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性別

(性別心理學概念)

鎖定
社會性別,指的是一切社會認為適合於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為、活動、屬性和機會,以及男性之間、女性之間、非二元身份者之間和不同性別之間的關係 [1-3]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性別的概念不斷髮展,亦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與生理性別不同,社會性別不是由生殖器官決定的,而是社會建構的,是人通過社會化過程而習得的。社會性別是多元的,除男性、女性外,還有其他社會性別。每個人的社會性別認同亦有所不同,並且可能與其被指派性別不一致 [2]  。社會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期望某一社會性別擔當的角色;但僅因為一個人是屬於某個社會性別羣體,而認定其具有某些特定的屬性、特點或角色,則會形成對某一社會性別的刻板印象 [4-5] 
性別平等和社會性別主流化是與社會性別緊密相關的兩大重要議題。今天,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存在,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仍較普遍 [6-7]  。“實現性別平等”是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為達到目標,需要引入社會性別主流化策略 [8-9] 
我國部分教育類文件主要從性心理健康和預防性侵害兩方面呈現社會性別主題;另外,《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也把社會性別觀點納入教育方面的策略措施中 [10]  。社會性別也是全面性教育的基本概念之一。學習者不僅需要理解社會性別及其相關概念的定義,還需要了解如何正確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性別平等的重要性、社會性別偏見以及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帶來的消極影響等 [11] 
中文名
社會性別
外文名
Gender

社會性別定義

社會性別,指的是一切社會認為適合於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為、活動、屬性和機會,以及男性之間、女性之間、非二元身份者之間和不同性別之間的關係 [1-2]  [3] 
英文中“gender”一詞的意思包括“與某一性別的特別相關的行為的、文化的或和心理的特點 [12]  。”聯合國及其下屬的世界衞生組織對社會性別亦有明確定義,即社會認為適合於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為、活動、屬性和機會,以及各性別羣體內部和不同性別羣體之間的關係 [1-2]  [3]  [13] 

社會性別歷史沿革

過去,英文中用以表示“社會性別”的“gender”一詞主要指語法上的性,例如在某些語言中,名詞有陰性、陽性和中性之分。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該詞的使用很少見於其他領域 [12]  [14] 
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法國作家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寫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把生理上的性別與後天逐漸獲得的性別身份區分開來,社會性別概念初露端倪 [15-17]  。1955年,新西蘭心理學家和性學家約翰·莫尼(John Money)提出了“性別角色(gender role)”概念,即“被用於表示一個人所説的或所做的、顯示他或她本身的身份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的所有東西” [18]  。莫尼認為性別角色是個人在童年時習得婦女的,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同 [12] 
1963年,美國精神病學教授斯托勒(Robert J. Stoller)和美國精神病學家格林森(R. R. Greenson)引入“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一詞,後者將其定義為個人關於屬於某一生理性別中的一員的感受;1965年,斯托勒區分開生理上的性(sex)和社會意義上的性別(gender),後來於1968年表示,“性別認同開始於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意識到個人屬於一類生理性別而非另一類”,而“性別角色是個人在社會中公開展現的行為,是個人扮演特別是與其他人一起扮演的角色”。1972年,莫尼和德國醫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哈特(Anke A. Ehrhardt )指出,“性別角色是性別認同的公開表達,性別認同是性別角色的個人表達” [19] 
20世紀70年代初期,社會性別的概念開始進入日常用語 [20]  。當時,大部分女性主義者似乎傾向於把社會性別理解為“建構”(即某個社會中被人們創造和接受的概念,會隨着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 [21-23]  。其中有學者提及、沿用或延伸斯托勒對“生理的性”和“社會性別”的區分。例如英國社會學家奧克利(Ann Oakley)於1972年在其著作《性,社會性別和社會》(Sex, Gender and Society)中表明性(sex)是生物的,而社會性別(gender)是心理和文化的 [24]  。也有人用“社會性別”一詞反對生物決定論,證明在歷史上和文化上,表達和理解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的方式是多樣的 [25] 
70年代後期,一些女性主義學者在“社會性別”含義上的共識逐漸浮現 [19]  。1975年,社會學家杜伯曼(Lucile Duberman)稱,“生理性別是一種在出生時被認為擁有的身份,而被認為適合於某一特定生理性別身份的社會性別角色是習得的” [26]  。同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賓(Gayle Rubin)提出,“性/社會性別制度(sex/gender system)”:受馬克思的啓示,她認為人類社會有一套組織人類性的活動的方式和機制,即“性/社會性別制度”,具體來説是“一套安排,社會通過這套安排把生物學意義上的性轉變為人類活動的產物” [27-29]  。魯賓主張,社會性別是“由社會施加的兩性的劃分”,是“性的社會關係的產物” [30]  。1979年,美國心理學教授昂格爾(R. K. Unger)指出,“社會性別”一詞被用以指代在社會文化上被認為適合於男人和女人的特點 [19] 
到了80年代,“社會性別”被廣泛使用。儘管所有女性主義者在該詞的含義上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但使用者都否認社會性別是一個天然存在的現象。80年代末,“社會性別”的用法更多樣,伴隨而來的是關於其含義的爭論:有人認為社會性別是個人的特性,是人際關係或一種社會組織形式;也有人把它看作一種意識結構,一種內化的觀念形態或行為常規 [25] 
1988年,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女性主義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其論文《表演行為與性別構成》(Performative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中提到了性別操演理論(Gender Performativity)的概念,指出社會性別是有“表演性”的。也就是説,不同於認為人的性別是既定的且固定不變的,巴特勒將社會性別理解為人們在持續的話語和實踐中,通過扮演或者模仿與男性或女性相關的行為建構出來的 [31]  。此外,巴特勒還在其著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中提及,生理性別的建構本質上和社會性別並沒有差異,其概念也是為了鞏固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性別二元框架 [32]  。巴特勒曾經給出的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當一個女嬰降生時,醫生或者護士會宣佈“這是一個女孩!”。這看似是在簡單地敍述嬰兒的生理性別,但是通過重複宣佈其命名為“女孩”的行為也是將其身份構建為“女孩”的過程,這種區分的重複引用有助於加強生物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人為關聯 [33] 
1993年,天津師範大學婦女研究中心和政法系聯合主辦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研討班在天津舉辦,首次將社會性別概念引入中國。1995年9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次婦女問題世界會議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社會性別在我國引起關注和重視。最初,該概念受到歷史學界的關注,一些學者用以重新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本土化的發展。隨後,社會性別概念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在性別研究、社會學、經濟學、公共政策、文學、教育等領域均有應用 [34-37] 

