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卫生、教育、职业及社会资源,为伤病者及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综合性发展战略。该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6年首次提出,旨在通过家庭、社区组织与政府协作,促进康复对象社会融入,其核心原则涵盖健康、教育、谋生、社会赋能等领域 [1-2]。
社区康复历经多阶段发展: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将其纳入社区发展战略;2004年转向社区发展模式,强调多部门协作。中国近年通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资源共享与转介管理办法》等政策,建立全国统一转介信息平台,规范机构准入标准和服务流程 [2] [7]。地方层面如上海、常州等地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康复中心覆盖目标、人才配置标准及考核机制,形成“精康融合行动”等特色服务体系 [3-4] [9]。政策体系注重跨部门协同、资源整合及服务标准化,推动社区康复从医疗服务向社会支持延伸 [5-6] [8]。
- 中文名
- 社区康复
- 工作方向
- 各类医院、社区医疗机构
- 组 成
- 健康,教育,生存,社会,赋能
社区康复发展
播报编辑
社区康复是“为受伤病人及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和融入社会的一种社区发展战略”,需要通过“病人及残疾人自己、他们的家庭、组织及社区、及相关的政府和非政府卫生,教育、职业、社会和其他服务的共同努力”,以促进社区康复项目的完成。
(一)尊重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包括自由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及个人的自立;
(二)不歧视;
(三)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
(四)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
(五)机会均等;
(七)男女平等;
有效的领导层
各方协助伙伴关系
社区所有权
利用当地自身资源
考虑文化因素
计划培训和培养能力
经济支持
政策支持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976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种新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经,即社区康复(简称CBR)。它顺应了全球疾病患者的康复需求,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社区康复主要是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主要提供病、伤、残者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同时也提供教育、社会、职业康复。对患者而言,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工作信息
播报编辑
以上的解释,清楚地说明了社区康复的性质、目的和依靠力量。
社会性质
播报编辑
管理目标
播报编辑
●使残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机会,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学和就业的机会。学龄残疾儿童能够上学,青壮所残疾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够就业。
组织力量
播报编辑
康复计划的拟计和实施,要依靠三股力量,当然,主要依靠社区的领导和组织、依靠社区的群众和团体,也要依靠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卫生、教育、劳动的人事、民政和社会服务等部门),还要依靠残疾人本人和他们的家庭。三股力量联合起来,通力合作,社区康复的任务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