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塔

(開封鐵塔)

鎖定
鐵塔位於開封城東北隅,建於公元1049年,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塔高55.88米,八角13層,是中國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磚塔,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砌褐色琉璃磚,渾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 [1] 
該塔整體造型秀麗挺拔,琉璃構件光彩亮麗,整個塔身由下至上逐層遞減,形成自然收分,呈現出宋代佛塔剛勁有力的輪廓特徵。塔身採用許多結構磚,磚與磚之間有槽有眼,互相咬合,嚴密合縫,磚的形狀達28種之多。外壁裝飾有飛天,降龍,麒麟,伎樂等五十多種圖案。 [15] 
鐵塔自建成以來歷經無數次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仍巍然屹立,具有很高的歷史、建築、藝術價值。1961年鐵塔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 
中文名
鐵塔
外文名
Iron Pagoda
地理位置
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北門大街210號 [8] 
所處時代
北宋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14] 
門票價格
免費
別    名
開寶寺塔
祐國寺塔

鐵塔歷史沿革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此地古時稱“夷山”,但並非石頭山,只是一個地勢比較高、面積比較大的土堌堆,由於黃河多次氾濫淹沒開封,泥沙沉積,把夷山淤平。 [9] 
據《汴京遺蹟志》記載,北齊天保十年(559年),此處創建佛教寺院,名獨居寺 [9]  [10-11] 
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歸來,途經汴州,改名為封禪寺 [10-11] 
後晉天福年間(936-943年),又改寺名為等覺禪寺 [10]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重建起繚廊朵殿,凡280區,內設有福勝、等覺、上方、永安等24個禪院,又易名開寶寺 [10-11]  開寶寺是當時東京四大寺院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寺內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因此,寺院名聲很大。 [11]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時,吳越國錢鏐遣人往四明阿育王山寺(在今浙江寧波)迎釋迦舍利塔到杭州羅漢寺供養。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派供奉官趙鎔赴吳越迎取該塔,這時正值吳越國王錢俶歸降宋朝,令釋贊寧將這小型佛塔送到滋福殿。 [12]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為表虔誠, 特命浙江著名木工巧匠喻浩在開寶寺福聖院中設計修建一座八角十三層的木塔,在塔下地宮內奉藏釋巡舍利小塔。 [11-12]  [13]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歷時八年木塔建成,高360尺,被譽為“京師之冠”。因該塔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賜名"福勝塔"。 [11-12]  [13]  據宋人記載,喻浩建塔前,先作模型,曾經有著名畫家郭忠恕參加過意見。塔初建成時,望着有些偏西北;有人問喻浩,他説京師地平無山,多西北風,經一百年自然吹正。 [12]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傳説塔有金光出相輪宋真宗趙恆臨幸舍利乃見,故賜名“靈感塔”。此塔雄偉壯觀,金碧輝煌。 [10]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靈感塔遭雷擊被火燒燬 [10-11]  ,當時一般王公貴人爭施金帛。 [12] 
1906年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伯施曼拍攝的開封鐵塔
1907年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拍攝的鐵塔
