地獄之後,但丁來到了煉獄,煉獄中關押的是那些儘管生前有罪,但卻在死前深深悔悟的靈魂。煉獄也分九層。不過與地獄不同,煉獄中的懲罰相對輕一些,他們經過了重重淨化之後,依然有機會進入天堂。到了煉獄的最後一層,維吉爾告別了但丁。而此時,但丁最欽慕的貝雅特麗齊出現了。但丁把自己最心愛的女人放在了天堂裏,成了他最後的嚮導。
天堂也同樣分為九層。在這裏貝雅特麗齊帶着他一層一層上升,讓他看到了那些高尚的靈魂在天堂中多麼快樂和幸福。而越過了九層天堂之後,但丁得以有機會看到上帝的尊容,而《神曲》一書也就在這最甜蜜的幸福中走向了尾聲。 [3] 

神曲作品目錄

序曲
地獄篇
煉獄篇
天堂篇 [4] 

神曲創作背景

個人背景
神曲 神曲
但丁18歲開始寫詩,與“温柔的新體”詩派領袖圭多·卡瓦爾坎蒂結下深厚友誼。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獻給他所鍾愛的少女貝雅特麗齊的抒情詩集,名為《新生》。貝氏是但丁終生崇拜的對象,詩人把她當作完美的品德、高尚的精神和理想的化身,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不斷地激起詩人的靈感,成為他多部文學名著的創作素材。但丁早年即熱衷於政治活動,30歲起成為人民首領特別會議和百人會議(即市議會)的成員,5年後被選為行政長官。任職期間,他從維護佛羅倫薩的獨立、自由,進而從建立統一的意大利民族國家的立場出發,反對教皇的分裂陰謀和對國家事務的干涉,併為佛羅倫薩內部猖獗一時的派系鬥爭進行斡旋,因此激怒了教皇和政敵,受到“逐出教門”的處分,不久又遭陷害,被判永久流放。放逐期間,但丁遊歷意大利各地,繼續從事反對教皇、統一國家和爭取返回故鄉的鬥爭,同時着手創作《神曲》。 [5] 
文學背景
綜觀該劇的結構,受到古希臘“三聯劇”的影響,同時把宗教觀念中的“三位一體”與其相融合,使“三”有了神秘的意義。“三聯劇”又稱三部曲,是指情節連貫、內容相關,具有相同人物和設定的三部劇作。古希臘的三聯劇有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三部曲,包括《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已經失傳的《被釋放的普羅米修斯》《帶火的普羅米修斯》還有流傳至今唯一完整的三聯劇《俄瑞斯忒亞》三部曲,包括《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它們合則為一,分則為三。但丁正是從古代文化中選取了“三聯劇”這種結構形式作為《神曲》的整體構制。 [16] 
寫作時間
對於這部作品的寫作年代,專家學者們意見不一,看法各異。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薄伽丘認為,《神曲》是從1300年開始寫的,也就是在但丁被放逐以前。但薄伽丘又認為,但丁被放逐之後,在整理那些未完成的舊稿時,可能又將之加以全部改寫。薄伽丘的這一觀點是從但丁的作品《新生》中得到暗示的。在《新生》的末尾,但丁加上了一段説明,即但丁夢見貝雅特麗齊在天堂。這夢按照《新生》成書的年代來説,應該是1292年的事情。如果讀者把《新生》裏那首短詩看作是但丁哀悼他的“淑女”時的激情的抒寫,那麼,假定但丁在這之後,決定要通過寫大量的詩篇將他的“淑女”捧上天堂,這樣猜想也不算沒有理由。而對於但丁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改寫《神曲》的,人們對此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直到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死後,但丁才動手改寫。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其改寫年代應為1305—1306年。對《神曲》各部分的脱稿時間人們也有不同意見。普遍的意見認為,《地獄》篇完成於1308年,《煉獄》篇可能完成於1313年,而《天堂》篇則是但丁去世前剛剛完成的“初稿”而已。另一種説法是但丁去世的時候,《天堂》篇最後數章並未脱稿,現在人們所見的最後13章實際上是但丁的兒子約各伯續寫的,只是冒稱是但丁的手筆而已。 [10] 
命名
《神曲》原名為《喜劇》,但丁對這個命名做過解釋:“就內容而論,它開始是恐怖而醜惡的,而在結局時是幸運的,動人的,可喜的,因為它以《地獄篇》開始而以《天堂篇》告終。至於談吐的方式,它的語調是粗樸而卑微的,因為這種語調甚至是女流之輩談話時也使用的俗語。”薄伽丘在《但丁傳》中將其尊稱為“神聖的喜劇”,1555年的威尼斯版本以《神聖的喜劇》作為書名,中譯本通常譯為《神曲》。 [7] 