社會性別不同文化中的社會性別

目前,大多數社會基於二元性別觀念建構,依據人的生理性別把社會性別劃分為男性和女性,並將兩者分別與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聯繫起來 [38]  [39] 
社會性別並非二元。除了男性和女性,“第三類性別”人羣在部分文化中得到認可,沒有被社會邊緣化 [40]  [41] 
例如,在北美洲西南地區的原住民文化中,存在着名為“berdache”、後來改稱為“雙靈人(two-spirit)”的社會性別,指的是擁有男人身體、但社會地位更接近於女性的人羣 [40]  [42]  。另外,被稱為“banci”的人羣在傳統的爪哇社會中佔據一定的空間,他們有着男兒身,但身穿女裝,與異性戀男性發生性關係 [40]  。在印度的社會中,也存在着約定俗成的第三類社會性別,即“海吉拉(hijras)”,指的是生理上為男人、行為方式像女性並與母神崇拜有關的社羣 [43]  。這些社會羣體各不相同,但“第三類性別”這一劃分對他們來説是否有意義或合理,仍有待討論 [40] 
此外,一些國家對個人認同為非男女性別的社會性別亦予以承認。例如,澳大利亞於2013年7月發佈關於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認可問題的指引,表明政府承認在社羣中自我認同和被認同為某一與出生時或幼年時被指派性別(即基於個人生理特徵指派的性別,或個人身份證上登記的性別)不一致的社會性別的個人,亦承認自我認同和被認同為某一除男性和女性外的社會性別的個人;同時指出,在進行個人性別信息收集時,需給出男性、女性和“X”的選項,其中“X”指代“中性、間性、性別不明” [44-45] 
有的國家認為性別是不必要的身份信息。例如,德國的公民身份證上不包含持有者的性別信息;荷蘭也計劃將來不在身份證上標註性別,以確保人們自主決定身份認同 [46] 

社會性別社會性別認同

社會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的是個人深切感受到的基於自身體驗到的社會性別,可能與出生時既定的生理性別相符或不一致 [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認同,並通過名字、着裝、言行舉止、社會角色等進行社會性別表達(gender expression) [2]  [47] 
若個人感受到的社會性別與其在出生時被指派性別一致,則為順性別;若個人內心認同的社會性別與其出生時被指派性別不同,則為跨性別 [48-49]  。社會性別認同的類型包括男性、女性、流體性別(gender fluidity,即非固定的社會性別身份)、不同性別的結合和沒有性別 [49]  [50]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社會性別介於男性或女性之間,或有時是男性,有時是女性,或完全拋棄社會性別,則可能屬於性別酷兒(gender queer) [51] 
同樣,“出生時身體上或生理上的性特徵不符合典型的男性或女性身體定義”的間性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社會性別認同 [48]  [52] 
若個人的社會性別表達不同於社會性別規範,則可能被認為屬於非常規性別或性別不馴(gender non-conformity)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可能因其不符合男女二元性別定義而遭受社會偏見、仇恨以及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2]  [53-54] 

社會性別性別不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如果個人因感到自身體驗到的或表達的社會性別與被指派性別不一致而產生壓力,可能會陷入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導致焦慮、抑鬱、濫用藥物等後果 [55]  。性別不安常與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聯繫在一起,後者在過去被歸類為一種性心理障礙 [56]  。2019年5月,世界衞生組織通過了《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一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1thRevision,簡稱:ICD 11),正式將性別認同障礙從精神障礙分類中移除,而在性健康分類中增添“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一項 [57]  。世界衞生組織所定義的性別不一致,特點是“個人體驗到的社會性別與被指派性別之間存在明顯、持續的不相符” [58]  。這一改變表明性別不一致並非一種精神類疾病,有助於減少社會對多元性別人羣尤其是跨性別者的污名,保障他們不受歧視地獲得必需的衞生服務 [59-60] 

