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礬山礬礦遺址

鎖定
礬山礬礦遺址,位於浙江省温州市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雞籠山,佔地約2319公頃。 [1]  [3] 
礬山礬礦遺址坐南面北,依山勢而建,呈南高北低,由採礦遺址、煉礬遺址、附屬遺址和傳統民居等建築組成,當地人稱為“一車間”。礬礦遺址保留着明礬始祖宮、登山石步道、古礬窯、礦工石頭屋、礦主老宅院、工人大禮堂、蘇式辦公樓等一大批人文歷史景觀,經初步勘察共有5大類、100多處礦業遺址。礬礦保留沿用了半機械、半體力的採煉技術,其煉礬遺址是浙江省“文保”單位中唯一仍在生產的工業“活遺址”。其廠區的綜合佈局已經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區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統等場地佈局規劃,遺址與古村落佈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錯,房屋高低間雜,清末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古街道等建築仍保存較好。 [1]  [3-4] 
2019年10月,礬山礬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礬山礬礦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温州市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雞籠山
所處時代
清朝至1994年
佔地面積
約 2319 公頃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757-6-007

礬山礬礦遺址歷史沿革

明洪武初年,赤垟山(礬山原名)已採煉明礬,開創浙南化工業生產先河。 [1]  [3]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温州等地已將明礬用於染色業,明礬石的開採和明礬提煉也由原來的就近零星買賣,逐漸轉由商人向外地銷售。 [3]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因連年戰亂,致使明礬停產多年。 [3] 
清乾隆九年(1744年),礬山商人到温州、上海等地銷售明礬,引來了蘇州商人,在今礬山鎮西南約2千米處九擔嶺建起了第一座礬窯(煉礬廠),俗稱“九擔窯”。農民開採的礦石,開始作為商品出售給礬窯,礬山出現第一代礦工。 [3] 
福德灣老街傳統民居建於清末民國時期。 [3] 
民國五至民國七年(1916~1918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國外明礬業衰落,國內市場需求陡增,礬山礬窯猛增到40多家,年均產量達1.75萬噸,年產值在百萬元以上,礬山明礬生產進入興盛時期。 [3] 
民國二十七年至民國二十九年(1938~1940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礬價看漲,礬山明礬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至1949年解放前夕,大小40家礬窯幾乎全部停產。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礬山明礬業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1950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工業廳組建浙江省礬礦辦事處。是年,温州專署在礬山開設公營天成礬礦(後改名平陽礦廠)。 [3] 
2012年,完成了福德灣古民居保護修繕工程,建成了温州礬礦博物館、礬都奇石館、礦石館、礬文化體驗中心等一批文化設施和旅遊項目。 [1] 

礬山礬礦遺址遺址特點

礬山礬礦遺址全景 礬山礬礦遺址全景
礬山礬礦遺址坐落於蒼南縣礬山鎮雞籠山半山腰,坐南面北,依山勢而建,呈南高北低,由採礦遺址、煉礬遺址、附屬遺址和傳統民居等建築組成,佔地約2319公頃,當地人稱為“一車間”,礬礦遺址保留着明礬始祖宮、登山石步道、古礬窯、礦工石頭屋、礦主老宅院、工人大禮堂、蘇式辦公樓等一大批人文歷史景觀,經初步勘察共有5大類、100多處礦業遺址。礬礦保留沿用了半機械、半體力的採煉技術,其煉礬遺址是浙江省“文保”單位中唯一仍在生產的工業“活遺址”。其廠區的綜合佈局已經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區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統等場地佈局規劃,遺址與古村落佈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錯,房屋高低間雜,清末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古街道等建築仍保存較好。 [1]  [3] 

礬山礬礦遺址主要建築

採礦遺址
礦洞口 礦洞口
採礦遺址又稱礦洞工作面遺址,位於遺址區西南,礦洞口為人工開鑿,其建築為磚石或混凝土結構,是整個遺址的最高點層面。遺址與福德灣老街有一定距離,道路不通暢,受人為的生產生活影響較小;再由於遺址地處於山腰間,避風性較好,受颱風等自然因素影響也相對較小,建築穩固性較好,因此該遺址損毀較少,改、擴和添建現象少,其現狀保存較好。 [3] 
煉礬遺址
煉礬遺址
煉礬遺址(4張)
煉礬遺址因主體建築功能不同,管理手段和重視角度不同,其現狀保存情況差異較大;選礦房於原遺址停產變遷後雖改為隔間礦工民居,但主體建築結構不變,礦工自覺維護選礦房,與1號煅燒爐(雙體式,由東西兩座組成)一樣,保存現狀較好。2號煅燒爐亦為雙體式,由東西兩座組成,西座爐身上部損毀於2006年超強颱風“桑美”;3號煅燒爐為單體式,體量比1、2號煅燒爐的單個體都偏大;4號煅燒爐為單體式,體量比3號煅燒爐偏小,與1、2號煅燒爐單體相似,其與3號煅燒爐一樣,現僅剩下爐座;而結晶池、風化沉澱池為凹陷式製造,佔地面積較大。 [3] 
附屬遺址
鍋爐管理房
鍋爐管理房(3張)
附屬遺址文物本體的建築為磚石結構,穩定性相對牢固,其管理房、2號變電房、2號打鐵鋪、水泵房、蓄水池等主體結構沒有變化,保存很好;但鍋爐管理房地處迎風面,受颱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福德灣老街傳統民居內具有代表性民居5座,另有造型各異,風格別緻的石構、木構民居16座近200間。 [3] 
南洋312平硐
南洋312平硐
南洋312平硐(2張)
南洋312平硐位於雞籠山北坡312米海拔處,這裏曾是温州礬礦主採礦區。數百年的開採使雞籠山山腹內形成10層礦硐,南洋312平硐處於第4層。20世紀50年代後期,這裏鋪設了鐵軌,採用手工、電耙混合裝車,將明礬礦石運輸到煉礬廠儲礦場,結束了人力挑運礦石的歷史。硐內温度常年保持在16攝氏度至18攝氏度,地面濕滑,道路四通八達宛若迷宮,石壁上可以看到工人練習技術時留下的痕跡。 [4] 
礬礦蘇式辦公樓和老廠房
蘇式辦公樓和老廠房 蘇式辦公樓和老廠房
礬礦蘇式辦公樓和老廠房改建成温州礬礦博物館、礬都奇石館、礬都礦石館和礬都機械館。礬礦博物館採用沙盤、模型、模擬礦硐和實物的體現方式,展示了世界礬都600多年的滄桑變化;礬都礦石館陳列了礬山礦山企業家採集自全國各地和部分國外礦山上上千種礦石、寶石和隕石;礬都奇石館藏有以靈璧石為主的各類奇石;礬都機械館由原温州礬礦機械廠於展示20世紀60~80年代出產的14類機械加工設備,展現礬礦機修車間60多年篳路藍縷,創業創新的人文風采。 [4] 

礬山礬礦遺址文物價值

礬山礬礦遺址見證了礬山煉礬歷史演繹的變遷,折射出礬業生產與商貿的發展過程。礬山礬礦遺址是浙江省工文化遺產的內涵不斷髮展、文物保護的內容和範疇拓展的產物,是浙江省工業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3] 

礬山礬礦遺址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礬山礬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礬山礬礦遺址旅遊信息

礬山礬礦遺址地理位置

礬山礬礦遺址位於浙江省温州市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雞籠山。

礬山礬礦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温州市蒼南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礬山礬礦遺址,路程約31.7千米,用時約4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