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心理學

(2014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社會心理學》是2014年8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美] 埃略特·阿倫森 、[美] 提摩太 D.威爾遜 、 [美] 羅賓 M.埃克特。 [1] 
書    名
社會心理學 [1] 
作    者
[美] 埃略特·阿倫森
[美] 提摩太 D.威爾遜
[美] 羅賓 M.埃克特 [1] 
類    別
心理學,教材
原作品
Social Psychology [1] 
譯    者
侯玉波
朱穎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年8月9日
頁    數
399 頁
定    價
80 元
開    本
1/16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11471066 [1] 
叢    書
美國名校學生最喜愛的心理學教材
副標題
阿倫森眼中的社會性動物

社會心理學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令人興奮的、有強大吸引力的故事集,突顯了社會心理學中你我他都關心的激動人心的話題,系統地分析了諸如攻擊性、利他性、同情心、偏見、社會影響、移情與愛等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到今 天也是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問題。學習完之後,我們可以逐步理解他人,在社會情境中認識我們自己,社會團體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如何做到人際吸引,人們為什麼會助人,等等。本書適合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1] 

社會心理學作者簡介

埃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是美國心理學會(APA)120年曆史上唯 一一個包攬其三個主要獎項的人,即傑出寫作獎、傑出教學獎和傑出研究獎。2002年,他當選20世紀百名最傑出心理學家之一。他現 在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名譽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的特邀訪問教授。
阿倫森博士獲獎無數,包括: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給予他“傑出科學研究獎”的最高榮譽;美國促進和支持教育委員會提名他為1989年年度教授;社會問題的心理學研究學會給他頒發了戈登?阿爾波特獎;1992年,他被提名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科學家和人文學者也頌揚了他對於社會心理學理論及其在現實世界問題中的應用所做的貢獻。阿倫森博士與卡蘿爾?塔佛瑞斯合著了《錯不在我:我們為什麼會為自己愚蠢的看法、糟糕的決策和傷害性行為辯護》和他的回憶錄《絕非偶然: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自傳》。
提摩太 D. 威爾遜(Timothy D. Wilson)
密歇根大學的威廉斯學院和漢普學院完成了他的本科學業,並在密歇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作為弗吉尼亞大學現任心理學謝雷爾J.阿斯頓教授,他發表了很多文章,這些文章涉及自我反省、態度改變、自我認識、情感預報並且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再定位:心理轉變的驚人新科學》。他最近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支持。他一直擔任《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誌的副主編,也是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學會社會和團體過程評審委員會的成員。他兩次入選實驗社會心理學學會執行委員會,也是美國心理協會(APS)以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的成員。2009年,他被提名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成員。威爾遜在弗吉尼亞大學教授社會心理學導論課程已經有30多年了。2001年,他獲得了弗吉尼亞大學傑出教學獎。2010年,他獲得了弗吉尼亞大學傑出科學家獎。
羅賓 M. 埃克特(Robin M. Akert)
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專業是心理學和社會學。她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了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學位。她現任韋爾茲利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在從業初期就在那裏獲得了傑出教學的皮南斯基獎。她發表的論文主要在非語言溝通領域,最近獲得了美國大學女性聯合會美國研究員基金對她研究的支持。她已在韋爾茲利學院教授社會心理學課程近30年。 [1] 

社會心理學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譯者序
前言
作者簡介
致學生
第1章社會心理學導論
第2章方法論: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第3章社會認知:我們如何思考社會性世界
第4章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理解他人
第5章 自我:在社會情境中理解我們自己
第6章合理化行為的需要:減少失調的代價和收益
第7章態度與態度改變:影響思維和情緒
第8章從眾:影響行為
第9章團體過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第10章人際吸引:從第一印象到親密關係
第11章親社會行為:為什麼人們會助人
第12章侵犯:我們為什麼傷害他人?能預防嗎
第13章偏見:原因、結果與消除
附錄A社會心理學的實踐應用之一:社會心理學與人類的可持續未來
附錄B社會心理學的實踐應用之二: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附錄C社會心理學的實踐應用之三: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1] 

社會心理學叢書信息

美國名校學生最喜愛的心理學教材 (共22冊), 這套叢書還有 《心理學導論(原書第9版)》,《發展心理學》,《心理學史(原書第2版)》,《生物心理學(原書第9版)》,《工程心理學與人的作業》 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