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心理學

(2016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社會心理學》是2016年1月1日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志霞。 [1] 
中文名
社會心理學
作    者
陳志霞
類    別
本科管理學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1月1日
頁    數
332 頁
定    價
49.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15-40977-5

社會心理學圖書簡介

40餘二維碼拓展讀者視野
兼顧基礎與應用社會心理學
數百實例助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提供課件、案例、答案、試卷等

社會心理學編輯推薦

兼顧基礎與應用社會心理學,涵蓋社會化、社會認知、自我概念、社會態度、自我概念、人際溝通、人際關係、羣體行為、利他行為、攻擊行為等經典理論和壓力與健康、領導行為、經濟行為等應用社會心理內容。
吸納學術前沿理論及熱點問題,如內容刻板印象理論、內隱認知理論、自我決定理論,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社會支持的護衞理論及中國人際關係,婚戀心理、網絡集羣行為、管理心理、物質主義和消費行為、工作壓力及其應對,等等。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工作壓力、經濟行為、組織社會化、婚戀家庭心理等實用性內容納入本書;大量經典實驗、現實事例、圖片及以二維碼給出的網絡資源可幫助讀者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
提供電子課件、補充教學案例、習題參考答案、模擬試卷等資料,索取方式參見配套資料索取説明。

社會心理學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兼具理論性和應用性、學術性與可讀性的社會心理學精品教材。
本書廣泛吸納了國內外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成果和同類教材的精華,同時力求反映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特點和本土實踐問題,試圖體現時代性、趣味性和實踐操作性,重視展示學術前沿研究成果。內容比較全面、體系較為完整,覆蓋了基礎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包括社會心理學概論、個體社會心理、人際互動心理、羣體社會心理和應用社會心理等方面,生動立體地呈現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全貌及其在社會、生活、學習、工作、管理、經濟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為方便教學和學習,本書提供電子課件、補充教學案例、習題參考答案、模擬試卷等資料,索取方式參見配套資料索取説明。
本書不僅可作為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書,也可作為大學公共選修課和通識教育的教材,以及心理愛好者和普通大眾提升自我心理品質、解決生活和工作實踐問題的參考。 [2] 

