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礜石

(中藥材)

鎖定
功用主治 消冷積,祛寒濕,蝕惡肉,殺蟲。 治痼冷腹痛,積聚堅癖,風冷濕痹,痔瘻息肉,惡瘡癬疾。 ①《本經》:主寒熱鼠瘻,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 ②《吳普本草》:李氏:主温熱。 ③《別錄》: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④《藥性論》:除胸膈間積氣,去冷濕風痹瘙癢皆積年者。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或浸酒。 外用:研末調敷。
藥品名稱
礜石
主要適用症
消冷積,祛寒濕,蝕惡肉,殺蟲。 治痼冷腹痛,積聚堅癖,風冷濕痹,痔瘻息肉,惡瘡癬疾

礜石基本簡介

礜石 (《本經》)
【異名】礜(《山海經》),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本經》),白礜石、鼠鄉、澤乳(《吳普本草》),太白石,石鹽(《別錄》)。
【來源】為硫化物類礦物毒砂的礦石。
【產地】湖南臨武 江西 雲南等地
【礦物形態】毒砂,又名:砷黃鐵礦。
單斜晶系。
晶體完好,形狀常為柱狀、棒狀、針狀等,晶面上有條紋,雙晶常呈十字形。
集合體為粒狀、緻密狀。
顏色錫白色,斷面鋼灰色,常帶黃錆色。
條痕灰黑色,金屬光澤,不透明。
解理依柱面。
斷口參差狀。
硬度5.5~6。
比重5.9~6.2。
性脆,以鐵錘擊之,發生蒜臭的氣味。
在木炭上燒之,生成三氧化二砷而昇華,伴有蒜臭,煎熔成磁性小球。
產於高温熱液礦牀中。

礜石化學主要成分

毒砂的化學組成含鐵34.3%,砷46.0%,硫19.7%。
夾雜物一般較少。
但亦有含少量鑽、銻及銅的。
【炮製】《醫林纂要》:礜石醋淬煅須七次。
【性味】辛甘,熱,有毒。
①《本經》:味辛,大熱。
②《吳普本草》:神農、歧伯:辛,有毒。
黃帝:甘,有毒。
李氏:大寒。
③《別錄》:甘,生温、熟熱,有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礜石宜忌

內服宜慎。
①《本草經集註》:得火良。
棘針為之使。
惡馬目毒公、虎掌、鶩屎、細辛。
畏水。
②《別錄》:久服令人筋攣。
③《藥性論》:鉛丹為之使。
忌羊血。
④《四聲本草》:不入湯。

礜石選方內容

①治腳氣:白礜石二斤。
酒三鬥,漬四、五日,稍飲之。
(《補缺肘後方》) ②治瘧疾寒熱,脾臟腫大:礜石研末,製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一粒,開水送下,未效者量可稍增。
(《礦物藥與丹藥》) ③治小兒眼疳,生翳膜遮睛,欲失明:礜石一分,石決明一分,甘菊花一分,甘泉水一分,夜明砂一分(微炙),黃連一分(去須)。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以米泔同煮豬肝一具令爛熟,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普濟方》礜石散) ④治久疥癬:礜石、水銀、蛇牀子、黃連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以豬脂七合和攪,不見水銀為熟。
敷之。
(《千金方》) ⑤治瘰癧、贅瘤:礜石、白礬各等分。
共研為末。
用少許塗敷患處。
(《礦物藥與丹藥》)

礜石名家論述

①《綱目》:礜石,性氣與砒石相近,蓋亦其類也。
古方礜石、礬石,常相渾書,蓋二字相似故誤耳。
然礬石性寒無毒,礜石性熱有毒,不可不審。
陸農師雲:礜石之力,十倍鍾乳。
按今洛水不冰,下亦有礜石,人謂之温洛是也。
取此石安甕中,水亦不冰,其性如此,豈可服。
②《本經逢原》:砒石略帶黃暈,礜石全白,稍有分別。
其熱毒之性,不減砒石。
今藥肆中往往以充砒石,而礜石僅可破積攻痹,不能開痰散結,是以勝金丹、截瘧丹撮之不效者,良由誤用礜石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