1907年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拍攝的鐵塔(1張)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據《佛祖統紀》第四十六卷記載,宋仁宗趙禎下詔重建開寶寺塔。 [11-12]  建造時,針對木塔易於失火和不耐風雨侵蝕的缺陷,集思廣益地設計出各種仿木塔結構的琉璃構件,這種琉璃件具有優良的防水隔熱性能,又耐風雨侵蝕而且色澤鮮豔,既保持了木塔精巧秀麗的造型,又避免了易燃易腐的不足。 [11]  重建時塔址從福勝院移到上方院內,塔名仍稱"靈感塔",亦稱"上方寺塔"、“開寶寺塔”,又因塔的外表全部以褐色琉璃磚瓦鑲嵌,遠看近似鐵色,故俗稱"鐵塔"。 [10-11]  開寶寺亦稱為鐵塔寺。 [10]  新建的琉璃塔乃照靈感塔式樣,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現高出地面55.08米 [11]  。通體全是琉璃磚砌成,每塊磚上都有圖形,有的是佛像,有的是羅漢,有的是飛禽,有的是走獸,奇形異狀,精巧美觀。 [10]  上方寺舊有漆胎菩薩500尊並轉輪黑風洞,洞前有白玉佛,後殿內有銅鑄文殊普賢二菩薩騎獅象甚高大,蓮座前有海眼井,世謂七絕。 [10]  宋末寺毀塔存,人重修寺院,改名“光教寺”,元代稱“上方寺”,元末兵毀,井已填失。 [10]  [18] 
1910年美國藝術收藏家查爾斯•蘭•佛利爾拍攝的開封鐵塔
天順四年(1460年),上方寺又易名祐國寺,俗仍稱鐵塔寺。 [10] 
鐵塔與接引佛 鐵塔與接引佛
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大水淹沒開封城,該寺房屋全部沖毀,只剩下琉璃塔完好無損。 [10] 
順治二年(1645年),又重新修建該寺。 [10] 
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高宗來開封巡遊,該寺當作行宮,又大大修飾一番,寺又易名為甘露寺 [10]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大水再次包圍開封城,人們拆該寺磚瓦堵塞水道,寺房無存。 [10]  除鐵塔外,倖存一尊接引佛, 高5.14來,重11.7噸,衣紋勁秀,造型莊重,為宋代遺物。 [13] 
1921年,開封縣知事丁康保奉母命補修。 [4] 
遭日軍轟炸後的鐵塔 遭日軍轟炸後的鐵塔
1930年10月,劉峙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淨嚴法師痛心鐵塔寺的荒廢,發願重修,在其請求下,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及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致書劉峙,陳述淨嚴重修鐵塔寺的願望,並各捐助1000銀元。劉峙遂批地24畝,並將於、戴二人所捐轉交淨嚴。之後,淨嚴又去江蘇、上海等地化募,修建大殿2座,僧房幾十間。時任河南省民政廳長的張鈁,也捐資給淨嚴。淨嚴遂又在塔南邊建造一座八角亭(知止亭),將北宋年間鑄造的高1丈6尺的接引銅佛供奉手亭中。後又對鐵塔進行了全面修葺,終使鐵塔寺面貌一新。于右任親題"上方祐國道場"匾額,懸掛於該寺。 [10] 
1931年,慕西法師淨嚴法師於鐵塔寺創辦河南省佛學院,培育僧才。後改為佛光小學,施教於附近的貧苦學童。 [10] 
1934年,河南省佛學院又募捐補修一次。 [4] 
1957年鐵塔大修 1957年鐵塔大修 [18]
1938年,日軍攻佔開封城時,用大炮向塔身轟擊數百發炮彈,從第四層至第十層各級檐角及塔壁均有損壞,第八、九層尤為嚴重,留下了2個2米大的深洞,塔頂寶瓶遭飛機轟炸60餘發炮彈。開封解放前夕,鐵塔滿身創傷。 [2]  [10] 
1951年,鐵塔交由人民政府園林部門管理。 [10] 
1952年10月30日下午,毛澤東主席視察了鐵塔,作了修復鐵塔的重要指示。 [10]  [17-18] 
1953年7月,河南省文物局把維修鐵塔列為中南名勝古蹟重點修繕工程。 [2] 
1954年,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和考古人員對鐵塔進行全面勘察設計。 [2]  [10] 
1956年,成立了由市政府建設科工程師田延壽等人組成的鐵塔修復委員會,由中央文化部和省計劃委員會撥21萬元專款,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制定了維修方案。 [2]  鐵塔的面磚構件,由宋代磁州窯的故地河北邯鄲彭城日用陶瓷廠燒製。 [11] 
1957年6月11日,修復工程動工,修復了全部損壞部分,配齊了104個風鈴,塔頂新設了避雷針,每層洞門加設護欄。 [11]  第一層磴道修整後,兩旁添置了扶手和安裝了照明燈,塔頂寶瓶內有淨嚴法師安放的舍利及刺舌血抄寫的《法華經》一部,作為鎮塔之寶。 [10]  整個工程於1957年10月30日竣工,並將附近原森林公園連在一起,開闢為鐵塔公園 [11]  [18] 
1961年,“祐國寺塔”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14] 

