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磺溪書院

鎖定
磺溪書院位於台灣的台中縣大肚鄉磺溪村文昌路六十號,俗稱為文昌祠。書院的前身稱為“西雍社”亦稱為“文昌會”,是當代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西雍社創建於嘉慶4年(1799年),後來在光緒13年(1887年)再度擴建成為“磺溪書院”。1986年經台灣內政部列為第三級古蹟。
中文名
磺溪書院
地理位置
台灣台中
景點級別
第三級古蹟
俗    稱
文昌祠

磺溪書院磺溪書院簡介

磺溪書院地理位置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9張)
磺溪書院,位於台灣台中。清乾隆初年(1736)(一説嘉慶四年)大肚士紳趙順芳為提倡文風,招募龍井、福頭侖、塗葛掘、大肚之漳籍士人,成立西雝社,籌建文昌閣,而將捐款餘款購置田產,作祭祀費用。社員則每年年祭於此遊藝論學,文風昌盛。
後趙璧、蔡翰雲、張錦上等人,於光緒十六年(1890)籌建書院,招募今烏日、大肚、龍井3鄉子弟,實施啓蒙教育。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日本,一度成為日警駐留所。三十四年改為大肚公學校,後因學生人數增加,大肚公學校遷離書院。後又遭炮火轟擊,加以管理不善,田業變賣殆盡,僅存大殿。
西雍社是清朝居住在台中縣烏日鄉的舉人楊佔鰲(清道光19年舉人)以及下寮尾座(現今名為磺溪村)士紳趙順芳所創建,原本是一些文人士子以文會友的集會場所,同時也有許多士紳募集善款當作學租招收孤寒學子,所以也有義塾的用途。
後來有感於該區的文教風氣尚嫌不足有待發揚,所以經趙順芳還有趙順芳之子趙壁興夥同蔡燦雲、蔡瀚雲、張錦上等人再度發動社員募集,籌建“文昌廟”,並在文昌廟中開闢“磺溪書院”,於光緒16年(1890年)竣工,廣招大肚下堡地區(現今大肚鄉、龍井鄉、烏日鄉等三鄉鎮)的學子,作育英才。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5張)
日據時代雖然磺溪書院被迫停止了教育,不過日本的近衞師團曾經在此進駐,所以都還維持着不錯的狀態,但是戰後,磺溪書院數度遭竊與變賣其廟產。在1959年時更遭逢八七水災,屋宇與門牆都遭到嚴重的破壞。直到1984年大肚鄉公所聘請著名建築學者研究調查,1985年經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出資進行修復工程,並且名列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1999年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之後,台中縣共有14古蹟遭到損壞,磺溪書院也曾經被外觀判定為“有立即性危險”的建物,不過所幸受損情況並不嚴重,並在2002年底修復完成。

磺溪書院結構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內祭拜有五尊神明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星君與魁鬥星君,合稱為“五文昌”,是古時科舉時代掌管所有考試的神明。內設有大殿與拜殿,所以俗稱文昌祠或文昌廟,建築的樣式屬於傳統的閩南式合院型態,是一間結合學堂與廟宇的四合院。建築材料的使用除了紅磚瓦片之外,還有泉州白(花崗岩)、青石等石材搭配福杉等建造而成。門廳比地面高出三階,講堂則高出五階。在講堂之前有個高約60釐米的小“月台”,月台之上築有拜亭,這是磺溪書院的特色造型。磺溪書院整個建築相當考究,細部裝飾到特殊的屋頂型態都是很華麗的結構。平面的設計呈現出一般民宅與孔廟之間的結合,立面上的構造也是在閩南式建築之中相當罕見。