社會性別社會性別角色

社會性別不僅涉及個人的身份和個性。在象徵意義層面,社會性別還與社會文化中理想、刻板化的性別氣質相關 [61] 
社會性別角色(gender roles),或社會性別規範(gender norms),指的是在社會中,不同性別在家庭、社羣和工作場所中被要求擔當的角色 [4]  。社會性別角色與文化針對性別所規定、期望、允許或重視的一系列行為方式有關,會隨着社會的改變和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 [2]  [38]  。從定義來看,社會性別角色是社會施加於某一性別的角色或規範,而社會性別表達更具多元性,它與個人的選擇有關,並非所有人的性別表達都符合社會規範和預期 [62] 
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指代精湛的文學素養、有教養的舉止和一般教育等屬性的“文”,還是包括強壯體魄、無畏精神和格鬥技能的“武”,都是令人滿意的男子氣魄,而“文武兼備”是最理想的男性特質。1949年以後在中國大陸,“武”的理想愈發被強調,一是因為勞動階級的“英雄”形象得到廣泛宣傳,二是由於西方男性形象的輸入 [63] 
當代西方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男性特質與陽剛、權力、財富、成功、地位、理性、果敢有關,隨着全球化的發展,如今這種男性理想在我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接受,並且在消費社會到來之際,更多地與高購買力聯繫在一起 [64-65]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之一是“佳人”:除了外表上的美,佳人還需兼具貞潔、品德、文才等素質 [66]  。到了20世紀60年代,陝西省大寨村因在集體化農業生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鐵姑娘”享譽全國。當時女性被鼓勵參與到要求艱苦體力勞動的生產建設中,而且其參與是光榮的,表現傑出的還會獲得嘉獎。但在改革開放以後,“鐵姑娘”的形象卻變得負面,被認為是中國女性的“男性化”體現 [67] 

社會性別社會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指的是關於特定性別羣體的形象、看法或臆斷,通常是消極的,是基於社會性別規範、角色和關係的 [68]  。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消極的、負面的或表面上善意的社會刻板印象都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5]  [69] 
例如,認為女性是情緒化的、順從的、配合的、有藝術才華的、專注於家庭的,而男性是理性的、冷靜的、強壯的、擅長科學和數學的、專注於事業的,是一種對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印象 [70] 

社會性別相關議題

社會性別性別平等

“實現性別平等”是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 [8]  。今天,在世界範圍內,性別偏見和失公允的社會規範、角色和關係會使性別不平等現象一直存在,導致社會中某些性別比其他性別擁有更多的權利和機會 [6]  [68]  。在性別不平等的情況下,各性別羣體不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家庭、社羣、社會以及各種社會關係中擁有的權力不均等,不能平等地獲得保健、教育、體面的工作或參與政治和經濟事務的決策 [69]  [71]  。性別不平等在現實中的表現,也包括某一性別羣體受到基於社會性別的歧視或暴力。
基於社會性別的歧視或暴力
基於社會性別的歧視指個人因其社會性別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區別對待,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例如,在人際關係裏處於弱勢地位的年輕女性多受到年長男性的脅迫或剝削,男性因不符合某些男性的性別刻板印象而感受到來自同齡人的壓力,關於多元性別是不正常的、不道德或病態的刻板印象給跨性別者的生活帶來危害 [72-73] 
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基於對社會性別的歧視、角色期待或刻板印象的暴行,或者是基於與社會性別的權力差異有關的暴行 [2]  ,可能導致生理、心理或性傷害。例如,在校園中,兒童青少年遭受性騷擾和強姦等性暴力,因缺乏男性或女性氣質等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的情況而遭到欺凌,可能使其出現孤獨、焦慮、自尊感下降、抑鬱等情況,甚至產生自殺想法 [74]  。再如,恐懼、不接受或憎恨跨性別者的人,可能會對跨性別者實施暴力。這種基於實際的或被認為的社會性別認同的恐跨暴力,也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形式之一,除了身體上的傷害,還可能導致遭受暴力者罹患抑鬱症和產生自殺傾向 [7]  [48]  [75] 
於2018年發佈的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指出,全世界範圍內,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依然普遍:至少有2億婦女和兒童曾經歷生殖器損毀或切割;約有2.46億兒童經歷過包括虐待、欺凌、精神傷害和性騷擾等各種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被認為不遵從社會性別規範的跨性別者更容易遭受校園暴力 [7]  [75] 

社會性別社會性別主流化

社會性別主流化指的是在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上評估所有有計劃的行動(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對不同性別的不同含義。社會性別主流化意在把不同性別的觀點、經驗、知識和利益引入政策制定、計劃和決策當中,使不同性別的“關注和經驗成為設計、實施、監督和評判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使不同性別受益均等 [9] 
1995年,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問題國際會議通過了旨在促進性別平等和女性發展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其中提及“確保性別觀點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的主流”、“將性別觀點納入所有的方案和政策之中”、“確保所有決策進程都將性別觀點納入主流”,明確了社會性別主流化這一旨在促進性別平等的全球性策略 [9]  [76] 
社會性別主流化的目標是改變不平等的社會和體制結構,消除不同性別政治權利不均等、家庭內部的不平等、法律地位和權利的差異、經濟中的性別分工、家務或無償工作中的不平等,解決針對女性的暴力和歧視性觀念等問題,實現性別平等 [9]  [77] 
實現社會性別主流化的方式包括制定和貫徹社社會性別平等政策、法律和項目,進行社會性別統計、社會性別分析,社會性別評估、社會性別預算和社會性別審計等 [78] 
為響應性別問題,世界衞生組織在組織內部實行性別主流化方法,於2008年制定《把性別分析和行動納入世衞組織工作的戰略》(Strategy for Integrating Gender Analysis and Actions into the Work of WHO),要求世界衞生組織和成員國實施將性別分析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戰略,每兩年向世界衞生大會報告《戰略》的實施和進展情況。同時,世界衞生組織為各國提供相關係列方案,併為衞生管理人員提供性別主流化指南 [1] 
隨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發展,有人認為,應重新審視社會性別主流化策略,並考慮與其相關的討論是否包含新的問題,例如數字鴻溝、少數羣體的權利、把殘障人士和性少數羣體納入政策制定的考量等 [79]  。聯合國指出,社會性別主流化策略要求分析社會性別如何影響每個人的人權,包括性少數羣體和間性人的人權;在有計劃的行動中除了確保反映女性觀點外,還要給予男性和其他性別羣體應有的考慮 [80-81] 

