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質量

鎖定
社會質量(Social Quality)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理論,其思想源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歐洲舉辦的一系列科學和政策導向的會議,是為對抗在歐洲整合過程中出現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趨勢與社會政策日益成為經濟政策的附屬和工具現象而做出的一種迴應。
中文名
社會質量
外文名
Social Quality
創始時間
20世紀90年代中期
發源地
歐洲
有關思想
新自由主義
定    義
日常生活質量的綜合性概念與理論

目錄

社會質量質量

1997年荷蘭擔任歐洲聯盟輪值主席國時,社會質量概念由一些社會科學家和政策分析者明確提出,併成立了歐洲社會質量基金會對其進行研究和推廣。
它的提出為歐洲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的新視角,強調通過重新審視社會政策的基礎和目標,重視“社會”內涵,建立歐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該理論旨在為歐洲社會模式的可能內涵及發展提供一種願景和指導,其政策進路是使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服從於社會質量這一目標,徹底改變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之間的不平等關係。
該理論既為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理解社會及其變化的分析工具,又為歐洲政策制定者和民眾提供了一個理解和評估民族國家和歐洲政策有效性的標準,從而成為引導社會福利政策發展的重要理論和工具。
社會質量概念提出後不久,荷蘭健康、福利和衞生部將其作為評估其政策影響的指導原則,歐盟委員會在其《社會政策議程》中,將“質量”作為歐洲社會政策的核心主題。

社會質量定義

社會質量是一個關於人們日常生活質量的綜合性概念與理論。社會質量是作為一種標準被提出的,用以衡量公民的日常生活質量達到社會可以接受的水平的程度。它的影響和應用主要集中在歐洲,正在擴展到其他地區。根據歐洲學者的界定,社會質量是指民眾在提升他們的福祉和個人潛能的條件下,能夠參與社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的程度”社會質量與傳統依賴經濟標準測量生活質量的理論與方法不同,其是以“社會”為導向,認為社會質量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反映了社會的特徵,強調人們在團體、社區和社會中的相互依存關係,強調社會關係的質量提升與個人發展的關係(Beck et al, 2001)。
該理論的核心價值強調人的尊嚴、公民權、民主、社會公平和社會團結(歐洲社會質量基金會,1998)。

社會質量要素

社會質量的因素與資源密切相關,具體包含四個方面:社會經濟保障(socio-economic security)、社會凝聚(social cohesion )、社會融入(social inclusion)、社會賦權(social empowerment)。這四個基本條件結合到一起決定着社會關係朝社會質量方向發展的機會。
社會經濟保障是關於社會物質條件和生活狀況的指標,反映了公民獲取必要的、促成其互動的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等基本需求保障(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機會和途徑,涉及收入保障,教育,健康照顧,社會服務,環境,公共衞生,個人安全等等政策領域。
社會凝聚涉及到社會整合和社會團結方面的情況,關注必要的、有助於社區建設的、集體認可的價值基礎和規範,並以社會信任和社會資本為核心概念,對個體自我實現和社會發展都非常重要。社會融入涉及到公民身份和權利問題,通過考察社會的結構和制度性因素,反映這些制度和結構框架對公民而言是否具有可及性。這些制度包含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市場、健康服務、住房市場和教育等。社會賦權涉及到人們全面參與社會互動的能力實現和擁有狀況,聚焦於個體的潛能(知識、技能、經驗等等)及其可以實現的程度,並通過這些參與提升人們的社會權利、認知權利和社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