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威大將軍

鎖定
“神威大將軍”明崇禎皇帝賜澳門製造的大炮的別名。明末,崇禎皇帝為防範清軍,命令徐光啓向澳門購炮。徐光啓把此事交給通事陸若漢具體經辦。澳門卜加勞鑄炮廠特別重視其事,派出炮兵統領公沙的西勞,率領大批炮手及炮廠的工匠伯多祿護送10門大炮進京。途經河北涿州,因發現涿州告急,便留下4門大炮協助防守,其餘6門大炮則於1630年(明崇禎三年)正月初三日運抵北京。次日,由葡炮兵統領公沙的西勞試炮,非常成功。崇禎帝遂命京營總督李守琦同提協諸臣,設炮于都城要塞,精選將士習西洋點放法,並賜炮名“神威大將軍”。
中文名
神威大將軍
館藏地點
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
所屬年代
明末

目錄

神威大將軍歷史價值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崇德八年(1643年)神威大將軍炮,銅體鐵心,長264、口徑13釐米,以滿、漢文銘“神威大將軍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重三千七百斤”。此炮鑄於清人關前夕,身長、口徑不亞於現存崇禎年間明廷仿製的紅夷大炮(包括鐵炮)。
皇太極還沒進關的時候,在遼寧的錦州製造的。這是一門重型炮,炮身長8尺,炮重3800斤,是用銅鑄成的,“前龠后豐,底少斂長”,具有清代大炮的普遍特點。炮身上還箍着四道箍,大炮安裝在一輛4輪炮車上。發射的時候,可以在大炮裏裝5斤炸藥,點燃後,射出去的鐵彈重10斤,殺傷力極大,所以被人稱為“神威大將軍”。
清代初期的大炮吸取了西洋炮的先進技術,並有所發展。大炮的形體一般像“神威大將軍”一樣,為長形筒體,前龠后豐,大炮的長短和口徑成一定比例。而且,清代的大炮已經按重量分成了輕炮、重炮兩種。從27斤到390斤稱為輕炮,從560斤至7000斤稱為重炮。清軍入關前和統一中國時用的大多是重炮,像“神威大將軍”重3800斤,他們用這些重炮攻打城池,無堅不摧,保證了戰鬥的順利進行。後來,平定三藩叛亂的戰鬥多在山區進行,重型炮不便行軍和使用,清政府就造了許多輕型炮,來鎮壓叛亂。
清政府還給所有的大炮都安上了瞄準器,提高了發射的準確率。他們還加強了炮身,像“神威大將軍”炮身長8尺5寸,這樣就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增強了火炮的殺傷威力。再加上有了炮車炮架,又採用子炮,這樣,清朝的大炮比明代就有了很大的改進,既增強了火炮的殺傷力,又提高了火炮的速度,使得“神威大將軍”和它的夥伴們在清王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立下了卓越的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