社會心理學圖書前言

時光荏苒,轉眼從事社會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已二十餘載,對這門學科的摯愛已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所以,當人民郵電出版社的編輯邀請編寫本書時,我未經思考和猶豫便欣然應允。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綜合性學科,也是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生物遺傳學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一門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本人擁有心理學和管理學的雙重學科背景,經過應用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系統基礎訓練,先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Susan T. Fiske教授)和特拉華大學心理系(Robert Eisenberger教授)進行交流訪問和合作研究,在社會學系和公共管理學院從事社會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多年,這一系列學術經歷使得本人在基礎和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均有較好的涉及和長期的積累。多年來,本人也一直致力於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和實踐問題研究,並將其作為自己終生的職業追求。在社會問題、社會管理、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消費行為等領域,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規律均有很好的實踐運用和解釋力。
回想2007年9月底在普林斯頓校園與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Susan Fiske教授話別,她親手送我自己主編的厚厚兩冊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上、下)和Social Being:A Core Motives Approach to Social Psychology,與我討論回國後的研究計劃並對我回國後的研究寄予厚望。轉眼八個春秋已逝,回國後由於諸多原因從社會學系轉到公共管理學院,雖然研究領域的擴展和轉換導致一些精力的分散,但對社會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從未間斷和鬆懈。同時,由於工作需要,本人也努力嘗試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不同實踐領域相結合。例如,將矛盾態度和矛盾性別偏見研究引入職業發展領域,探討矛盾性別偏見對女性職業發展的影響;對員工組織社會化、社會管理與幸福指數、領導行為、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羣體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學生涯中,本人先後主講過“社會心理學”“大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心理諮詢與輔導”“個案社會工作”“領導科學與藝術”等涉及基礎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的相關課程,這些經歷使我有了多角度思考社會心理學問題的機會。
本書以心理學、社會學專業需求進行基礎設計,兼顧管理學、社會工作、新聞傳播、市場營銷及其他相關專業需求,因此本書在編寫中試圖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本書兼顧了基礎與應用社會心理學兩方面的內容。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應用性的學科,本書的編寫也力求體現其雙重屬性。在基礎性和理論性方面,本書內容豐富、結構相對完整,對社會心理學的經典內容如社會化、社會認知、社會態度、自我概念、人際溝通、人際關係、羣體行為、利他行為、攻擊行為等基本原理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介紹。在應用心理學方面,主要就壓力與健康、領導行為、經濟行為等應用社會心理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專題介紹;同時在上述經典內容的章節中也分別穿插介紹或者單列一節重點介紹與之相關的應用社會心理內容,如在社會化一章除了在基本知識介紹時儘量結合實際案例,還單列一節介紹了組織社會化的內容,在人際溝通一章單列一節介紹管理溝通的內容,等等。
第二,在內容取捨上注意學科基礎性和學術前沿性相結合。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內容浩瀚多姿,如何進行合理選材以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是筆者較為關注和頗費心思的問題。本書一方面注重綜合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也兼顧了學科前沿研究的最新動態。例如,在社會認知一章融入了Fiske的內容刻板印象理論,以及內隱認知理論和相關研究;在自我一章引入自我決定理論;在人際關係一章介紹了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社會支持的護衞理論及中國人的人際關係等。這些內容可以方便具有學術研究興趣的讀者在此基礎上開闊視野,進一步探索和提升研究能力。
第三,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內容編寫上,各部分內容儘量結合現實社會實際和生活、學習、工作實際進行理論聯繫實際的具體分析。書中增加了一些與學習生活工作實踐聯繫緊密的章節,如工作壓力、經濟行為等方面的章節,在社會化一章增加了組織社會化,在人際關係一章增加了婚戀家庭心理等。在各章節內容介紹時也儘量結合實際。同時,書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和生動事例及圖片,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原理的理解。
第四,實驗研究和實際案例相結合。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書中列舉和引用了大量經典的實驗社會心理學研究,同時也結合現實問題引入了部分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助於幫助讀者瞭解和掌握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方法,培養科學態度,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實際案例有助於幫助讀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印象深化理解;同時,案例法本身也可以作為應用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
第五,兼顧學科體系完整性與可讀性。
本書內容大體分為基礎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兩大部分,在章節安排方面兼顧了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內容的可讀性。全書基本涵蓋了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同時也結合實際情況介紹了一些讀者較為關注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例如,關於婚戀心理、網絡集羣行為、管理心理、物質主義和消費行為、工作壓力及其應對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以及一些相關的擴展閲讀、心理測試等,可以滿足不同專業和社會人士對社會心理學的興趣。教學時教師也可以根據所教授對象專業背景和專業基礎的差異,選擇相關內容進行重點學習。
為方便教學和學習,本書提供電子課件、補充教學案例、習題參考答案、模擬試卷等資料,索取方式參見配套資料索取説明。
本書由陳志霞擔任主編,各章具體分工如下:陳志霞編寫第一章、第四章、第七章,陳志霞、張慧芳編寫第二章、第六章,姚莉華、陳志霞編寫第三章,李啓明、陳志霞編寫第五章,陳志霞、何紅娟編寫第八章,陳志霞、彭香霞編寫第九章、第十四章,彭香霞、陳志霞編寫第十章,陳志霞、王震編寫第十一章,陳志霞、嚴薔薇編寫第十二章,陳志霞、沈丹編寫第十三章,陳志霞、張敏編寫第十五章。
我的幾位研究生,汪洪豔、陳敏治、尹霞、塗紅、周佳彬、徐瑋丹、王新燕等協助本人進行了資料收集和文獻整理工作;塗紅、徐瑋丹協助為本書繪圖、攝影,劉延、黃婕為本書製作多幅漫畫。在此一併致謝!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社會心理學研究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和相關著述,在此謹致誠摯的謝意和由衷的敬意。書中如有引用和闡釋不當之處,懇請見諒並知會本人予以修訂。 [2] 

