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飯

鎖定
社飯自古有之,是中國漢、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 吃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進行,民間習慣稱為“過社”、“攔社”等。戊日屬土,所以這天是祭祀土地菩薩的日子,人們以祈年景順利,五穀豐登,家運祥和。
中文名
社飯
外文名
Community dinner
進行時間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

目錄

社飯概念

社祭時所供飯食。漢朝以後,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正處春分、秋分前後。

社飯用途

社飯 社飯
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唐代詩人王駕有《社日》一詩,“鵝湖山下稻糧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唐·張籍吳楚歌》:“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宋·王安石《歌元豐》:“百錢可得酒鬥許,雖非社日長聞鼓。”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唐宋以前皆以社日停針線,而不知其所從起。餘按《呂公忌》雲‘社日男女輟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始知俗傳社日飲酒治耳聾者為此,而停針線者亦以此也。”參閲宋·陳元靚《歲時廣記·二社日》、清·顧炎武《日知錄·社日用甲》。
而清《潭陽竹枝詞》“五戊經過春日長,治聾酒好漫沽長。萬家年後炊煙起,白米青蒿社飯香。”就是對土家人“過社”的真實寫照。

社飯製作

社飯 社飯
社飯的製作方法是: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採擷回家,洗淨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其味鮮美,芳香撲鼻,鬆軟可口,老少皆宜

社飯分佈區域

恩施土家族,苗族特色飲食社飯的製作流程
恩施土家族,苗族特色飲食社飯的製作流程(5張)
貴州省銅仁市,重慶秀山、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天柱縣注溪鄉蘭田鎮邦洞鎮鳳城鎮社學鄉渡馬鄉坪地鎮鎮遠縣報京鄉、金堡鎮、江古鎮、舞陽鎮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  等地也過社。在湖南省湘西瀘溪縣鳳凰等土家族地區,懷化芷江新晃麻陽土鄉苗寨都有過春社吃社飯的習俗 [1] 
[2] 
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進行,也就是春社。戊日屬土,所以這天也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人們以此祈年景順利、五穀豐登、家運祥和。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社飯吃,以示過社。客人如碰上這個節日,那你就大飽“口福”了。 [3] 
社飯用大米、糯米各半煮至半熟後,再拌臘肉丁、大菜、蒿菜、馬葱(野葱)、大蒜、生薑、豬油、食鹽等調勻用文火燜熟即食用。社飯香軟可口,具有獨具一格的風味,無不讚美。

社飯種類

社飯銅仁

社飯 社飯
地處國家級風景區的梵淨山附近的貴州銅仁市,自古以來,方圓百里皆有在“春社日”吃“社飯”的傳統習俗,當今仍保持這一遺風。據《銅仁光緒府志》載:“三月清明前後數日,翦白紙掛於祖墓上,謂之掛青;若服未闋者,先於社日掃墓,以野菜和飯祀之,謂之社飯”。銅仁古代社日祭祀的習俗,發展為社日以社飯祭祖,內容竟無多少更改。每年的立春後五戊為春社日,家家必備春宴掃墓,或全族聚羣宴,儀式隆重,場面熱烈。外地親朋好友若適逢此時來訪,可參席社飯。
每年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盎然,這時用於做社飯的重要原料——鮮嫩茁壯的青蒿和野葱,正滿山遍野,是製作社飯的大好時機。食社飯,在一定程度上表達當地人緬懷古人,寄希望於未來的情愫。
原 料:
糯米300克,大米200克,熟臘肉150克,青蒿菜200克,苦蒜(野葱)150克。
調 料:
茶油、鹽、味精等適量。
製作方法:
蒸。臘肉切成小丁,苦蒜去根鬚切成短節,蒿菜洗淨(只用嫩葉),切成短節,揉出苦水劑幹水分。入鍋用茶油炒至蒿菜轉黃去除苦水待用。糯米、大米淘洗乾淨,糯米用水浸泡;大米先放入沸水鍋中稍煮片刻撈出,濾去米湯;糯米濾去水分後與煮過的大米混合一起,放入臘肉丁、苦蒜、蒿菜、鹽、味精拌勻,放入甑內,用大火蒸熟即成。
風味特色:
青蒿野葱味馨香,臘肉香味濃郁,米飯油而不膩,流行於銅仁地區。
製作關鍵:
1.青蒿要二次出苦水,以減輕苦澀味。非季節或偏老葱蒿,味澀味濃,不宜採用。
2.煮秈米飯要蒸到恰到好處,不生不熟,比平常煮的甑子飯稍硬。
3.蒸制過程中要火旺,一氣呵成。
特點:
青蒿、野葱有特殊的清香,且粘附於飯表,氣味滲透其中,臘肉香味濃郁,脂光澤潤,兩種米飯綜合,色澤晶瑩透明,油而不膩。
將糯米、秈米、野香蒿、野胡葱、臘肉、豬油植物油花生米等蒸、煮而成。可現煮現吃,也可事後炒着吃。社飯只會越炒越香。
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進行,也就是過“春社”。戊日屬土,所以這天也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人們以此祈年景順利、五穀豐登、家運祥和。

社飯湘西

鳳凰蒿香苗家社飯具有祛腫益氣,除癉(注:dàn,中醫指熱症),祛毒,強益膽氣功效,也是苗家人的一道傳統藥膳美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