神曲人物介紹

但丁
敍述者和主人公,時年35歲,於1300年迷失於一個黑暗的森林中。他竭力尋找着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時分來到了一座灑滿陽光的小山腳下,他正想往山峯上攀登時,分別象徵淫慾、強暴、貪婪的豹、獅、狼迎面撲來。危險之中,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受貝雅特麗齊之託前來救援但丁,從另一條路走向光明。維吉爾引領但丁遊歷了地獄和煉獄(淨界),最後由貝亞特麗齊引導他遊歷天堂。 [8] 
維吉爾
在整個地獄和煉獄的大部分地方,為他指路的是羅馬詩人維吉爾。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卷六就描述過“進入地獄”的情節,但丁在這裏做了巧妙的化用。 [13]  維吉爾是古羅馬詩人。他寫作了十章妝歌及農事詩。最重要的著作是十二卷史詩《埃裏阿斯紀》。他在生前就已被公認為最重要的羅馬詩人,在他死後,他的聲名始終不衰。羅馬基督教會認為他是未來世界的預言家和聖人,他在中古時代一直享有特殊的尊榮地位。但丁在《神曲》中以維吉爾為他的老師和帶路人。 [14] 
貝雅特麗齊
《神曲》中的貝雅特麗齊是詩人通往聖堂的引路者,代表着神的大愛,但丁賦予了她全方位的完美和無窮盡的力量。在《神曲》中,但丁在貝雅特麗齊的指引下,完成了自己的天堂之旅。在但丁誤入迷途時,她會用“帝王般的高傲姿態”和“激烈的言談”指責詩人,引導詩人懺悔以步入正途;當但丁面對自己猶豫不決不敢向自己提問的時候,她會明確地告訴他:我要你在這一刻從恐懼和羞怯中自我解脱,不要像夢中人那樣説話。當但丁的心在天堂新穎的音響和輝煌的光亮中變得熾熱難當時,貝雅特麗齊會主動啓開櫻唇“平復他心中的騷動”。 [15] 

神曲作品鑑賞

神曲主題思想

《神曲》是具有先進性的,主題研究廣泛,將早期資本主義思想與封建宗教思想相融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新與舊的結合體,根據人性與宗教的感悟,為舊事物發聲,對新興資產階級提出質疑,但處於宗教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下,難以擺脱舊思想。即便歐洲思想先進的社會青年,仍會受到宗教的深刻影響,難以正確控制辯論方向,但丁不斷對堅定信仰提起重視。希臘羅馬文化意識的並存,不斷歌頌文化藝術,深化本性內涵,倡導人性。宗教觀念的矛盾,使但丁對天堂充滿嚮往,同時與宗教神權相斥,無法做到兩者的釋然,在文化觀念中存有相似矛盾點,即對純粹之戀有所向往,又對世俗之愛難以割捨,在高唱禁慾的同時,不可忽視愛情本性的難得。陳述美的本源為光,是審美的重要典範,是一種抽象觀念及感性形象。以光克服黑暗或是光的本質,並不會削弱光的能量及本質,將美賦予他人不會造成自身衰減,是一種物理屬性也是神性的意味。在先民的日神崇拜中,對太陽的渴求象徵着農民對作物繁盛、災害速降及人格長生的美好願望,光當作神造物,成為自然資源的最高象徵。《神曲》凸顯近代文學創作特點,實行對宗教文化的抨擊,加強世人對但丁思想的認同,為宗教信仰等待無望的人們指明方向,突破宗教束縛,扭轉違揹人性的禁慾思想。
理性與信仰是歐洲中世紀兩大題材,兩者充分體現文學性與藝術性,極大地豐富文學內涵。伴隨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不斷髮掘人性光輝與價值,對人的意志加以肯定,確立新的信仰基礎,掌握理性,運用理性思考,尋找自我救贖和解脱的路徑。但丁以自身為代表,象徵新時代有追求的知識分子,刻畫人物的複雜性,極大緩解中世紀人物塑造的侷限性,將自己塑造為情感豐富的人物元素,對消極與積極心理進行鮮明對比,多種心理描寫刻畫細緻,不斷迴避自身思想的矛盾,儘可能維繫作品的公正,是真實人性的代表。但丁不斷表達對知識理性的崇敬,即使受基督教神學影響,不斷宣揚神在社會的地位,同時盛讚古代先哲,對崇高智慧表達敬仰,探索尋求真理的道路,分辨政治鬥爭與人性罪惡,克服各種人性負面因素,走向完美主義道路,提升知識水平,強化自強不息精神,杜絕消極無為的人生態度。但丁支持人類體驗生活,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追求知識與德行,做有美德的能人,強調知識改變命運,與之背棄將會陷入罪惡的泥潭。地獄的懦夫,是他們在世間無所作為的體現,是靈魂與肉體的抽離,偏離嚮往天堂的人生道路,需要不斷刺激無慾無求的人生態度,激發生命的價值,塑造追求知識與理性的理智人類,希望世人以尤利西斯為榜樣,不斷追求榮譽,強調完善人類道德。 [6] 

