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輿論

鎖定
輿論是大眾社會里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作為一種出現在沒有組織或組織鬆散、人數眾多的羣體中的大眾心理,它無論對個體或是對一般的小羣體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社會輿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形式。指相當數量的公民對某一問題的共同傾向性看法或意見。往往反映一定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利益、願望和要求。其精神內核是羣體意識。其現象外觀是議論形態。往往以擁護或反對、讚揚或譴責的方式對某一公共問題作公開的評價。 [1] 
中文名
社會輿論
外文名
public opinion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社會心理學

社會輿論概述

社會輿論(public opinion)。簡稱輿論。它實質上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眾人對普遍關注的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公開表達的一致意見,或者説是信息溝通後的一種共鳴,從中反映了公眾的知識水平、道德水平、價值取向、需要和期望。包括自上而下的輿論(top-down public opinion)和自下而上的輿論(down-top pu’olic opin-ion)兩種。前者是政府部門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的大力宣傳而形成,如電視台的“全國質量萬里行”;後者是非官方、無組織、自下而上地自發形成,如羣眾的“醫療改革”呼聲。社會輿論按其性質來説是羣體的判斷,即羣體用贊同或指責、忠告、批評等方式,來表達該羣體對輿論對象的評價與態度。簡言之,就是羣體中多數人所支持的意見,即公眾意見、羣眾言論或民意,抑或在大家共同關心的有爭議問題:大多數人意見的總和。
社會輿論是社會(羣眾、羣體、周圍的人)對個體行為和社會組織的活動施加精神影響的手段,是道德關係和人際關係的一種表現,對羣體執行着調節、教育與管理的職能。社會輿論也是對人們的個性,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羞恥心與集體主義精神、組織紀律性施加強有力的心理影響的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説,個體的社會態度、抱負水平與自我監督能力,都是在社會輿論影響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般認為,對個人社會行為起調節作用的不是某個人自己的意向,而是那些以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和原則為基礎的社會輿論。社會中大多數人自願遵守的社會生活規範(風俗、習慣、傳統),就是通過社會輿論的權威來維護。沒有這種讚揚某些行為,批評和譴責另一些行為的社會輿論,社會規範就不能維持,社會秩序就會發生混亂,人際關係就就會全面崩潰。
從過程看,社會輿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問題的發生。社會輿論的的發生總是起因子社會上所發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違反社會規範的特殊行為,從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第二階段,引起議論。正是人們對特殊事件和行為的關注,因而會出現眾説紛紜的現象,議論中可能還會夾雜種種情緒表現。第三階段,意見的歸納與綜合。在形形色色的議論中,凡是能符合大多數人願望的意見,逐漸成為主流,經過宣傳推廣,最終成為社會輿論。所以,從社會輿論形成過程看,主要是通過人際交往途徑實現的。
從結構看,社會輿論包括認識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艾爾貝格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社會輿論的結構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認識成分包括事實陳述、價值評價、思維觀點和信仰信念,統稱為見解( view);情感成分包括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取向、喜怒哀樂的情緒選擇,稱為偏好(preference);意志成分包括動機、意圖、願望要求,稱為意向(intention)。他認為這三種成分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使社會輿論變得撲朔迷離、錯綜複雜。確實,社會輿論首先是在瞭解輿論對象的知識基礎上,即信息水平上形成的。社會輿論的正確性與客觀性取決於其中科學的、知識的成分。科學的、知識的成分越多,則發展水平越高。反之,如果社會輿論中情緒成分佔主導地位,則容易“感情用事”,產生不適當的輿論導向。社會輿論的情感、意志方面的成分主要是以其批判性、嚴肅性以及人們對其的態度來衡量的。評價一種社會輿論的水平,其標準主要看它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性、一致性、廣泛性和權威性水平。 [2] 

社會輿論特點

輿論作為一種大眾社會心理現象,它受到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的關注。輿論擁有如下一些特點:
1.輿論若是社會上許多人共同的意見,則具有社會力量,可以制約個人行為。
2.輿論既然是共同的意見,則必有一致的看法,但此種一致的看法是由不同意見最後演變而來,它是各種意見的綜合體。社會上發生某一事故時,人們總會紛紛發表各自意見,最後形成一種比較一致的意見。
3.輿論有時是一種合理的判斷,有時則純粹為感情的表現。這須視具體情境而定。有的情境可以引起人們冷靜的思考、充分的討論,以形成一致意見;有的情境可以引起人們感情的衝動,而形成共同看法。
4.輿論是屬於全體的意見、多數人意見或少數人意見,主要根據這種意見本身的力量。有力量的意見即使是少數人所主張的,也竒以轟為輿論,人們既有從眾的心理傾向,亦有眾從的心理傾向。一般輿論的形成,開始時往往來自少數人意見,經互相討論,然後得到多數人的贊同,所以某種意見只要經過社會上有力量、有影響的少數人的號召,無形中就會成為社會上的主要意見。

