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鎖定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 於2006年經教育部批准依託中國礦業大學建設,2009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驗收,2019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運行考核。本中心圍繞我國礦山面臨的地表沉陷、地質災害、環境污染、水資源破壞、生態退化等難題,下設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礦區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修復、礦山開採沉陷與控制和礦區生態監測與感知4個研究方向;現有固定研發人員60餘人,合作流動人員7人 [2] 
近年來,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等一批國家重要項目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含行業協會)科技獎勵40餘項。 [2] 
中文名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創辦時間
2006年6月27日
主管部門
教育部
博士點
國土空間生態監測與修復
國家重點學科
測繪科學與技術
主要獎項
礦區生態恢復
固廢處置利用
主要獎項
土地復墾整治
類    別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依託單位
中國礦業大學
重點學科
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科研團隊
教授20人、副教授及高工35人
中心目標
注重行業特色、國內外一流
主    任
雷少剛教授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依託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是2006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依託中國礦業大學建設的省部級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研究中心。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支撐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中國礦業大學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江蘇省重點學科及“國土空間生態監測與修復” [2]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礦山信息學與沉陷控制工程” 等博士點學科為依託,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平台

工程中心下設礦山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所、礦區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修復研究所、礦山開採沉陷與控制研究所和礦區生態監測與感知研究所等4個研究所(即4個研究方向)土地沉陷與生態修復中心實驗室和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修復中心實驗室等2個實驗室;徐州礦區塌陷地生態修復基地、潞安土地復墾基地、兗州礦區水資源保護基地、淮南礦區生態修復示範基地、寶日希勒礦區景觀生態修復基地和神東礦區生態修復試驗基地等示範基地 [2]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設備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高精度GPS、遙感信息提取與影像分析系統、探地雷達、無人機高光譜成像系統 [2]  、數字攝影測量採集儀、陀螺全站儀、TC2003A測量機器人、三維激光掃描儀、原子吸收儀、微生物培養裝置、便攜式揮發性有機物測定儀等2萬以上的實驗設備110件,總價值超過3000萬元 [2]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任務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任務是立足煤礦,兼顧其他類型礦山,建立礦山生態修復的理論、技術、方法、標準體系,研發與集成不同類型的修復技術,建立工程示範區,使本中心成為我國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基地,高層次礦山修復人才培育基地、成功產業化基地,以全面推進我國礦山生態修復工程,促進礦區環境的持續改善和推進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領域

中心圍繞我國礦山面臨的地表沉陷、地質災害、環境污染、水資源破壞、生態退化等難題,下設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礦區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修復、礦山開採沉陷與控制和礦區生態監測與感知4個研究方向 [2]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影響

近年來,本中心面向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和礦山生態修復的國家需求,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等國家重要項目,緊密圍繞資源枯竭礦區土地再利用與生態修復和西部生態脆弱礦區生態修復等重要理論技術問題開展科研攻關與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形成了資源枯竭礦區質量生態型土地整治技術、西部礦區引導型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關閉煤礦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修復技術、礦地統籌監管與環境損傷立體監測及修復規劃技術、面向地理國情服務的礦區地表沉降監測與災害防控技術等系列成果。成功應用到江蘇、安徽、山西、內蒙、貴州、寧夏、陝西等礦區;涉及了東部資源枯竭礦山與西部生產礦區、井工礦山與露天礦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近10年來,工程中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含行業協會)科技獎勵40餘項 [2]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評估情況

2019年10月至12月,依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評估細則》,教育部對該中心評估結果為良好。 [1]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聯繫

1、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雷少剛 教授 [2] 
2、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秘書:楊永均 副教授 [2]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大學路1號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郵編:221116 [2] 

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獲得獎勵

序號
成果名稱 [2] 
獲獎時間
獲獎類型及等級 [2] 
1
土地調查監測空地一體化技術開發與裝備研製
2018.12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
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8.12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
大型鐵礦山露天井下協同開採及風險防控關鍵技術與應用
2014.12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4
煤矸石山自然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9.12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5
構建多元化教學與實踐體系培養行業特色測繪創新型專業人才
2014.9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6
資源枯竭礦區土地再利用與生態修復技術及實踐
2021.01
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7
城市及周邊地區下壓煤由條帶變固體密實充填採煤關鍵技術
2015.01
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8
固體密實充填採煤岩層控制理論與實踐
2015.01
江蘇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9
皖北礦區地質環境監測、評價、控制及治理研究與應用
2015.01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0
淮南礦區採煤沉陷機理研究及沉陷區預測
2015.01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11
煤炭開採影響下砂壤堤損害機理及治理對策研究
2014.12
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2
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8.05
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3
採煤區損毀土地復墾與監管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5.06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14
採煤沉陷區土地復墾與農業生態再塑技術開發與應用
2014.11
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15
多源信息融合的礦區大比例尺地形圖實時更新技術
2016.12
2016年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16
煤礦區地表環境損傷多尺度立體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6.01
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17
多源數據融合動態變形監測系統研究及應用
2017.09
衞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二等獎
18
採煤塌陷地煤矸石充填復墾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
2017.11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9
徐州市再生水利用主途徑和風險防範技術研究與應用
2017.12
江蘇省水利科技獎三等獎
20
煤礦區地表環境損傷多尺度立體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6.11
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1
西山礦區沉陷監測與地表重複採動規律研究
2016.12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2
應用SAR數據解算峯峯礦區地面沉陷的關鍵技術研究
2015.10
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三等獎
23
淮河流域煤炭開採河道損害機理及綜合防治技術
2014.12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4
採煤沉陷區建設用地綜合治理成套技術研究
2014.12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5
孟加拉國巴拉普庫利亞煤礦地表沉陷規律研究
2018.12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6
厚鬆散層井田淺部開採沉陷變異機理、規律及預測技術
2014.12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