神曲藝術特色

結構
《神曲》由《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三大部分構成,每一部分均為33篇,加上序曲,全書共100篇。《神曲》在形式上採用三韻句,也稱三行連環體,每三行詩構成一個詩節,每節詩的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第二行和後一節詩的第一、三行押韻,形成ABA,BCB,CDC……這樣的連環體,這是但丁以民間詩歌格律為基礎創作的。“三”在《神曲》中以多種形式出現,象徵着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7] 
場景描寫
歌德曾經指出,但丁“和喬陀(與但丁同時的意大利畫家)一樣,主要是具有造形藝術感的天才,因此能運用想象力的目光把事物看得那樣清晰,從而能用鮮明的輪廊把它勾畫出來,即使是最隱嗨、最離奇的事物,他描繪起來,都彷彿是眼前現實中的事物一樣”。這一論斷是中肯的。由於詩人具有這種造形藝術感,《神曲》中對於詩中人物活動的場所——地獄、淨界和天堂的描寫,不象中古一般文學作品那樣模糊混亂,而是構思明確,想象豐富。詩人幻想地獄在北半球,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深,越往下面積就越小,形狀象圓形劇場;淨界是一座雄偉的高山,篤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中,山頂上是亞當夏娃未犯罪時居住的地上樂園(即伊甸樂園);天堂由託洛米天文體系裏的九重天和超越時間空間的淨火天(即嚴格意義上的天堂)構成,這九重天以不同的速度環繞着大地旋轉,淨火天則是永恆靜止的。三個境界細分為若干層,體現出作者根據哲學、神學觀點所要闡明的道德意義。三個境界的性質不同,因而色調也各不相同。地獄是痛苦和絕望的境界,色調是陰暗的或者濃淡不調的;淨界是寧靜和希望的境界,色調是柔和爽目的;天堂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色調是光輝耀眼的。在《地獄》篇裏但丁只借自然景象來描繪人物受苦的場面,例如,犯淫行罪者的靈魂永遠不停地被風風颳來颳去,犯叛瀆罪者的靈魂被凍結在冰湖裏。在《淨界》篇才直接描寫了自然景色,例如,第一篇正文一開始就描寫詩人初來淨界山下時的景色:天空呈現出東方藍寶石般的柔和的顏色,美麗的啓明星使東方整個天空微笑,黎明在戰勝殘夜,夜色望風而逃。又如,第二十八篇中描寫了地上樂園的景色:小鳥依然在歌唱,滿懷喜悦地接受樹葉間清晨的微風,樹葉在輕輕地唱着小鳥歌中的疊句:這種聲音恰如希臘神話中的風王放出東南風時,在松林中響起的松濤,《天堂》篇描寫的是非物質的、純精神的世界,自然界的景物,除了作為比喻外,按照情理不可能在那裏出現;為了表現自己所見的情景和聖者們喜悦的程度,詩人不得不借助於自然界空靈的現象一一光,來描寫。這三個來世的境界的描寫都各具特色。 [7] 
空間概念
《神曲》從能力場體現整個空間概念,存在時空體空間。行動域根據不同屬性一般分為兩種,但丁採用歷時性行動域,時空體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包括意志、情感變化,作品創作過程融入神學價值觀念,同時遵循事件發展順序,前部分以理性作為指導思想,敍述人類在理性思維下,改過自新不斷朝着正確方向優化努力,後半部分加強信仰色彩,體現有信仰者會達到至善境界同時獲得快樂。由感性昇華為理性過渡至信仰的過程,符合神學觀念,但丁為當時社會提出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走向光明,遊歷式敍寫方法更具邏輯性。文學作品思想與構造環境相符,對地域的描寫中以地域層次描述罪孽性質,展開罪惡批判,嚴格控制景物及人物的範圍存在,是罪惡具體的象徵性代表,以本體論原則進行劃分,是一種靜態實體空間。
《神曲》以空間敍事及空間形式論形成閲讀與記憶,構建空間形式為敍事文本所利用,進行整理與選擇,綜合文本大結構,充實、豐富、關聯各個故事片段,從特定的文本系統理解作者表達的特定意義,向核心主題靠攏,把握價值觀,將故事放置在文學作品中,結合文中語境,圍繞同一主題領略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與故事派生出的子故事相互關聯,形成共生的聯合體,並不是機械地進行故事重複,而是以中國套盒式的敍事手法為《神曲》提供結構空間,不斷優化空間化效果,在敍事手法、文學形式上對世界文學具有深遠影響,在文藝批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思想意義層面結合批判手法,不斷提升審美屬性。 [6] 
比喻
但丁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描寫情景時,善於用取材於現實生活和自然界的比喻。例如,形容鬼魂們注視但丁和維吉爾,好像人們通常在新月下彼此相望一樣,又好象老裁縫穿針時凝視着針眼一樣。形容兩隊魂靈相遇,彼此接吻,像螞蟻在路上覓食,彼此相遇時互相碰頭探詢消息的樣子。形容禁食的魂靈瘦得兩眼深陷無神,像寶石脱落的戒指。描寫的對象越不平常,就越用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來比喻。形容火星天上的光芒耀眼的十字架上有無數亮光(指得救者的魂靈之光)上下左右動來動去,像暗室中一道光線從縫隙裏射入時,光線中有無數塵埃飛舞一樣。形容基督上升,光芒下射,照耀着聖者們,象日光從雲縫透出,射在繁花如錦的草坪上一樣。這些比喻使人物和情景鮮明突出,取得了造型藝術的效果。不僅如此,但丁還用比喻描寫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形容自己聽了維吉爾的話以後,疑慮頓消,精神振奮,像小花受夜間寒氣侵襲而低垂閉合,一經陽光照射,便朵朵挺起在梗上開放一樣。形容自己喝了優諾艾河的水(飲後使人記起善事),精神上獲得了新生,像新樹長出新葉,欣欣向榮。這類比喻都顯得貼切、自然。 [7] 

