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

政策
展开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卫生、教育、职业及社会资源,为伤病者及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综合性发展战略。该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6年首次提出,旨在通过家庭、社区组织与政府协作,促进康复对象社会融入,其核心原则涵盖健康、教育、谋生、社会赋能等领域 [1-2]
社区康复历经多阶段发展: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将其纳入社区发展战略;2004年转向社区发展模式,强调多部门协作。中国近年通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等政策,建立全国统一转介信息平台,规范机构准入标准和服务流程 [2] [7]。地方层面如上海、常州等地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康复中心覆盖目标、人才配置标准及考核机制,形成“精康融合行动”等特色服务体系 [3-4] [9]。政策体系注重跨部门协同、资源整合及服务标准化,推动社区康复从医疗服务向社会支持延伸 [5-6] [8]
中文名
社区康复
工作方向
各类医院、社区医疗机构
组    成
健康,教育,生存,社会,赋能

社区康复发展

播报
编辑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更新了社区康复的定义。反映了社区康复方法从提供服务到社区发展的转变。
社区康复是“为受伤病人及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和融入社会的一种社区发展战略”,需要通过“病人及残疾人自己、他们的家庭、组织及社区、及相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卫生,教育、职业、社会和其他服务的共同努力”,以促进社区康复项目的完成。
社区康复的结构图:由五个部分组成:健康、教育、谋生、社会、赋能,每个部分又有五个要素。
健康
教育
谋生
社会
赋能
健康促进
幼年教育
技能发展
他人帮助
倡导与沟通
疾病预防
基础教育
自我营生
人际关系婚姻家庭
医疗保健
中高等教育
有薪就业
文化宗教艺术
康复治疗
非正式教育
金融服务
休闲娱乐运动
自助小组
辅助器具
社会保护
司法
残疾人组织
社区康复的原则以《残疾人权利公约》为基础是:
(一)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包括自由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及个人的自立;
(二)不歧视;
(三)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
(四)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
(五)机会均等;
(六)无障碍
(七)男女平等;
(八)尊重残疾儿童逐渐发展的能力并尊重残疾儿童保持其身份特性的权利。
社区康复项目的持续发展,需要支持因素:
有效的领导层
各方协助伙伴关系
社区所有权
利用当地自身资源
考虑文化因素
计划培训和培养能力
经济支持
政策支持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1976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种新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经,即社区康复(简称CBR)。它顺应了全球疾病患者的康复需求,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社区康复主要是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主要提供病、伤、残者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同时也提供教育、社会、职业康复。对患者而言,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工作信息

播报
编辑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为基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它是一种的康复方式和制度,与过去一向实行的“医院康复”完全不同。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社区康复的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工作了以下的解释:
“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它的目的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享受均等的机会,成为社会的平等垢一员。
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自己和他们的家属、所在社区,经及相应的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的共同努力。”
以上的解释,清楚地说明了社区康复的性质、目的和依靠力量。

社会性质

播报
编辑
社区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这一计划关系到用较新和较好的方法来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所以它是一项社区发展的战略性计划,应该纳入社区本身经济和社会发展范畴之内。

管理目标

播报
编辑
●使残疾人身心得到康复,通过康复训练和给予辅助用具用品使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能够在周围活动(包括步行或用轮椅代步),能够与人互相沟通和交流。
●使残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机会,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学和就业的机会。学龄残疾儿童能够上学,青壮所残疾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够就业。
●使残疾人能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不受歧视,不受孤立和隔离,不与社会分开,残疾人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条件和支持以参加社会生活

组织力量

播报
编辑
康复计划的拟计和实施,要依靠三股力量,当然,主要依靠社区的领导和组织、依靠社区的群众和团体,也要依靠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卫生、教育、劳动的人事、民政和社会服务等部门),还要依靠残疾人本人和他们的家庭。三股力量联合起来,通力合作,社区康复的任务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