社會性別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教育部門針對大中小學階段的性健康的相關教育規定,出現在在公共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政策中,主要是從性心理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公共衞生事故預防等方面予以體現。具體內容除了引導受教育者保持性心理健康以外,也強調學會保護自身不受性侵害。此外,在國務院於2011年印發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教育方面的策略措施也體現了社會性別觀點 [10] 

社會性別《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初步瞭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82] 
初中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學會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等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 [82]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82] 

社會性別《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四(初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 異性交往的原則。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安全應急與避險
· 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 [83] 

社會性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84] 
初中年級
·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制衝動行為 [84] 
高中年級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 [84] 

社會性別《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四)
水平五
· 正確對待性心理變化;
· 瞭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徵;
· 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
· 努力控制由於性吸引產生的干擾;
· 正確認識正常的異性交往和性罪錯的區別;
· 增強性問題上的守法觀念 [85] 

社會性別《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目標
· 樹立自我保健意識,掌握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內容
· 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
· 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
· 無保護性行為對生殖健康的影響;
· 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預防;
· 艾滋病的傳播、流行與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和預防措施,艾滋病諮詢檢測和服務,不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 預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86] 

社會性別《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

婦女與教育
主要目標:
· 教育工作全面貫徹性別平等原則。
· 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標準及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策略措施:
· 在教育法規、政策和規劃的制定、修訂、執行和評估中,增加性別視角,落實性別平等原則。
· 加強婦女理論研究和高等學校女性學學科建設。在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會性別和婦女發展的相關項目和課題,推動婦女理論研究。提高女性學學科等級,鼓勵高等學校開設女性學專業或女性學課程,培養女性學專業人才。
· 實施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性別評估。在課程和教材相關指導機構中增加社會性別專家。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體現社會性別理念,引導學生樹立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念。
·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會性別意識。加大對教育管理者社會性別理論的培訓力度,在師資培訓計劃和師範類院校課程中增加性別平等內容,強化教育管理者的社會性別意識。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決策和管理層的女性比例。
· 均衡中、高等教育學科領域學生的性別結構。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弱化性別因素對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採取多種方式,鼓勵更多女性參與高科技領域的學習和研究 [10] 

社會性別全面性教育中社會性別的相關教學內容

社會性別學習目標

社會性別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兒童青少年對於社會性別的充分了解將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的性別觀念。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提倡的全面性教育中,社會性別是基本概念之一,貫穿全面性教育整個過程。與“社會性別”直接相關的學習目標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中集中體現,另外在核心概念1“關係”、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核心概念7“性與性行為”和核心概念8“性與生殖健康”中也有所涉及。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包含3個主題,即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以及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內容涵蓋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11]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 反思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感受(技能)。
要點:家庭、個人、同伴和社區都是瞭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信息來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瞭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幾種信息來源(知識);
► 認識到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看法受到許多不同信息來源的影響(態度) [11]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舉例説明社會規範、文化規範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認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態度);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身份(知識);
►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態度);
►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1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規範影響人們的生活
學習者將能夠:
► 確定社會性別規範如何塑造身份、願望、實踐和行為(知識);
► 檢視社會性別規範如何產生危害,以及如何對人們的選擇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知識);
► 認識到關於社會性別規範的信念是由社會構建的(態度);
► 認同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可以改變(態度);
► 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日常生活中採取行動,在社會性別角色方面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技能)。
要點:戀愛關係可能會受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的影響(包括傳統的男性氣質規範和傳統的女性氣質規範)(知識);
► 説明戀愛關係中的虐待和暴力與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有着怎樣的緊密聯繫(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態度);
► 質疑戀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技能) [11]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 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社會性別偏見程度,並分析所在社區內存在哪些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演練應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的策略(技能)。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分析導致恐同和恐跨的社會規範及其後果(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11]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描述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如何使屬於不同社會性別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揹人權(態度);
► 認識到無論社會性別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權很重要(態度) [11]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在家庭、朋友、戀愛關係、社區和社會中存在着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不平等(知識);
► 描述在家庭、朋友、社區和社會中,社會性別不平等與權力差異有着怎樣的聯繫(知識);
► 回憶人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帶來的消極後果(如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知識);
► 培養每個人都有責任克服社會性別不平等的觀念(態度);
► 展示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人際關係中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方法(技能)。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同由社會性別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平等對待,尤其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的規範時(態度);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1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舉例説明社會性別偏見的各種形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 認識到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持有偏見會損害他們做出選擇的能力,包括關於健康的選擇(知識);
► 展示如何在對待他人時不持有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要點: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性關係中的社會性別平等具有哪些特徵(知識);
► 列出社會性別角色如何影響與性行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規劃有關的決定(知識);
►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會性別角色如何促進健康的性關係(知識);
► 堅信社會性別平等是健康性關係的一部分(態度);
► 建立基於社會性別平等的關係(技能) [11]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認同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影響人們做出安全選擇和採取安全行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等(態度);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11]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瞭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該遭遇(技能) [11]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姦、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技能)。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1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11]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有害的,如遇到這種暴力可以尋求相應的幫助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心理層面、身體層面、性層面)(知識);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並且可以擺脱這種虐待關係(態度);
► 展示在自己經歷此類暴力時如何向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尋求支持(技能)。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絡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 倡導社會性別平等,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11] 