鐵塔文物特點

鐵塔塔身

鐵塔塔檐
鐵塔塔檐(2張)
鐵塔八角十三層,設計精密,用材嚴格。 [13]  塔的平面是等邊八角形,每面闊4.16米。 [12]  每層的八角均飾以圓柱,柱上有短檐,檐上為平座,都有斗栱二層。塔上部各層外壁都相似,但用磚數量不同。塔的柱礎磚上有三龍二虎花紋。 [12] 
鐵塔塔門 鐵塔塔門
基座因明清兩代幾次黃河氾濫,大水淹城而淤沒地下。塔的底層有四個圭首門,各門上部均用迭澀方法收作尖頂,其迭澀磚的外端為半圓形,表面有流雲花紋裝飾。四門中北門有踏道上通各層,其餘三面門內有八角形小室。以上每層只設一門,供人登臨眺望。 [13]  一層北(塔門),二層南,三層西,四層東,以此類推為明窗,其餘皆為暗窗。 [9] 
塔內踏道
塔內踏道(2張)
初層塔檐的琉璃斗拱,自櫨鬥伸出華拱兩跳,第一跳施令拱,第二跳跳頭直接承託橑檐枋。所有出跳華拱均為雙磚拼砌,補間鋪作每面六朵,每朵令拱彼此相連,成為鴛鴦交手拱。轉角鋪作櫨鬥上出華拱,檐上葺以黃色琉璃瓦頂,勾頭滴水以上用圓頭琉璃磚迭砌成魚鱗狀,無筒瓦。第二層平座斗拱排法和跳數與初層相同,每面六朵,轉角鋪作三朵合成,每朵第二跳華拱承託橑檐枋,上鋪琉璃磚為平座,寬約0.5米。以上諸層砌法相同。塔頂為八角攢尖頂,寶瓶式的銅塔剎扣在蓮花座上。 [13] 
塔頂石刻 塔頂石刻
塔的整體輪廓呈角錐形。塔內有磚砌的塔心柱,柱的周圍築盤旋踏道,共168級台階,使塔心柱和塔壁牢固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較強抗震性能的整體。 [9]  [13]  塔內還有明代鐵鑄佛像數尊。極頂一層原有鐵坐佛一尊,被帝國主義分子盜去,只存有清康熙七年(1668年)的扇面形石刻。 [12] 
登塔時,由底層北面洞門盤旋而升,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平野和大堤,到第九層能遙望黃河如帶穿過茂林,到第十二層目力所及,直接青靄,這就是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鐵塔行雲”。 [12] 

鐵塔塔磚

塔的內部是灰色磚,外部一律是褐色琉璃磚。 [12]  全塔所用的琉璃磚大致可分為二十八種類型,都是按固定規格燒製,磚上浮雕擇逛牟尼、飛天、獅子、龍、雲紋、寶相花等,均用於橫立琉璃磚上,頗具宋代藝術風格,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2]  [13]  飛天有舉仙桃在頭頂或胸前的姿態,衣紋飄揚,身上附帶流雲。佛菩薩雖平列成隊,或側首或拱臂,姿勢不一,活潑生動。每個佛龕中間有兩佛坐像,兩旁有二侍者立像,寶相花飾每磚有三朵,麒麟和降龍均工細精巧。卧磚兩旁均夾砌着菩薩和立僧磚,四圍檐磚均有“宿州土主吳靖”字樣。每層當門砌有一米高的黃色琉璃阿彌陀佛像一尊,共四十八尊,是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所制。 [12] 
塔磚砌築時,各種類型的磚被砌於特定的位置上,外露的花紋磚(立丁與立順磚)相互間還有凹槽插砌,使之不易脱落。 [13] 
塔磚花紋的琉璃面是用氧化鐵、氧化鉛、氧化銅為主要原料,按一定比例配置成的琉璃釉,然後又在1110攝氏度的高温下燒製而成。 [19] 