神曲後世影響

神曲文學影響

《神曲》作為歐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歐洲文藝復興為創作路線,採用大量兩希典故,傳承兩希傳統文化,挖掘文學價值。在長詩創作中,大量採用中世紀夢幻文學寫作手法,激發人類思想,對文化繼承加以挖掘摒棄,在中世紀社會惡俗的現實中,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6] 
《神曲》運用意大利民族語言寫成,這對於意大利文學民族語言的形成和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但丁也由此成為第一位意大利民族詩人。 [11]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受到過《神曲》的啓迪和影響。 [19] 

神曲美術影響

在繪畫領域,但丁的《神曲》影響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在壁畫、木刻、水彩、油畫等多個方面為藝術家提供了素材。包括布萊克的繪畫以及拉菲爾前派畫家亨利·霍利兑(Henry Holiday)、但丁·羅賽蒂(Dante Lossetti)等許多重要藝術家的創作都受其影響。如霍利兑的《但丁與貝阿特麗絲》(Dante and Beatrice)、但丁·羅賽蒂的《但丁之夢》(Dante 's Dream)等,都是受其影響的重要作品。
在雕塑領域,但丁的《神曲》深深影響了羅丹的創作。羅丹(Auguste Rodin)的許多重要雕塑受到《神曲》的啓發。根據《神曲·地獄篇》而創作的雕塑羣《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 ),在雕塑領域享有盛譽。同樣還有根據但丁《神曲·地獄篇》第五章而創作的雕塑羣《保羅與佛蘭採斯加》,以及根據文學作品這一情節創作的雕塑作品《吻》(1884——1886)。 [17] 

神曲作品評價

但丁的政治——國家觀念,他的思想感情,他的總的思考方式,經歷了根本的演變過程。這一演變過程的後果是把他同其他人割裂開來。不錯,可以把他的學説稱作“吉伯林主義”,但只是借用這個提法。無論如何,它超越了舊吉伯林主義,是“新吉伯林主義”。實際上,這並非政治學説,而只是烏托邦式的政治理想,它染上了一重既往的時代的餘暉;或者説,這只是試圖把正在醖釀,形成的詩的素材,尚處於萌芽狀態,將在《神曲》中臻於完善境地的詩的想象,構成一種學説。——葛蘭西《論文學》
這部結構謹嚴的作品(《神曲》)固然不是一部尋常意義的史詩,因為沒有貫串全詩廣闊基礎的本身完整的動作情節,但是實際上它並不缺乏既堅實而又融貫完整的結構。它的對象不是某一個特殊事蹟,而是永恆的動作,絕對的目的,顯現於不朽事蹟的上帝的慈愛;它的場所是地獄、淨界和天堂,人類的行動和遭遇的世界,特別是個別人物的行動和命運,都沉沒在這個永恆不變的客觀存在裏。——黑格爾《美學》 [7] 