社會性別全面性教育中與社會性別相關的常見疑問

疑問1:為什麼理解社會性別很重要?
答:世界衞生組織指出,社會性別與規範、角色和關係有關,更關乎人一生的健康。社會性別可能與其他諸如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殘障、年齡、性傾向的因素關聯起來,導致不平等、歧視和排斥等不良後果。由社會性別衍生的社會性別角色或規範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催生了社會性別印象刻板化、在學校、家庭、社區、網絡空間等不同場合和各種社會關係中的性別不平等、基於社會性別的偏見乃至暴力等現象。女性可能受社會性別角色影響,被期望成為照料者和家庭主婦 [87]  ,從而被迫承擔更多家庭事務。男性可能因固化的社會性別規範對男性剛強形象的期待,而較少尋求醫療保健服務,並因此面臨着更大的健康風險。來自社會的污名、歧視則使多元性別人羣更容易遭受身體暴力和性暴力,威脅其身心健康。因此,理解社會性別,讓學習者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都應受到尊重、受到平等對待 [3]  [11]  [88] 
疑問2: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遭受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應該怎麼辦?
答:首先,需要認識到,任何基於社會性別暴力都是錯誤的,都構成對人權的侵犯,不論施暴者是青少年、成年人、親密伴侶還是權威人士。一旦自己或身邊的人遭遇社會性別暴力,應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阻止施暴者,可向在場或附近的人士、機構或者通過諸如電話熱線、社交網絡等方式求助。事後,應向能夠提供建議和支持的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如親友、長輩、老師等)或機構報告相關經歷,必要時還應尋求法律、衞生和心理援助。同時,請儘可能公開呼籲反對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倡導性別平等 [11]  [89-90] 

社會性別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社會性別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與社會性別相關的內容
根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社會性別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社會性別相關的教育內容 [91]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92]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92]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93] 
小學性教育中與社會性別相關的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侷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社會性別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首次談及社會性別的概念是在三年級。
三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社會性別”主題中介紹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別,指出“傳統的社會性別已落後,現代的社會性別很多元”,並提倡尊重社會性別的多樣性和不同性別的權利。讀本中強調不同社會性別的人可以有同樣優秀的品質,可以從事各種職業,也都可以參與社會發展。
除了明確講解社會性別的單元之外,還在其它多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社會性別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級下冊中提及“人類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級上冊中從權利的視角闡釋“不同性別的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在六年級上冊中講解“價值觀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的態度”等。掌握這些知識之後,兒童能夠認識到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看法受到許多不同信息來源的影響,能夠反思自己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的感受,並學會理解、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
初中性教育中與社會性別相關的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社會性別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瞭解社會性別的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社會性別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94] 

社會性別典型案例

“中國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曹菊(化名)訴北京巨人環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性別歧視案
2012年6月,北京一所院校的應屆畢業生曹菊在某招聘網站上看到了北京巨人環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人教育”)發佈的行政助理職位招聘啓事,便投遞了簡歷。在等待公司答覆的過程中,曹菊發現該職位的描述中有一項“僅限男性”的條件。隨後,她致電巨人教育進行諮詢,對方拒絕幫她轉到人力資源部門,並明確答覆,該職位只招男性,即使曹菊各項條件都符合,也不予以考慮 [95]  [96] 
在與巨人教育多次交涉無果後,曹菊向公益機構北京益仁平中心求助,該機構為她請了一名公益律師。2012年7月11日,在律師的陪同下,曹菊以“平等就業權被侵害”為由向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同時將巨人教育投訴到北京市海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訴狀陳述,被告巨人教育在招聘條件中寫明“僅限男性”,並因此拒絕錄用原告曹菊的行為和做法,違反了我國《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及《婦女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要求被告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用 [95]  [97] 
後來,曹菊收到北京市海淀區勞動監察大隊對巨人教育的調查處理告知書,其中指出由於工作人員疏忽,該學校對外發布的行政助理職位招聘信息中存在性別限制,但學校“及時發現並進行了更正”,在曹菊投訴時“已不存在發佈招聘信息存在性別歧視的情況”。2012年11月,海淀區人社局撤銷了立案。曹菊不服,又先後提起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但都以失敗告終。經過了代理律師甚至社會各界的推動和努力,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最終立案。此時距曹菊提起訴訟已有1年零2個月 [95]  [98] 
2013年12月18日,案件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開庭審理。最後,雙方達成一致,並當庭作出調解,被告巨人教育向原告曹菊道歉,並願意支付曹菊人民幣3萬元,作為“關愛女性平等就業反性別歧視專項資金” [95]  [96] 
有人認為,曹菊案是2008年我國頒佈《就業促進法》以來第一個性別歧視案的勝利,對於中國女性反歧視具有強大的示範作用,意味着今後在招聘中“只招男性”將面臨現實的法律風險。可是,曹菊的勝訴對就業性別歧視的威懾作用卻極為有限。曹菊案所暴露的深層次問題難以單靠一次訴訟解決,現實中男女就業不平等問題依然存在,而行政不作為、法院立案難、違法成本低是就業歧視普遍存在的制度性原因。要從根本上解決性別歧視問題,還需要更高層次的頂層設計,例如細化性別歧視這一法律概念並明確其救濟措施,制定具體的投訴、監督、調查工作程序,令訴訟渠道更暢通等 [95]  [96] 

