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東村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石湫鎮下轄村)

鎖定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石湫鎮社東村緊鄰鎮機場工業園,老明公路沿村而過,區位優勢明顯,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社東村轄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2196畝,共有8個村民小組,人口2410人。黨員70人。
中文名
社東村
轄區面積為
4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為
2196畝
村民小組
8個

社東村基礎建設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石湫鎮社東村水、電、通訊、主幹道硬化率達100%。建有村活動中心一個、村衞生服務站一個、村圖書室一個,藏書達4000多冊,使全村村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社東村經濟發展

苧麻 苧麻
社東村農業方面以水稻、苧麻種植為主,產出穩定,農民收益好。近年來,村黨總支、村委會,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發展經濟、強村富民為己任,揚長避短,發揮優執,村級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快速發展,村級綜合實力不斷加強,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預計可實現村級經濟總產值2669萬元,村可支配收入68。7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9540元,先後榮獲縣文明村,先進基層黨組織、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人口與計劃生育示範村等光榮稱號。

社東村果木林園

社東村遠近聞名

在上世紀70年代,《宏道詩畫》牆報上有過“三月裏,梨花開,龍山腳下一片白”的詩句,寫得就是北社東村果木林園的美景。北社東村位於定襄東北部,地屬同川丘陵地帶,舊屬“南同川”。同川自古就是聞名的梨果鄉,北社東也是主產地之一。順着三瑤公路,走過北社東村長約兩公里的澗東果園地,在層層梯田上,縱橫有序地排列着蘋果、梨、杏、桃、葡萄等果樹林,粗者如桶,細者似碗。春季果花盛開,蜂蝶飛舞;夏秋時節枝繁葉茂,果實累累。

社東村歷史沿革

北社東村大量栽植梨果樹的歷史,還得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近50年中,經歷了平墳整地、興修水利、大興林果業等工程,使土地的環境、面貌、產量大大改變,因此把這段變化的歷史記下來,是必要的。

社東村主要收入

據2000年統計,全村果樹約5萬餘株,產果約280萬斤,果業收入約150萬元,人均收入約800元,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

社東村自然條件

北社東村果園地,由於地處陽坡處,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小,澆灌方便,又地質疏鬆、透氣、蓄水、保温性能好,土壤中含有鉀、鎂、鈣、鋅、磷等元素,有利於果樹的根系生長。因此,北社東產的果品有個頭大、色澤鮮豔、含糖份高、口感好的特點,再加果類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蔔素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已成為人們喜愛的水果,遠銷河北、內蒙等地。

社東村歷史久遠

紅棗 紅棗
北社東村種植果樹的歷史已很久遠,尤其棗樹。明代村史中就有“地頭煮棗拯救災年”的記載,可見至少有600年的歷史了。“澇梨旱棗”,每有旱災年,紅棗豐收,這是規律。如果雨水多,花易落,棗易爛,自然會減產。民國年間,全村有棗樹1.4萬餘株,年產紅棗約28萬斤,但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用來釀酒。因此,在民國年間北社東棗酒是很有盛名的,產品由商人們運銷內蒙等地。
北社東栽的棗樹與別村不同,棗樹大多栽植在土地肥沃的平灘地上,且行距、株距排列整齊,樹幹粗大,樹徑一般在2尺以上,樹齡在百年以上。
到上世紀70年代,大搞農田園林化,掀起砍棗樹風,使棗樹鋭減,到僅有老棗樹6000餘株,且同河斷流,土地鹼化,枝葉枯死,2005年僅產紅棗10萬斤,在村民的經濟收入中,已由過去的主要收入降為次要位置。

社東村農田建設

社東村風水寶地

北社東村之東,有一塊約2平方公里的山坡地叫“澗東”,地之北有海拔1022米的龍山,東有兔嘴山,西有馬鞍山,三山環圍,形成一個簸箕狀的向陽坡地,由北向南逐步降低,南部滹沱河、同河流過,地勢開闊,風光優美。澗東被南北向七溝,分割成七溝八梁、崎嶇不平的山坡地。山根處又被山水沖積成7個扇形盆地。舊時,由於這塊土地沙石、沙土、山石遍地,乾旱少雨,土地貧瘠,但由於背山面水,又有龍頭鳳尾的地形,古人認為是一個風水寶地,因此,自古作墳地。從明、清至民國年間,墳地綿延,佔去澗東地一半之多。光明清兩代進士以上的墳地就有:進士爺墳(李瓚墳)、都爺墳(李楠墳)、五爺墳(李杲墳)、四太爺墳、梁家墳(梁善濟墳)等。墳地大者佔地四五十畝,小者也有二三畝,大墳地都有土牆圍圈,四周栽着高大的喬松、平頂松,層層圍繞;墓前有石桌、石碑、碑樓。有的墳前還塑着石人、石馬、石虎、華表等。尤其三座石碑坊,高大雄偉,石工雕刻精細,實屬罕見。進入墳地松濤陣陣,碑碣林立,使人有莊嚴肅穆之感。

社東村平墳整地

1958年,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化。1964年農村又開展“四清”運動,1967年又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其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文武,帶領300多户社員,大搞平整土地、農田基本建設。首先從澗東地開始平墳整地。要挖掉祖墳,羣眾不通阻力大,公社書記朱魁隆親自指揮,一聲令下,誰敢阻撓?由黨員、青年帶頭,婦女、老年齊上陣,自帶鍬、钁、籮筐、手推車等工具,工地由西向東鋪開。地頭上插着紅旗,立着標語牌,寫得是:“農業學大寨,大幹快上”、“批林批孔鼓幹勁,大幹四十天,踏平小長畛!”平地大多在冬季,寒風凜冽,土地凍得堅硬,但人人都是多拉快跑,個個汗流浹背。有的手磨破了、腳碰傷了還繼續幹。喇叭中不斷傳來表揚聲,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社員們都必須早出晚歸,每天勞動10多個小時。勞動前都必須列隊讀毛主席語錄一遍,才開始勞動。地裏支着鍋灶,中午都在工地上吃飯。為了鼓幹勁,活躍氣氛,辦起文娛隊,休息時觀看文娛演出,節目中也都是表揚勞動好者,批評懶惰者。那時,各村都組織相互參觀學習,因此,人流滿地,如趕廟會一般。

社東村技術培訓

溧水縣石湫鎮社東村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實用技術培訓班
應社東村廣大村民的要求,縣農廣校邀請縣植保植檢站工程師錢榮明來到社東村委會講授春季油菜、小麥化除及小麥紋枯病防治技術。該村一直比較重視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每次培訓,參訓人數比較多,聽課質量比較好,課堂紀律良好。此次培訓還受到鎮領導的高度重視,鎮人大副主任楊明海親自來到培訓現場監督培訓並作重要講話,他要求廣大羣眾特別是廣大農村黨員和村幹部要以身作則,帶頭參加農業科技培訓,切實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參訓農民反映,楊主任講話講的實在,很有道理;錢老師課講的好,通俗易懂;他們樂易聽,以後此類培訓他們也會積極參加,並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