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祊,漢語三級字 [4]  ,讀作祊(bēng或fāng),讀作祊(bēng)時指古代宗廟門內的祭祀,也指門內祭祀之處,亦指祊河,水名,在山東省中部偏南,沂河支流 [5]  。讀作祊(fāng)時古通“方”,指四方之祭 [3] 
中文名
拼    音
bēng,fāng
部    首
五    筆
PYYN
倉    頡
IFYHS
部外筆畫
4
結    構
左右
統一碼
794A
五筆86
PYYN
五筆98
PYYT 
總筆畫
9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祊bēng
⒈ 古代在宗廟門內舉行的祭祀:“設祭於堂,為祊乎外。”
⒉ 古代在宗廟門內設祭的地方:“祝祭於祊。”
⒊ 中國春秋邑名,今山東省費縣東南 [3] 
其他字義
祊fāng
⒈ 古通“方”,指四方之祭。 [1] 
基本詞義
◎ 祊 bēng
〈名〉
(1) 古代稱宗廟之門。亦指廟門內設祭之處 [sacrificial place in temple]
為祊乎外。——《禮記·祀器》
祊之於東方失之矣。——《禮記·郊特牲》
祝祭於祊。——《詩·小雅·楚茨》。傳:“門內也。”按,祭於廟門曰祊,故廟門曰祊
(2) 指正祭畢後於次日舉行的繹祭 [next memorial ceremony]
設祭於堂,為祊乎外。——《禮記·禮器》
(3) 古邑名。春秋鄭國祭祀泰山時的湯沐之邑。在山東省費縣東南 [Beng town]
鄭伯使 宛來歸 祊。——《左傳·隱公八年》
(4) 河名 [Beng Rive],在山東省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晡橫切《正韻》補耕切,並音閍。《説文》作𥛱。從示,彭聲。或從方,門內祭先祖,所以彷徨也。《詩·小雅》祝祭於祊。《傳》祊,門內也。孝子不知神之所在,使祝博求之門內之旁,待賓客處也。《禮·禮器》設祭於堂,為祊乎外。《注》祊,明曰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疏》祊有二義,一正祭時,祭神於廟,復求神於廟門內。一明日繹祭時,設饌於廟門外西室。
又邑名。《春秋·隱八年》鄭伯使宛來歸祊。《注》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費縣東南。
又通邴。《公羊傳·隱八年》作來歸邴。《注》彼命反,又音丙。
又葉補光切,音邦。《詩·小雅》祝祭於祊,與下祀事孔明葉。明音芒。 《正字通》周禮大司馬,中秋敎治兵,羅弊致禽以祀祊。鄭注:祊,當為方,主祭四方,報成萬物。引《詩》:以社以方。據此是《周禮》方譌作祊,非方祊同也。《字彙》祊音方,合方、祊為一字,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