社會性別相關影片

社會性別隱藏人物

影片信息
導演:西奧多·梅爾菲
編劇:艾莉森·施羅德/西奧多·梅爾菲/瑪戈特·李·謝特利
主演:塔拉吉·P·漢森/奧克塔維亞·斯賓瑟/加奈兒·夢奈/凱文·科斯特納/克斯汀·鄧斯特等
類型:劇情/傳記/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上映日期:2016-12-25(美國)
片長:127分鐘
又名:NASA無名英雌(港)/關鍵少數(台) [99] 
劇情簡介
影片將鏡頭對準6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三位非洲裔女性科學家,講述她們為1962年美國人首次完成地球軌道飛行項目作出的不為人知的貢獻 [100] 
教育意義
該影片通過對黑人女性形象的精雕細琢,反映出種族和性別歧視的社會現象。可以説,她們的奮鬥歷程,不僅是人類向未知的太空探索的歷程,也是一次打破偏見、粉碎歧視、突破已知的旅程 [101] 
《隱藏人物》這部影片的可貴之處,在於既展現了女性羣體在社會性別定義下面臨的挫折與犧牲,也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女性救贖方案——以個體成長和獨立爭取更多的女性話語權,免於陷入通過婚姻和愛情來解救女性的圈套之中。影片塑造了極具突破精神和示範意義的女性形象,這不僅是對電影中模式化的女性角色的顛覆,也是打破權威、推動平權的進步力量的聲援 [102] 

社會性別男孩別哭

影片信息
導演:金伯莉·皮爾斯
編劇:金伯莉·皮爾斯/安迪·貝尼
主演:希拉里·斯萬克/科洛·塞維尼/彼得·薩斯加德/布蘭登·薩克斯頓/艾麗西亞·格蘭遜等
類型:劇情/愛情/同性/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99-09-02(威尼斯電影節)/2000-03-31(美國)
片長:118分鐘
又名:沒哭聲的抉擇(港)/男孩不哭 [103] 
劇情簡介
布蘭頓(希拉里·斯萬克 Hilary Swank 飾)來到法奧斯城,成為了當地的大眾情人,很受女性歡迎。然而他卻有着不為人知的隱秘——俊男本是女兒身。“他”的真名叫蒂娜,一直對自己是個女性缺失認同。他喜歡成為男性,並決定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開始新角色和新生活。
布蘭頓和當地女孩拉娜(科洛·塞維尼 Chloë Sevigny 飾)戀愛了,還和拉娜的前男友成為好友——儘管他們粗野、酗酒,行為暴戾,但被接納的布蘭頓卻得到了認同感。生活朝着布蘭頓想要的方向發展,一次交通違章卻暴露了所有的秘密。布蘭頓被識破女兒身,儘管拉娜原諒了“他”,悲劇卻發生了。拉娜的前男友對布蘭頓怒不可遏,將“他”摧毀在一場殘忍的暴力事件中 [103] 
教育意義
《男孩別哭》沒有陷入影視作品“俗套刻板化”的怪圈,沒有將布蘭登的形象定義為刻意將自己裝扮成男性的女同性戀,而是深入探討了一個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所遭受的性別身份帶來的不公。《男孩別哭》基於真實發生的慘劇呼喚人們理解性別身份不一致的人們,呼籲人們理解這並不是認知障礙甚至病態的表現。
《男孩別哭》,但最後“男孩”哭了,“男孩”最後死了,“男孩”甚至臨死都沒能獲得他人對他“男孩”身份的認同。但事實上,不管是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是否統一,他們首先都共同生而為“人”,不分尊卑,不分階級,更不分性別。而弱勢羣體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只能通過自身的覺醒而非強權的施捨 [104] 

