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鼠

(一種生物)

鎖定
社鼠是齧齒目鼠科白腹鼠屬哺乳動物, [7]  別名山鼠、白尾巴鼠、白肚鼠、黃姑鼠、刺毛灰鼠。 [8]  耳大而薄;尾較長;後足短;頭骨窄長,吻部尖細;眶上脊發達;顥脊前半部與眶上脊相連,至頂骨1/2處逐漸變細,消失於頂間骨外角;門齒孔寬而較短;聽泡小而低。吻側毛色淡黃,頭頸兩側黃棕色較重,耳色深棕;體背為棕黃褐色,中央部雜以黑毛較多,色澤較深,而夏季背部散在白色刺毛;腹面為麥稈黃色,背腹間有明顯分界線;尾尖具白色區;尾端部毛長呈筆狀;四足背淺棕至灰白色。冬季毛色普遍較暗,夏毛鮮亮。夏季背毛中雜以刺狀毛;冬季背毛柔軟,刺狀毛消失。 [7] 
社鼠分佈於不丹、印度、尼泊爾。在中國分佈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湖北以及東南沿海等地。 [9]  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荒坡及墳墓羣附近。主要在夜間活動。食性雜,喜食各種堅果、嫩葉或少量昆蟲,也能吃各種作物的種子和幼苗,還食樹木種子,啃樹木幼苗。繁殖期內雌雄社鼠均具有較高的攻擊性。每年可繁殖3-4胎,以春末夏初繁殖最盛,每胎產仔鼠4-5只,多至9只。 [7] 
社鼠對農作物和森林都有一定危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兩類技術體系,一是對地下鼠的防治,一是對樹棲鼠的防治。 [7] 
拉丁學名
Niviventer niviventer
別    名
白尾巴鼠
硫磺腹鼠
刺毛灰鼠
山鼠
白肚鼠
外文名
White-bellied Ra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齧齒目
鼠科
白腹鼠屬
社鼠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4個
分佈區域
中國、不丹、印度、尼泊爾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1836
中文學名
社鼠

社鼠形態特徵

社鼠
社鼠(3張)
社鼠屬中型鼠類,尾長大於體長,約為體長的120-125%,外形與針毛鼠極為相似,但耳殼較針毛鼠大而薄,向前拉能遮住眼部,尾末端1/4-1/3處多數為白色。 [1] 
社鼠背毛棕褐色或略帶棕黃色調,毛基灰色,毛尖棕黃色。背毛中有部分刺狀針毛,針毛基部灰白色,毛尖褐色,夏毛中刺狀針毛較多,背毛棕褐色調較深,冬毛中刺狀針毛較少,故背毛略顯棕黃色。在背毛中除針毛外還有少量褐色長毛,越靠近背中央及臀部,褐色長毛越多。背腹交界的兩側由於刺狀針毛和褐色長毛較少,故兩側棕黃色調較深。腹毛乳白色或牙黃色,愈老年個體,牙黃色調愈深。背腹毛在體側分界線極為明顯。尾雙色,背面棕褐色,腹面白色。前足背面白色,後足背面棕褐色。幼體背毛深灰色,腹毛潔白。
社鼠頭骨略顯細長,吻較長,眶上嵴發達,延伸至頂間骨處則不太明顯。門齒孔較寬,向後延伸達第一臼齒前緣的聯接線,聽泡小而低平。 [1] 
社鼠上頜第一臼齒最大,第三臼齒大小不足第一臼齒的一半。上頜第一臼齒第1橫嵴外側齒突退化,第2橫嵴正常,第3橫嵴只有中間齒突發達,內、外側齒突均不明顯。第二上臼齒第1橫嵴僅有內齒突,第2橫嵴正常,第3橫嵴中齒突發達,內外齒突不明顯。第三上臼齒最小,咀嚼面癒合成一個橢圓形的齒環。 [1] 

