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祝英台近·杏花初

鎖定
《祝英台近·杏花初》是宋代詞人李彭老所寫的一首詞。全詞分上下兩片,四個層次來寫:第一層寫眼前時節;第二層寫舊日相識;第三層寫睹物思人;第四層寫久別愁思,上下連貫,一氣呵成。全詞描寫人事景物,互融交渾,表達詞人深沉的懷念前歡的情感。
作品名稱
祝英台近·杏花初
作    者
李彭老
創作年代
宋代
出    處
《全宋詞》
作品體裁

祝英台近·杏花初作品原文

祝英台近1
杏花初,梅花過,時節又春半。簾影飛梭2,輕陰小庭院。舊時月底鞦韆,吟香醉玉,曾細聽、歌珠一串。
忍重見。描金小字題情,生綃合歡扇3。老了劉郎4,天遠玉簫伴4。幾番鶯外斜陽,闌干倚遍,恨楊柳、遮愁不斷。 [1] 

祝英台近·杏花初註釋譯文

祝英台近·杏花初詞句註釋

  1. 祝英台近:詞牌名,又名“祝英台”“祝英台令”“憐薄命”“月底修簫譜”等。雙調七十七字,上片八句三仄韻,下片八句四仄韻。
  2. 簾影飛梭:時光在簾子上飛快消逝。
  3. 合歡扇:團扇。
  4. 劉郎:漢代的劉晨,因入天台山遇到仙人。這裏作者以劉郎自指。
  5. 玉簫伴:吹簫的蕭史的伴侶即弄玉。這裏代指自己所戀的歌女。 [2] 

祝英台近·杏花初白話譯文

杏花初綻顏,梅花已凋殘,春天又過去了一半。門簾的影子從西邊移到東邊,時間流逝像飛梭一般,轉眼庭院就有了黃昏的輕暗,一天就要過完。猶記得過去她在月光下戲盪鞦韆,笑容伴隨着她醉人的容顏,曾清晰地聽到她那珠玉般的歌聲一串一串。
怎麼忍心再看見,那把生絹製成的團扇,上有我用描金小楷題寫的情言。劉郎我已老了,她卻如仙女弄玉遠離我在天邊。多少次我在鶯啼日斜的暮色中望遠,把樓台的欄杆倚遍尋覓思盼。只恨那聯袂成林的楊柳,再多、再濃也無法將我的思愁隔斷。

祝英台近·杏花初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由詞意可以看出這首詞乃詞人中年之後所做。李彭老中年與量珠結合時,詞人吳文英曾作《絳都春》祝賀,以“流鶯常語煙中怨”讚頌他們的戀愛生活。這首詞即李彭老在婚後思念量珠時所作。 [3] 

祝英台近·杏花初作品鑑賞

祝英台近·杏花初文學賞析

回首舊時的一段戀情,如此深微曲折地寫來,詞意往復,聲容兼美,在宋季情詞中,很少這樣工秀婉麗之作。
全詞上下片,分四個層次寫來:第一層寫如今時節,第二層寫舊日初識,第三層寫睹物懷人,第四層寫遠別愁思。人事景物,互融交煉,表現了作者十分深沉的懷念前歡的感情。
“杏花”三句,點春半時節。紅杏初開,梅花落盡,由此而觸起歲月如流的感慨。“簾影飛梭,輕陰小庭院”,寫索居獨處時無聊的心境。微陽照着低垂的簾幕,小庭院裏,一片漠漠輕陰。像以上幾句寫景之語,雖用了“杏花”“簾影”等看來是華美的詞語,卻構成了幽悄悽寂的氛圍,詞人那孤獨的形象已隱現於中了。“舊時”三句,轉人追憶。極力刻畫,精豔絕倫。想當時她在春月下打罷鞦韆,那如花般美好的容顏,已使人為之傾賞不已,何況還細聽她那圓轉清脆的歌聲呢。“鞦韆”一詞,不可滑眼看過。唐宋時期,女子在春日有玩鞦韆的習俗,故當庭院春半時節,便憶起舊時月底鞦韆的情景,上文第三句便有着落。“香”、“玉”,喻女子的體貌芳潔,詞人為之而宛轉低吟,醉心不已。“吟香醉玉”,真是極痴戀之語。白居易《寄於駙馬》詩:“何郎小妓歌喉好,嚴老呼為一串珠。”這裏輕輕點出女子的身份。
過片三句,緊承上片“歌珠”意,進一層寫別後的刻骨相思。三句作一句讀,意謂不忍重見當日自己曾題上情詩的合歡紈扇。“合歡扇”一語,意更深長。詞中用以暗示男女間的歡好。也許這扇是當初女子送給自己的定情之物。扇上題情,已包含許多難忘的事。如今重憶,舊情猶在,可惜的是舊侶已遠隔天涯了。“老了劉郎,天遠玉簫伴”,這是詞人深悲所在。“劉郎”,詞人自喻。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用劉晨重人天台尋覓仙侶不遇的故事,嘆息愛情的間阻。這首詞詞更着“老了”二字,益增蒼涼悲慨。
結處三句,含思綿渺。“遮愁”一語,雖亦見於前人詞句,如晏幾道《木蘭花》:“碧樓簾影不遮愁”,然用在該詞中,韻味更厚。楊柳棲鶯,而鶯啼又令人想起她那珠串般的歌聲。楊柳之外是斜陽照着的山川,她已像天般遙遠。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習,見了楊柳,也就勾起了離情。此詞末三句把這麼多意象渾融在一起,於柔婉中寓幽怨之情,深藴而有餘味。 [4] 

祝英台近·杏花初名家點評

宋·周密《浩然齋詞話》:靡麗不失為國風之正,閒雅不失為騷雅之賦,摹擬玉台,不失為齊梁之工,則情為性用,未聞為道之累。
元·陸輔之《詞旨》下:警句凡九十二則:“幾番鶯外斜陽,欄干倚遍。恨楊柳遮愁不斷。”
清·李佳《左庵詞話》卷下:詞家有作,往往未能竟體無疵。每首中,要亦不乏警句,摘而出之,遂覺片羽可珍。……“幾番鸚外斜陽,欄干倚遍。恨楊柳遮愁不斷。” [5] 

祝英台近·杏花初作者簡介

李彭老,生卒不詳。字商隱,號貧房。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中曾為建康府沿江制置司屬官,後隱居龜溪。宋亡後,與王沂孫、王易簡、張炎、仇遠、周密等結為詞社,尤與周密過從甚密。詞作工秀,名聞於當世。與其弟李萊老有《龜溪二隱詞》。 [3] 
參考資料
  • 1.    賀新輝主編.全宋詞鑑賞辭典 第十卷: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第164頁
  • 2.    (宋)周密選編.絕妙好詞注評:鳳凰出版社,2008.12:第287頁
  • 3.    錢仲聯主編.愛情詞與散曲鑑賞辭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第434頁
  • 4.    夏承燾,唐圭璋,繆鉞,葉嘉瑩,周汝昌,宛敏灝,萬雲駿,鍾振振等撰寫.宋詞鑑賞辭典 珍藏本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1:第2633-2634頁
  • 5.    馬興榮,劉乃昌,劉繼才主編.全宋詞 廣選·新注·集評 4: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07:第8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