社會性別玫瑰少年夢

影片信息
導演:亞蘭·貝利內
編劇:亞蘭·貝利內/Chris Vander Stappen
主演:米歇爾·拉羅克/讓-菲利普·艾科菲/海倫·文森特/喬治斯·杜·弗雷納等
類型:劇情/同性/兒童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比利時/英國
語言:法語
上映日期:1997-11-06
片長:88分鐘
又名:玫瑰少年(台)/我美好的生活/My Life in Pink [105] 
劇情簡介
裏多維克(喬治斯·杜·弗雷納 Georges Du Fresne 飾)是一名七歲的男孩,和其他的同齡男孩不同,裏多維克愛穿裙子,愛玩洋娃娃,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甚是妖嬈。幸運的是,裏多維克擁有一個寬容的家庭,對於孩子所展露出的“與眾不同”,裏多維克的父母皆以平常心以待之。可是,街坊鄰居就沒那麼寬容了,他們儘量避開怪異的裏多維克一家人,希望和他們劃清界限。
在學校裏,裏多維克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白馬王子”,小小的他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有一天能夠成為王子的新娘。裏多維克出格的舉動激怒了校方,他們找到了孩子的家長,將其勒令退學。面對如此嚴厲的命令,裏多維克和其父母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105] 
教育意義
《玫瑰少年夢》並非單純的同志電影。在這位“娘娘腔”的小男生身上,因為他執著、認真的觀念,所引發的是整個社會的驚慌失措,父母、學校、鄰居的反應,以及成人們彼此間的牽連指責,都一再加深觀眾客觀的思考視野,逼得觀影者不得不去考量,如果“玫瑰少年”就出現在你我周邊,我們自己的態度是哪一種?我們能相信自己的態度是理性、客觀、不傷害任何人的正義之聲嗎?
《玫瑰少年夢》裏,小孩的天真與其莫名的相信,使他的問題變得感人,而且,讓大家都能瞭解。為人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這需要真正的勇氣。今天,我們得重新看待性別;男女間的界限愈來愈不明顯。甚至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可互換。假如成人的反應如此激烈,那是因為除了單純的性別問題,還衍生出:我屬於哪裏?我是誰?而裏多維克只是想成為他內心深處的他 [106] 
參考資料
  • 1.    性別與健康  .世界衞生組織.2018-08-23[引用日期2020-05-13]
  • 2.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8:112
  • 3.    Gend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引用日期2020-04-13]
  •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der mainstreaming for health managers: a practical approach:WHO Press,2011:135
  • 5.    Gender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and women’s right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引用日期2020-04-14]
  • 6.    聯合國《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不平等是全球抗議活動的關鍵 | 聯合國新聞  .聯合國.2019-12-09[引用日期2020-04-17]
  • 7.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8:23
  • 8.    可持續發展 –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網站  .聯合國[引用日期2020-04-17]
  • 9.    社會性別主流化  .聯合國[引用日期2020-04-17]
  • 10.    國務院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  .國務院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7-05-12[引用日期2020-09-06]
  • 11.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8:50-52
  • 12.    Fedwa Malti-Douglas.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Volume 2:Thomson Gale,2007:628
  • 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der mainstreaming for health managers: a practical approach:WHO Press,2011:134
  • 14.    Raewyn Connell.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Second Edition:Polity Press,2009:9
  • 15.    Fedwa Malti-Douglas.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Volume 1:Thomson Gale,2007:130
  • 16.    Simone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London:Jonathan Cape,1956:273
  • 17.    Judith Butler. Sex and Gender in Simone De Beauvoir's Second Sex[J]. Yale French Studies, 1986, 72: 35.
  • 18.    David Haig. The Inexorable Rise of Gender and the Decline of Sex Social Change in Academic Titles, 1945–2001[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 33(2): 91.
  • 19.    David Haig. The Inexorable Rise of Gender and the Decline of Sex Social Change in Academic Titles, 1945–2001[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4, 33(2): 93-94.
  • 20.    Jane Pilcher, Imelda Whelehan.50 key Concepts in Gender Studies:SAGE Publications,2004:56
  • 21.    Jane Pilcher, Imelda Whelehan.50 key Concepts in Gender Studies:SAGE Publications,2004:57
  • 22.    Social Construct  .Merriam-Webster[引用日期2020-05-11]
  • 23.    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1-2
  • 24.    Ann Oakley.Sex, Gender, and Society: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85:158
  • 25.    Fedwa Malti-Douglas.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Volume 2:Thomson Gale,2007:629
  • 26.    Lucile Duberman.Gender and Sex in Society.New York:Praeger,1975:27
  • 27.    王政.越界:跨文化女權實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84
  • 28.    Gayle Rubin.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M]//Rayna R. Reiter.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5: 159.
  • 29.    羅斯瑪麗•帕特南•童.女性主義思潮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71
  • 30.    Gayle Rubin.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M]//Rayna R. Reiter.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5: 179.
  • 31.    Judith Butler. 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J]. Theatre Journal, 1988, 40(4): 519-531.
  • 32.    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Taylor & Francis,2002:10-11
  • 33.    Judith Butler.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Taylor & Francis,2011:166-167
  • 34.    聯合國. 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Z/OL]. 1995:84 [2020-04-16]. https://www.un.org/womenwatch/daw/beijing/pdf/BDPfA%20C.pdf.
  • 35.    劉伯紅. “中國婦女與發展”——研討要點綜述[J]. 婦女研究論叢, 1993(04):59.
  • 36.    韋禾. 社會性別:教育研究的新視角[J].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5):46-49.
  • 37.    高碧葉. “性別”在中國的發展[J]. 北方論叢, 2019, 4:11.
  • 38.    Kevin L. Nadal.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Gender:SAGE Publications,2017:401
  • 39.    Fedwa Malti-Douglas.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Volume 2:Thomson Gale,2007:616
  • 40.    Raewyn Connell.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Second Edition:Polity Press,2009:109
  • 41.    Ben Vincent, Ana Manzano. History and Cultural Diversity[M]//Christina Richards et al.. Gender Queer and Non-Binary Genders. Palgrave Macmillan, 2017:11.
  • 42.    陳文益. 論北美印第安人的性別跨界與多元文化[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6, 33(3): 14.
  • 43.    Serena Nanda.Neither man nor woman: the Hijras of Ind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ix
  • 44.    聯合國開發規劃署,中華女子學院. 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法律承認:中國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評估報告[R]. 2018:9.
  • 45.    Australian Government Guideline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ex and Gender  .Australian Government[引用日期2020-04-16]
  • 46.    荷蘭身份證擬不標註性別  .新華社新媒體.2020-07-05[引用日期2020-07-14]
  • 47.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8:50
  • 48.    Definitions  .United Nations Free & Equal[引用日期2020-04-20]
  • 49.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8:113
  • 50.    Gender Fluidity  .Merriam-Webster[引用日期2020-07-14]
  • 51.    Abbie E. Goldberg.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LGBTQ Studies.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16:460