社鼠棲息環境

社鼠是山區常見的野鼠,主要棲息於丘陵樹林、竹林、茅草叢、荊棘叢生的灌木叢或近田園、雜草間、山洞石隙、岩石縫和溪流水溝茅草中,山區丘陵梯田及雜草叢生的田埂也能見到。 [2] 

社鼠生活習性

社鼠圖冊
社鼠圖冊(5張)
社鼠善於攀爬,行動敏捷,以夜間活動為主,白天無人時也外出活動,當聽到人聲後立即逃匿。社鼠即使在作物成熟季節,也未見有明顯的遷移活動,在冬季野外食物缺乏情況下,少數個體會遷入室內。 [1]  [3] 
社鼠的洞穴構造較簡單,主要由洞口、主道、糧倉、廁所和巢室組成。洞口一般圓形,直徑3.5-5.5cm。主道彎曲向下延伸,與地面垂直深度60-80cm,共有4個分支,第1分支距地表10-20cm,為休息室;第2分支離地表15-20cm,叉道較長,約15-20cm處,是第1貯糧倉庫,倉庫縱長22cm、橫寬4cm,呈鴨蛋形;第3分支離地表25-35cm,在第1倉庫對側,是第2倉庫,較第1個略小;巢室距地表深度65-85cm,縱長10-20cm、橫寬35-40cm,呈鴨梨形,巢材有樹葉、麥秸、乾草等;在巢室上部叉道有廁所,橫截面直徑為3.5-4cm。社鼠春夏多在樹上構築巢穴。巢距地面高度約為0.5~3cm,橢圓形,長20-28cm,寬11-22cm,穴深3-8cm。巢穴主要建在主幹分叉處,由樹葉築成。穴內有蘋果、柏子、巢糞等。 [4] 
社鼠食性雜,喜食各種堅果、嫩葉或少量昆蟲。也能吃各種作物的種子和幼苗,還能攀高吃玉米棒、葵花籽、芝麻粒和棉籽等;還食樹木種子,啃樹木幼苗。 [3] 

社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不丹、印度、尼泊爾。在中國分佈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雲南、廣東、廣西以及東南沿海等地。 [3]  [5] 

社鼠繁殖方式

社鼠每年可繁殖3-4胎,以春末夏初繁殖最盛,每胎產仔鼠4-5只,多至9只。在中國南方如海南島全年皆能繁殖;在浙江,2月就有懷孕的母鼠。 [3]  [2] 

社鼠亞種分化

社鼠種下問題,各學者意見不一。G.Allen(1940)歸併為4個亞種,但部分學者認為有7個亞種,現列出4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Niviventer niviventer lotipes
G. Allen, 1926
2
Niviventer niviventer culturatus
Thomas, 1917
3
Niviventer niviventer niviventer
Milne-Edwards, 1871
4
Niviventer niviventer mentosus
Thomas, 1916
(資料來源: [6] 

社鼠種羣現狀

種羣分佈不零散。該種種羣數量暫無具體可用數據,發展趨勢也未知。 [5]  在中國,社鼠為林區的優勢種。1990年,在大別山山地鼠類捕獲率佔36.01%;在長江以南的山林地區野外捕獲率為25.62%。 [1] 

社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5] 
參考資料
  • 1.    王岐山主編,安徽獸類志,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03,第169-173頁
  • 2.    韓崇選 李金鋼 楊學軍 張宏利 王利春 楊清娥等著,中國農林齧齒動物與科學管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330頁
  • 3.    王葆森編,捕鼠一百法,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13頁
  • 4.    郭森 張嘉仁 劉俊秀 等編著,森林鼠類及其防治技術,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07,第97頁
  • 5.    Niviventer niviventer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16-04-19]
  • 6.    王廷正,許文賢主編,陝西齧齒動物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04,第186頁
  • 7.    社鼠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4]
  • 8.    楊再學編著,中國鼠類年齡鑑定及研究進展,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08,第127頁
  • 9.    韓崇選,石建寧,曹川健,南小寧主編,寧夏齧齒動物地理區系區劃及分類管理,陽光出版社,2018.12,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