社會心理學圖書目錄

第一章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取向 2
一、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2
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3
三、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5
四、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8
五、為什麼要學習社會心理學 10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 11
二、精神分析理論 14
三、社會認知理論 15
四、符號互動理論 17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20
一、研究類型 20
二、資料收集方法 21
三、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 23
第二章 社會化 25
第一節 社會化概述 26
一、社會化的概念 26
二、社會化與個性化 27
三、社會化的生命週期 28
第二節 社會化的理論 29
二、社會比較理論 30
三、認知發展理論 32
五、精神分析理論 36
六、亞社會認同理論 37
第三節 社會化的影響因素 37
一、遺傳因素 38
二、家庭 38
三、學校 40
四、同輩羣體 41
五、工作單位 42
六、社會文化 42
七、大眾傳媒 43
第四節 組織社會化 44
一、組織社會化的概念 44
二、組織社會化的內容 44
三、組織社會化的過程 45
四、組織社會化策略 47
第三章 社會認知 51
第一節 社會認知的內容和特點 52
一、社會認知的具體內容 52
二、社會認知的特點 57
三、社會認知圖式 59
第二節 社會認知的影響因素和效應 60
一、社會認知的影響因素 60
二、社會認知的若干效應 61
第三節 社會認知歸因 63
一、歸因概述 63
二、海德的歸因理論 64
三、瓊斯和戴維斯的歸因理論 66
四、凱利的歸因理論 67
五、維納的歸因理論 67
六、歸因的其他相關研究 68
第四節 內隱社會認知 69
一、內隱社會認知的緣起 69
二、內隱社會認知的概念 70
三、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內容 70
四、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 73
第四章 社會中的自我 74
第一節 自我概念 74
一、自我概念的內涵及功能 74
二、自我概念的結構 77
三、埃裏克森的自我發展觀 78
四、影響自我概念的社會因素 80
第二節 自我作用 83
二、習得無助與自我決定 83
三、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85
第三節 自我服務偏見 88
一、自我服務偏見概述 88
二、自我服務偏見的具體表現 89
三、自我服務偏見的適應性與不良適應 90
第四節 自我美化 91
一、自我美化的概念 91
二、自我美化的策略 92
三、自我美化與社會適應 94
第五節 自我決定理論 95
一、自我決定理論概述 95
二、自我決定理論的應用 97
三、自我決定理論述評 99
附錄 自我測評計分與評價 101
第五章 社會態度與偏見 102
第一節 態度概述 103
一、態度的定義和結構 103
二、態度的功能 104
三、態度與行為 105
第二節 態度的測量 107
一、態度的直接測量技術 108
二、態度的間接測量技術 110
第三節 態度的形成和改變 111
一、態度形成和改變的理論 111
二、態度的改變途徑及睡眠者效應 118
第四節 偏見 122
一、常見的偏見 122
二、偏見產生的原因 123
三、如何消除偏見 127
第六章 人際溝通 131
第一節 人際溝通概述 131
一、人際溝通的含義和特點 131
二、人際溝通的工具 132
三、人際溝通的功能 134
四、人際溝通的分類 135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理論 138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論 138
二、自我呈現理論 141
第三節 人際溝通的影響因素 142
一、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 142
二、人際溝通的障礙 143
附錄 自我測評計分與評價 146
第七章 人際關係 147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148
一、什麼是人際關係 148
二、人類關係的類型 148
三、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 148
四、人際關係與社會網絡 149
五、華人社會的人際關係 150
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排斥 151
一、人際吸引過程分析 151
二、人際關係的深度 152
三、人際交往的動機 153
四、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155