鐵塔附屬文物

鐵塔接引佛

鐵塔與知止亭 鐵塔與知止亭
銅質,高5.14米,重約12噸,胸前鑄有"卍"形符號袈裟鑄有山水、雲朵諸紋飾。鑄造時間未見文獻記載,從形制、紋飾考證,應為宋、金時所鑄。 [11] 
接引殿 接引殿
據史料推測,此像自鑄成之時起,即置於上方院(後改祐國寺)大殿中,由於寺院多次遭受兵災水患,屢毀屢修,接引佛也是數經沉浮。明末開封大水,寺院被沖毀,佛像裸露,乾隆十六年(1971年),重修祐國寺,賜額大延壽甘露寺,接引佛即在塔南大殿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開封又遭大水,大殿又被拆毀堵水,接引佛再次暴露於斷壁殘垣之中,且被淤沙深埋半截。直到清末才由紳商捐資建一高閣,置佛像於閣內。民國初年,高閣倒塌,佛像又露於地面。1927年,當局為籌軍餉,曾計劃毀佛鑄成銅圓,終因其碩大難移而作罷。不久一位管姓的佛教徒捐資建大殿3間以遮佛像。1930年改南土街某當鋪為商場,時任省民政廳廳長張鈁,將當鋪建材築一八角亭,以供佛像,名曰“知止亭”。 [11] 
1983年,在塔西,興建一座面闊7間,進深5間的仿宋建築,名為接引殿,將接引佛移至殿內,整個工程於1984年完工,殿內繪有"西方淨土變"壁畫。殿頂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月台四周有青石欄杆護欄,柱頭羅列96頭小獅,氣勢雄偉,莊嚴美觀。 [11]  接引殿西立青石牌坊一座四柱三樓,坊額正背面題"極樂世界"和"慈航普渡"。牌坊高8米,跨度為15米。 [11] 

鐵塔白玉佛

1933年由緬甸華僑捐贈的白玉佛 1933年由緬甸華僑捐贈的白玉佛 [20]
1933年由族居緬甸的華僑捐贈給河南省佛學院的。共贈大小二尊,小的轉贈洛陽白馬寺。佛像由緬甸特產白玉石雕制,由當地技師雕造,晶瑩潔亮,明淨如鏡。像為坐像,連底座高約1米,寬0.5米,肩寬0.4米,胸寬0.37米,底座高0.14米,長0.9米,寬0.5米,底座前部陰刻三組雋秀的銘文,正中是"南無釋迦牟尼佛"7個篆字,左右兩邊分刻漢字楷書,左邊是“佛曆二九六〇年民國廿二年癸酉四月八日比丘海山募化,敬奉開封鐵塔禪寺”32字,右邊是“三寶弟子陳門趙氏安瀾法名(覺)平發心敬助誓願善根永植福慧增長,見佛闡法得不退地”36字。 [11] 
佛像結跏趺坐,作成道相。佛身雕刻所稱的鐵塔禪寺,原在鐵塔東鄰,為河南省佛學院建的幾間近代建築,由於年久失修相繼坍塌。1996年,在接引殿之北,修建一組由廊亭湖榭組成的江南風格的園林,正殿即供奉此白玉佛。 [11]  [20] 

鐵塔碑記

歷史上的開寶寺,有許多名人撰刻的碑記。但在漫長的歲月裏,在河患、兵災和人為的毀壞下,現僅存4方:《重修祐國寺鐘樓記》、《裝修阿羅漢尊者供奉上方祐國禪寺碑記》、《知止亭記》和《日本成尋阿閣黎顯彰奉贊之碑》。 [11] 
《重修祐國寺鐘樓記》:鐫刻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主要記述了鐘樓的修建起因。對研究祐國寺變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裝修阿羅漢尊者供奉上方祐國禪寺碑記》:鐫刻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它主要記述康熙時期的一些“善男信女”為恢復寺內的羅漢,紛紛“相聚踴躍倡道,分工各成一尊為己任”的事。
《知止亭記》碑 《知止亭記》碑
《知止亭記》:主要記述“知止亭”的興建起因。知止亭建於1930年,專為放置銅鑄"接引佛"而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接引佛空居於"甘露寺"的五間"北殿"內。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黃河水灌城,佛殿被毀。從此,接引佛裸露於天。直到1930年,河南省民政廳長張鈁(伯英)在鐵塔南面修築了一座八角亭,以供銅佛,並鐫刻《知止亭記》,以遺後人。
《日本成尋阿閣黎顯彰奉贊之碑》:主要敍述了日本國僧侶成尋,從日本抵達中國的宗教活動過程。成尋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不顧年事已高,在海上航行月餘到達杭州。數月後來到宋都東京,先後巡拜了太平興國寺、開寶寺和大相國寺等,隨後又轉道山西五台山。返京後,神宗賜他為太平興國寺譯場監事,敕住開寶寺。迨元豐四年(1081年)圓寂,終年7l歲。1943年由日本佔領軍舉辦法會並由偽河南省長田文炳立“成尋阿閣黎顯彰奉贊之碑”一塊。

