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

鎖定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是2013年2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齊瓦·孔達
本書第一部分回顧了社會認知的基本過程,包括社會概念的表徵、推理規則、記憶、由動機和情感驅動的“暖”認知、自動化加工;第二部分總結了社會認知的三個基本主題:羣體刻板印象、有關其他個體的知識以及自我。最後一章從跨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了上述主題。 [3] 
書    名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 [2] 
作    者
齊瓦·孔達
原作品
Social Cognition: Making Sense of People
譯    者
周治金、朱新秤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02月01日
頁    數
456 頁
定    價
88 元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115298225 [1] 
叢    書
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十週年紀念版)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內容簡介

我們如何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內心?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我們對於他們以及當時的情境瞭解多少?我們又是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理解、預測和記憶他們的行為的?我們的社會判斷是完全由我們的社會知識決定的,還是也會受到感受和慾望的影響?
社會認知社會心理學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認知革命中興起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它關注我們如何理解自我、他人與社會。在這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裏,齊瓦·孔達深入而廣泛地回顧了社會認知領域的研究和理論,不僅前瞻性地系統介紹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啓發法理論,而且開創性地總結了以往社會認知研究中容易忽視的暖認知。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條理清晰,富於思辨,論述嚴謹,引人啓發,不僅是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讀書,也可供該領域的研究者及感興趣者參考閲讀。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作者簡介

齊瓦·孔達(Ziva Kunda, 1955-2004),社會心理學家,從事動機化推理和社會認知領域的研究。她從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於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貝特,後擔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教授。2004年不幸因癌症英年早逝。她為社會認知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1990年發表了社會心理學歷史上具有開創性的論文《動機化推理的案例》,並於2006年被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會授予首屆“科學影響力”獎暨終身成就獎。 [4]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目錄

譯叢新序
譯叢序
譯者序
第1章 緒論
背景
概覽
概要
▌第一編 基本過程
第2章 概念:社會知識的表徵
什麼是概念
概念的功能
激活概念
概念的結構
概念間的組織
表徵的模型
總結
第3章 啓發法:基於經驗和直覺的推理法則
概率推理的歷史
代表性啓發法
統計啓發法
易得性啓發法
錨定與調整
我們可以克服由易得性啓發法和錨定帶來的偏差嗎
總結
第4章 假設檢驗、共變關係檢測和反事實思維
假設檢驗
共變關係的檢測
基於解釋的判斷
反事實思維
總結
第5章 記憶:重構過去
事件編碼時的認知狀態
提取事件時的認知狀態
來源記憶
總結
第6章 暖認知:動機和情感對判斷的影響
動機
情感
總結
第7章 自動化加工:缺乏意識、目的、控制或努力的判斷和行為
自動化加工與控制性加工
缺乏意識
效率
形成自動化反應
總結
▌第二編 基本主題
第8章 刻板印象
什麼是刻板印象
觀察者的角度
刻板印象的應用
目標人物的角度
刻板印象的維持和改變
總結
第9章 有關他人態度、行為和人格的知識
有關特性在人羣中的普遍性和分佈情況的知識
關於特質一致性的知識
總結
第10章 自我
自我知識的維度
自我知識的組織
我們尋求哪些自我知識
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自我調節
總結
▌第三編 跨文化的視角
第11章 文化
東西方差異
美國的南北差異
社會認知的應用
總結
參考文獻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