第三節 親密關係 158
一、依戀 158
二、愛情 159
三、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 159
四、個體性心理的發展 161
第四節 人際關係的測量與調適 163
一、人際關係的測量 163
二、人際關係的調適 167
附錄 自我測評計分與評價 169
第八章 親社會行為 170
第一節 親社會行為及其理論 171
一、親社會行為的概念及特點 171
二、親社會行為的層次 171
三、親社會行為的理論 172
第二節 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174
一、受助者的因素 174
二、助人者的因素 175
三、情境因素 179
四、社會文化 181
第三節 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182
一、減少模糊性提高公眾責任心 183
二、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 183
三、建立獎懲機制,強化助人行為發生 184
四、學習有效的助人技能 184
五、人格塑造和價值觀教育 184
第四節 職場親社會行為 184
一、職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 184
二、職場親社會行為的維度 185
三、職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187
四、促進職場親社會行為 187
第九章 攻擊行為 189
第一節 攻擊行為及其原因 190
一、什麼是攻擊行為 190
二、攻擊行為的類型 190
三、攻擊行為的理論 191
第二節 影響攻擊行為的因素 196
一、影響攻擊行為的社會因素 196
二、影響攻擊行為的情境因素 198
三、影響攻擊行為的個體因素 199
第三節 攻擊行為的預防及控制 201
一、社會公平的建立 201
二、加強法制懲戒 201
三、宣泄 201
四、移情能力的培養 202
五、成熟個性的培養 202
第四節 日常攻擊行為 203
一、家庭暴力 203
二、校園欺負行為 205
三、職場攻擊行為 206
第十章 合作、競爭與衝突 210
第一節 合作與競爭概述 211
一、合作與競爭的含義 211
二、合作與競爭的理論 212
三、合作與競爭的影響因素 214
四、正確對待合作與競爭 215
第二節 衝突及其影響因素 217
一、衝突的含義和分類 217
二、衝突的作用 218
三、衝突的原因 219
第三節 衝突的解決 222
一、如何實現衝突解決 222
二、社會衝突的和解 225
第十一章 從眾、服從和依從 229
第一節 從眾 229
一、從眾的概念 229
二、從眾的經典研究 230
三、從眾的類型 232
四、從眾的原因 233
五、影響從眾的因素 234
第二節 服從 237
一、米爾格萊姆的權威服從實驗 237
二、服從的原因 238
三、影響服從的因素 239
第三節 依從 242
一、依從的定義 242
二、依據“一致”原則的依從策略 242
三、依據“互惠”原則的依從策略 244
四、依從誘導的其他策略 245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246
第十二章 羣體行為 248
第一節 羣體及羣體關係 248
一、羣體的特點和類型 248
二、羣體的形成 250
三、羣體凝聚力 251
第二節 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 252
一、社會助長 252
二、社會惰化 257
第三節 羣體極化與羣體思維 259
一、冒險轉移 259
二、羣體極化 260
三、羣體思維 262
第四節 去個性化與集羣行為 264
一、集羣行為 264
二、去個性化 266
第十三章 心理壓力及其應對 271
第一節 心理壓力概述 272
一、什麼是壓力 272
二、壓力源 273
三、壓力感 275
第二節 工作壓力 276
一、工作壓力的定義 276
二、職業倦怠 277
三、工作要求-控制模型 277
四、工作壓力的來源 277
五、工作壓力的測量 280
第三節 壓力應對 281
一、健康與壓力應對 281
二、員工幫助計劃的內涵及作用 283
三、員工幫助計劃實施模式和過程 283
四、個體的全面壓力管理 286
附錄 自我測評計分與評價 290
第十四章 領導行為 291
第一節 傳統領導理論 292
第二節 現代領導理論 295
二、交易型領導理論 297
四、家長式領導理論 301
第三節 女性領導 302
一、男女性格和領導方式差異的研究 303
二、女性領導的優勢研究 303
三、女性領導的職場障礙 304
第十五章 社會心理與經濟行為 307
第一節 消費心理 308
一、消費需要 308
二、消費決策 310
三、顧客消費忠誠 311
四、影響消費行為的社會性因素 313
第二節 財富與幸福感 315
一、幸福感概述 316
二、幸福悖論——財富與幸福感的關係 318
三、收入與幸福感的關係理論 319
四、財富與幸福感的相關因素 319
第三節 物質主義 320
一、物質主義的概念和結構 321
二、物質主義的影響因素 322
三、物質主義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 324
主要參考文獻 326
配套資料索取説明 33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