  • 52.    Intersex Awareness Day – Wednesday 26 October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2016-10-24[引用日期2020-04-14]
  • 53.    Abbie E. Goldberg.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LGBTQ Studies.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16:891
  • 54.    Abbie E. Goldberg.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LGBTQ Studies.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16:468
  • 5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S/OL]. 2013: 451, 455 [2020-04-16]. https://cdn.website-editor.net/30f11123991548a0af708722d458e476/files/uploaded/DSM%2520V.pdf.
  • 56.    Fedwa Malti-Douglas.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Volume 2:Thomson Gale,2007:613
  • 57.    世衞組織將性別認同障礙從精神疾患分類中移除  .聯合國新聞.2019-05-30[引用日期2020-04-16]
  • 58.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引用日期2020-04-16]
  • 59.    WHO/Europe brief – transgender health in the context of ICD-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引用日期2020-05-11]
  • 60.    A major win for transgender rights: UN health agency drops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as official diagnosis | | UN News  .UN News.2019-05-30[引用日期2020-05-11]
  • 61.    John Scott.A Dictionary of Soci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274
  • 62.    詞彙表  .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事處[引用日期2020-09-05]
  • 63.    雷金慶.男性特質論: 中國的社會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7, 24, 28, 226
  • 64.    Song Geng.The Fragile Scholar.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5
  • 65.    雷金慶.男性特質論: 中國的社會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20, 227
  • 66.    Song Geng.The Fragile Scholar.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20
  • 67.    Wang Zheng.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 A Socialist Feminist R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64.Oaklan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7:222-224, 228
  • 6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der mainstreaming for health managers: a practical approach:WHO Press,2011:136
  • 69.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8:51
  • 70.    Fedwa Malti-Douglas.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Volume 2:Thomson Gale,2007:622
  • 71.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empowerment –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引用日期2020-04-17]
  • 72.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8:91
  • 73.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Discussion Paper on Transgender Health and Human Rights[Z/OL]. 2013: 10. [2020-04-16]. https://www.undp.org/content/dam/undp/library/HIV-AIDS/Governance%20of%20HIV%20Responses/Trans%20Health%20&%20Human%20Rights.pdf.
  • 74.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校園暴力與欺凌全球現狀報告.北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7:9, 17
  • 75.    Abbie E. Goldberg.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LGBTQ Studies.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16:1156
  • 76.    聯合國. 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EB/OL]. 1995:2,13,29,89 [2020-04-17]. https://www.un.org/womenwatch/daw/beijing/pdf/BDPfA%20C.pdf.
  • 77.    United Nations. Gender Mainstreaming: An Overview[Z/OL]. 2002: v, 5 [2020-04-17]. https://www.un.org/womenwatch/osagi/pdf/e65237.pdf.
  • 78.    閆東玲. 淺論社會性別主流化與社會性別預算[J]. 婦女研究論叢, 2007(01):11.
  • 79.    Ishtiaq Jamil, Salahuddin M. Aminuzzaman, Syeda Lasna Kabir, M. Mahfuzul Haque.Gender Mainstreaming in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Asia.Switzerland:Springer Nature,2020:7
  • 80.    Gender Integra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引用日期2020-05-17]
  • 81.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Integrating A Gender Perspective Into Human Rights Investigations[Z/OL]. 2018: 8 [2020-05-17]. https://www.ohchr.org/Documents/Publications/IntegratingGenderPerspective_EN.pdf.
  • 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8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8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8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Z]. 2017.
  • 8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17-06-14.
  • 87.    於懷清. 破除對女性的偏見,從男性做家務開始[EB/OL]. 中國婦女報,2020-05-06. [2020-05-12]. http://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5/06/069020.html.
  • 88.    王向賢,方剛,李洪濤. 中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定量調查報告[R/OL]. UNFPA China,2013: 61 [2020-05-13]. https://china.unfpa.org/sites/default/files/pub-pdf/6.Research%20on%20Gender-based%20Violence%20and%20Masculinities%20in%20China_Quantitativ.pdf.
  • 89.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聯合國婦女署.解決校園性暴力全球指導綱要: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聯合國婦女署,2016:74-81
  • 90.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建立校園文明關係:預防校園性別暴力: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6:99
  • 91.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92.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93.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9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95.    中國婦女報. 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和解結案 原告獲賠精神損失撫慰金3萬元[EB/OL]. (2013-12-23) [2020-09-05].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http://www.women.org.cn/art/2013/12/23/art_9_135113.html.
  • 96.    謝綵鳳. 從曹菊案看“反就業性別歧視”[EB/OL]. 人民法院報. (2013-12-27) [2020-09-05]. 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3-12/27/content_74858.htm?div=-1.
  • 97.    葉鐵橋,王慧冬. 女畢業生提起首例就業性別歧視訴訟[EB/OL]. 中國青年報. (2012-7-25) [2020-09-05]. http://zqb.cyol.com/html/2012-07/25/nw.D110000zgqnb_20120725_1-03.htm.
  • 98.    中國青年報. 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和解 校方道歉並給予女孩補償[EB/OL]. 中國新聞網. (2013-12-20) [2020-09-05]. http://www.chinanews.com/fz/2013/12-20/5642213.shtml.
  • 99.    隱藏人物  .豆瓣[引用日期2020-07-17]
  • 100.    隱藏人物  .時光網[引用日期2020-07-17]
  • 101.    張鑫. 電影《隱藏人物》之女權主義解讀[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9, 35(3): 103.
  • 102.    韓婕. 女性自我價值的建構與抗爭——解讀電影《隱藏人物》與《摔跤吧,爸爸》[J]. 新聞研究導刊. 2017, 8(15): 154-155.
  • 103.    男孩別哭  .豆瓣[引用日期2020-07-17]
  • 104.    周芯竹. 《男孩別哭》與電影中的性別研究[J]. 青年作家. 2015, 6:5.
  • 105.    玫瑰少年夢  .豆瓣[引用日期2020-07-17]
  • 106.    《玫瑰少年夢》Ma Vie En Rose  .網易.2001-09-10[引用日期2020-07-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