鐵塔建築研究

鐵塔落成時間

美麗的鐵塔
美麗的鐵塔(4張)
鐵塔的建造開始於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但何時落成,尚未發現有確切記載。這是鐵塔歷史上的一大懸案。據河南大學教授魏千志考證,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瓘撰寫一部《北道刊誤志》,此書對京師(開封)名勝,記載頗豐,而唯獨緘口不言開寶寺塔。 [3]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月,日本國僧侶成尋曾在開寶寺福勝院等處參觀禮拜,其記述當時的情景説,原藏在靈感木塔下的佛舍利,現“宿置”於“一間小殿”中。建塔的目的就是奉藏舍利,舍利置於“小殿”中。説明新塔尚未建成。又據魏千志教授躬身登臨鐵塔考察,塔身的第三層磚上出現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在位的最後一年)的年號,塔頂發現“熙寧”(宋神宗第一個年號)字樣的琉璃磚。再參照日僧成尋《參天台五台山記》的有關記載,這就説明,鐵塔最後的落成時間,大概在神宗熙寧年間的後期,亦即1073年至1077年之間。 [3] 
鐵塔從建造到竣工,前後總共經過近30年時間。但這僅是魏千志教授一家之言,鐵塔確切落成時間,仍尚有待於碩學博聞之士釋疑解難。 [3] 

鐵塔建築高度

鐵塔高度為55.881米,是中國現存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 [9]  但明代李濂著《汴京遺蹟志》記載塔高為360尺。據宋代《日僧成尋日記》所載,塔高220尺,數字與現代測量的都不符合。可能原來記載是把明末及道光年間黃河決口淤埋地下的塔基部分計算在內。因為據清初人胡介祉《大梁雜詠八首》序中記載,明末黃河決口淤沒後,“城東鐵塔之之根,刨土直下丈餘始見故址”。又常茂徠《鐵塔寺紀略》還指出“塔座下八稜方池,墊為平地”。鐵塔底層四門及八根琉璃圓柱皆與地面平接,可見鐵塔經過兩次河決的淤沒,才剩下現存地面上的塔身。如果連同地下埋沒的塔基,塔的高度和成尋所記載的數字是接近的。 [12] 

鐵塔設計風格

在河南宋代磚塔中,鐵塔也是傑出的代表。這不在於其建材昂貴與外觀豪華,而在於它那挺拔有力、氣宇軒昂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最高的琉璃塔。但是它的絕對高度在全國諸塔中,並不算十分突出,它比時代相近的河北料敵塔(84米),和應縣木塔、都要低些。但鐵塔給人的印象卻是那樣高大,像是立在古都開封的擎天巨柱。 [5] 
民國二十六年河南農工銀行伍分紙幣上的鐵塔 民國二十六年河南農工銀行伍分紙幣上的鐵塔
從造型到色調都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河南宋塔,在建築上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外輪廓線上下較直,這和宋代以前的河南唐塔(如法王寺塔等)與宋代同時的河南金塔(如白馬寺齊雲塔)外部多呈柔和的拋物曲線之做法都不相同。不過,有不少宋代磚塔(如鄢陵等地的宋塔)上部各層收分過急,出現很突然的尖錐狀,藝術效果不佳。而開封鐵塔就沒有這種感覺,上下收分比例協調自然,很象是人們的視覺差呈現出的比例。經實地勘察發現,鐵塔各層斗拱是一樣的規格,各層面闊的大小,主要在於檐部與平座斗拱數目的調整變化。除柱頭斗拱之外,各面的補間斗拱,有一個平緩漸變的程序。自下而上,檐部斗拱與平座斗拱的補間數目是:一層(六與六)、二層(六與五)、三層(五與五)四層(五與五)、五層(五與五)、六層(五與五)、七層(四與四)、八層(四與四)九層(三與三)、十層(三與三)十一層(三與四)十二層(三與零)十三層(二與零)。從塔的總高度與其下層底平面直徑相比,約五比一。 [5] 