神曲版本流傳

《神曲》是在但丁逝世之後由他的兩個兒子彙集成書的。按照佛羅倫薩法律的規定,但丁在1315年被判處流放之後,他的兒子也必須跟隨他一同離開。據薄伽丘描述,雅各布(Jacopo)和皮耶羅(Pietro)在父親離世後,從他房間的牆壁裏找到了《天堂篇》的最後13歌。至此,《神曲》全本由兩人持有。不久之後,雅各布成為第一位《神曲》評註本的撰寫者。他在但丁逝世後開始動筆,作品取名為《但丁的〈地獄篇〉評註》(1322)。這份評註僅對《地獄篇》進行了解釋,寫作語言為意大利語。
隨後,雅各布在1322年4月將《神曲》的抄本和他撰寫的《評註》一併獻給前拉文納領主小圭多·達·波倫塔(Guido Novello da Polenta),波倫塔是但丁生前最後的贊助人。雅各布的寫作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給缺乏哲學訓練的人們提供閲讀指引,由於《神曲》文本的複雜性和晦澀性,他的評註可以幫助一般讀者把握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寓意;二是爭取為已逝的父親恢復名譽。雅各布在《評註》的序言中説明自己是但丁“最小的兒子”,他的父親是一名“聲名遠揚的哲學家”,而《神曲》是一部“獻給世界的新的、普遍的成果”。雅各布的《評註》在博洛尼亞受到熱烈的歡迎和高度的評價,也從此開啓了《神曲》評註本的傳統。此外,他將正文按照三韻體(terza rima)為單位劃分、與分析段落相結合的評註方式,也成為後續《神曲》評註本的主要格式之一。 [9] 

神曲英語譯本

《神曲》較好的英語譯本是查爾斯·艾略特·諾頓的散文式翻譯。諾頓除了翻譯《神曲》,還出色地翻譯了但丁早期的一部作品《新生》。後者描述了但丁年輕時對貝雅特麗齊的愛慕之情,是後來的長篇詩作《神曲》不可分離的前傳。19世紀早期,亨利·F·卡里將《神曲》翻譯成無韻詩,這個版本成了英語的經典之作。朗費羅的譯本同樣是無韻詩,雖然也優秀、忠實原著,但節奏緩慢,缺乏熱情。 [12] 

神曲作者簡介

但丁(1265~1321年),意大利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恩格斯評價他説:“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生著作甚豐,其中最有價值的無疑是《神曲》。 [18] 
參考資料
  • 1.    朱亞娥主編.世界文明簡史: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20.09:第48頁
  • 2.    馬麗編著.但丁與《神曲》: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04:第200頁
  • 3.    楊盛翔作;花木僧編.文明的故事  征服與衝撞的年代:新星出版社,2022.03:第77-78頁
  • 4.    [意] 但丁·阿利格耶裏.神曲:海南出版社,2021.09:目錄頁
  • 5.    西渡著.名家讀外國詩: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03:第27-28頁
  • 6.    趙殿煜. 《神曲》的悲劇品格研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2, 第6卷(24):13-16.
  • 7.    孫霄,喬琦,鄒瑩編.外國文學作品導讀:南開大學出版社,2022.05:第39-51頁
  • 8.    (意)但丁著;卜偉才譯.神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01:前言頁
  • 9.    周施廷. 永恆的在場 ——但丁《神曲》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多元接受路徑[J]. 文藝研究, 2021, (11):78-91.
  • 10.    文心主編.世界未解之謎 1 寶藏之謎·人類之謎·藝術之謎:天地出版社,2022.09:第78頁
  • 11.    林玲,王振軍主編.外國文學精品導讀: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04:第23頁
  • 12.    (美)約翰·阿爾伯特·梅西作.世界文學常識:天地出版社,2020.08:第160頁
  • 13.    (美)勞拉·米勒主編;張超斌譯.偉大的虛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06:第40頁
  • 14.    栘晟編.歐美作家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05:第405頁
  • 15.    劉須明,吳瑩瑩.愛在理想中永恆——《神曲》與《帕多瓦公爵夫人》中貝雅特麗齊形象之比較[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8,(第1期).
  • 16.    李雙麗.一顆世紀之交的璀璨明珠——《神曲》結構藝術的繼承與創新[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5期).37-38
  • 17.    吳笛.但丁《神曲》的美術傳播[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第4期).
  • 18.    星漢.不可不知的3000個文化常識: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12:第73頁
  • 19.    張世君著.外國文學與文化導讀: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5:第23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