社會輿論分類

輿論從形式上看來可以劃分為顯在輿論和潛在輿論。當人們,可以自由公開地表白其意見時所展現的意見為顯在輿論。顯在輿論經常通過大眾傳播手段,通過集會、結社等方式以明確的語言或態度表達出來;潛在輿論則是在人們不能公開表白意見的情況下,只在好友和親屬之間傳播的意見。這種輿論主要是針對政府部門,針對方針、政策、社會風氣等,由於它有時不能直接表露出來,因此它往往以許多不同的間接方式如牢騷、流言表示出來。

社會輿論形成

一般來説,輿論的形成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 (1)有一些人民羣眾要求給予解決的問題存在;(2)有各種不同的解決辦法存在;(3)有關於問題的爭論和討論存在。
這三個輿論形成的條件實際上也依次大致代表了輿論形成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社會心理學家楊金寶(Young,1956)在他所著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曾把輿論形成過程劃分為4個不同的階段:
1.出現一種牽涉社會大眾的事件或問題。
2.人民對該事件或問題作廣泛性的討論,事情的內容及其影響都在討論範圍之內。
3.人民羣眾已逐漸形成具體的意見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時,人民羣眾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及處理方法。
4.人民羣眾的不同意見漸趨相同,融匯成一種主導的看法。

社會輿論輿論測驗

有了一定的輿論之後,要了解它,就要進行測驗。
輿論測驗總是針對現存問題進行的。比如説在現階段,社會治安問題、腐敗問題、假冒偽劣產品問題,等等,都是公眾關注的比較敏感的社會問題,都可以用輿論測驗來了解公眾的意見。不存在的問題就不可以進行輿論測驗,如一夫一妻制,計劃生育政策,它們或已是國家法律,或是基本國策,已是確定的事情,因此一般情況下不能進行輿論測驗。
輿論測驗應用最廣的是政治和商業領域。在西方國家,由於經常要舉行選舉,參加選舉的人土以及輿論界都希望預先探測民意的動向,一則可以預測選舉的結果,再則也可以瞭解人民的意願,以幫助選舉人決定競選策略。要達到如此目的,就必須藉助輿論測驗。輿論測驗也經常被運用於商業領域。例如,一種新產品上市,它的功能和款式是否受到消費者的垂注,價格和包裝是否為消費者所接受,廠家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廣告和銷售策略,都要訴諸市場調查,而市場調查實質上就是一種輿論測驗。
一般來説,社會輿論是社會上大多數人贊同,並從心理上產生共鳴的意見,這種意見經過長期的辯論、討論,因而具有為人所採納、贊同和支持的合理性成分,個體在人際交往活動和人際關係的形成發展中,均須充分考慮社會輿論的影響。雖然輿論是一種有效力的意見,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但它並不代表政府意見,其影響目標總是針對社會上出現的某種與社會大多數成員息息相關的現象或事件,這些現象或事件通常有悖於社會規範和準則,不利於社會安定和個人幸福,於是引起議論,直到形成社會輿論。社會輿論一經形成,就成為一種世代相傳的固定化的心理制約力量,即風俗。根據風俗,人們往往會自覺地採取比較一致的行為趨向,這種趨向由於歷史的延續和經過輿論倡導,因而被公認為作為行為的標準。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每個個體都必須遵守這些行為規範和標準,否則人際關係就會遭到破壞。
社會輿論是影響人的心理的重要手段,它提供大量的信息,給人提出社會規範,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並大大加強了對個體的約束力。但是社會輿論的影響或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就積極方面而言,社會輿論具有括控制作用(對個人、羣體乃至政府的制約與監督)、指導作用(指導個人或羣體的言論與行為)和協調作用(增強團結、糾正不正當意見)。社會輿論形成過程中個體可以與他人交流信息,溝通感情,滿足交往動機,在交往過程中表達個人意見,發揮個人作用,體會到自己的力量和在羣體中的地位,產生歸屬感和力量感。可以預料,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政治民主化的進一步擴大,社會輿論的積極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就消極方面而言,不健康或錯誤的社會輿論具有負面的控制、指導和協調作用,特別是少數人在認識上的錯誤會影響大多數人,抑或大多數人的錯誤意見壓制少數人的正確意見,從而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對此,應採取一分為二的辯證態度,並予以足夠的重視。 [3] 

社會輿論社會輿論和諧的意義

隨着傳播工具現代化,社會輿論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既可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又可影響政治的穩定和政權的鞏固。進步的輿論常常成為革命的先導。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形態,需要一定的輿論環境和輿論形態相適應。因而政府和各種政治利益羣體都非常重視,往往採用各種方法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和控制。在現代社會,政府主要採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對社會輿論進行控制,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輿論戰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把“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作為黨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社會輿論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1] 
參考資料
  • 1.    社會輿論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10-16]
  • 2.    俞國良.社會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 3.    吳江霖.社會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