鐵塔歷代修復

鐵塔自建成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曾經歷了地震43次,河患6次,暴風19次,暴雨患17次,冰雹10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從塔內外所見琉璃磚及佛像磚上的銘文記載,於宋治平四年(1067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仲夏、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明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及六月、明萬曆五年(1577年)四月及五月、明萬曆六年(1578年)四月、明萬曆十八年年(1590年)十一月、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夏四月,進行過多次修葺。 [12]  [11]  以明洪武二十九年修葺工程為最大,每層當門砌有一米高的黃色琉璃阿彌陀佛像一尊,共48尊,兩旁刻字足證。 [12]  因為洪水的淹沒,鐵塔的基座仍埋地下。據清初記載:“塔下有八稜方池,墊為平地”,“城東鐵塔之根,刨土直下丈餘始見故址”。 [11] 

鐵塔建造技術

鐵塔有技術含量很高的科學技術價值。在建塔選材上就吸取了其前身木塔雷擊燒燬的教訓,而採用了絕緣的、不導電的琉璃瓷磚,避免了大雨雷擊的可能性。瓷磚另一個特點是應壓強度高,堅固牢靠,在塔門的設計上也是獨具匠心,不用發券的半圓門,而採用上尖下方的圭形門,用五層雲紋磚逐層收壓,其外觀象佛龕,而更為堅固。 [2] 

鐵塔建築藝術

從建築藝術上講,鐵塔可稱上是一座巨型藝術品,遠望,鐵色琉璃瓦遍飾全身,色調具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協調自然,視覺差比例勻稱美觀,氣勢驚人。而走近細看,遍身裝飾都是琉璃浮雕藝術品,每塊磚都是做工精細、栩栩如生,堪稱琉璃藝術品。 [6] 
開封鐵塔 開封鐵塔

鐵塔文化活動

鐵塔光影秀是由開封市政府重點打造的夜間大型文化旅遊項目,是開封旅遊的新名片,河南省文化旅遊的新地標。鐵塔光影秀,運用4D成像、全息技術、建築投影、水幕電影、激光造型等手段,通過香霧等機械手段,以空靈聖潔的主題音樂為背景,使觀眾的嗅覺,在一瓣心香的作用下,感悟佛法,品位甘苦。鐵塔光影秀共分“聽禪、夏荷、秋露、萬佛歸宗”四個篇章,劇目整體勾畫出鐵塔靈秀、智慧、光明的佛國樂土色彩,所現夢境禪緣,展示了優雅大氣安詳的鐵塔高品質夜間形象,是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結合的典範。 [7] 

鐵塔相關作品

和持國登開寶寺上方院 [19] 
北宋·劉敞
重山抱城起,清川帶野回。深嚴古佛寺,嵽嵲聳高台。
此地宜眺覽,冠絕都城隈。遠近見千里,令人心目開。
憶在七月中,丞相自魏來。百官迎道傍,休騎茲徘徊。
衣冠相勝凌,塵土如炎灰。我隨眾人趨,出入再歷階。
不得及此時,披襟濯氛埃。至今意耿耿,負愧不可裁。
邇來讀君詩,足慰平生懷。忽如升其巔,四顧心悠哉。
往者不可及,信陵久已頹。來者不可見,孔侯與孫崔。
古今殊茫茫,慨嘆成歡哀。會復從君遊,於焉謝崔嵬。 [19] 
塔燈 [19] 
擎天一柱礙雲低,
破暗功同日月齊。
半夜火龍翻地軸,
八方星象下天梯。
光搖瀲灩治珠蚌,
影落滄溟照水犀。
火焰逼人高萬丈,
倒提鐵筆向空題。 [19] 

鐵塔管理單位

開封祐國寺塔(鐵塔)的保護管理機構是開封市鐵塔公園。開封鐵塔公園是隸屬於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的事業單位,鐵塔公園位於開封市城區的東北隅,於1955年正式建園,佔地面積51.24公頃,是開封市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中國100家名園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5-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