磺溪書院格局

磺溪書院格局不大,是中軸對稱兩進雙護龍平面的佈局的傳統閩南式合院建築配置。磺溪書院是四合院式,有門廳及講堂兩進,講堂前有拜亭,兩側護龍左右廂房各七間,為介於民宅與孔廟之間的平面結構。
第一落門廳之兩冀山牆向外斜出,使得正門較為寬闊壯觀。講堂兩側山牆正中闢有精巧美觀的花瓶門,在門廳兩翼,左右各有一扇劍環門通往側室,為一般閩南建築所少見。 門廳、講堂均為五開間式格局。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
門廳高出地面三階,講堂高出地面五階,講堂之前有拜亭,而拜亭築於台上,台高六十分分,是由孔廟建築中「月台」的形式轉換過來,只是規模略小、正殿前的拜亭空間,是磺溪書院建築特色之一。 磺溪書院造型上最為特殊的,是其跨張、華麗的屋頂型態,屋頂建築自中殿向兩翼側室逐漸降低,形成三個段落,每一段落龍脊燕尾,線條優雅。第一落門廳(山門)共有七開間,中央三間凹入開三門;左右兩端亦開有八口台。第一落屋頂的屋檐線,自中間向兩翼逐次降低,屋頂分為五個段落,在中央的三個段落作法個別獨立,形成六個燕尾,加上左右兩端的歇山式屋頂。飛揚的三川燕尾脊與層層疊降的屋面,鋪陳廣達七開間的立面,其氣勢之磅礴、技術之高超、形狀之繁複、外觀之富麗……如此豐富而壯麗的屋頂組合,可説是台灣建築史中少見的佳作。
第二落為正殿與拜亭,正殿兼具有祭祀和講堂的功能,高聳的棟宇和簡樸的裝飾,塑造出正殿莊嚴肅穆的空間。拜亭的比例穩重,燕尾脊曲線極為優美,欄杆望柱和陛石,月台的形制,丹墀的拜亭空間,歇山惑的屋面造型與雕鏧細緻的木構架,不但使拜亭成為全區建築視覺焦點,也襯托出正殿主體建築的莊風貌,是磺溪書院建築中最富裝飾意味的一處空間。

磺溪書院裝飾

磺溪書院是最富於建築裝飾的書院,細部裝飾及磚作工夫特別優秀: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
‧高出地面五十公分,嵌有綠釉花磚的基地。‧以青綠為主的彩繪紋樣。
‧鑿刻精緻的木、磚、石雕。
‧兩翼側室牆面,圖案別緻,變化繁多之磚雕。
‧每面窗户四周,都有趣味盎然的磚刻。
‧講堂兩側的磚柱上,都刻上圖案,精工細琢,匠心獨運。
‧在壁門的處理上,以磚磨成曲面,令人讚歎!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
‧用青磚及紅磚交砌出複雜的線腳,十分費工。‧講堂兩側的過水基腳,有罕見的浮雕磚刻。
‧花瓶門和劍環門,以磚砌成,頗見功夫。
‧前廳門口的一對青石獅子,雕工極佳。

磺溪書院對聯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
磺氣蔚蒸鍾士氣;溪光瀲灩映文光。
佚名題磺溪書院
磺炁鬱癭光,鰲山並峙;
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
溪光橫一帶,鹿渚遙連。佚名題磺溪書院
磺氣接丹霄,靈通帝座;溪浪聯碧漢,彩耀台垣。
佚名題磺溪書院
磺石舒丹,半壁嵯峨開筆陣;
溪流映壁,千層浩翰起文瀾。 佚名題磺溪書院

磺溪書院歷史沿革

磺溪書院日據時期

台灣日據時期雖然日本大力的在台灣推行日本教育,但是剛開始書院的傳統教育並未被中止,但是當時滿清棄台割讓,即使在書院中學到傳統的教育,也無法與當時一般的社會接軌。所以後來基過當地人向日本政府申請,於1899年(明治32年,即日本統治台灣後5年)3月16日獲准成立“大肚公學校”,這就是現今的台中縣大肚國民小學的前身,首任校長是日本人木村左市郎,學校成立之初即以磺溪書院充當校舍。之後在1901年經過當時文昌祠的爐主趙壁等三十多人,將廟後的的十多甲土地捐贈給學校,1909年大肚公學校就在磺溪書院後方建立了新校舍。

磺溪書院遷址

1938年之後大肚公學校遷址到台中縣大肚鄉華山路現址,書院捐贈的土地被他人非法侵佔、變賣,導致磺溪書院只剩數千坪土地。書院甚至在1945年之前,美國盟機曾經空襲過台灣,書院的三川殿跟廂房都曾被炸彈波及。在戰後,許多書院的資產不是被外移就是被侵佔,收入來源也完全中斷,戒嚴時期政府與民間也無人願意妥善管理。另外在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大肚溪的溪水氾濫,夾雜大量泥沙重創磺溪書院。而當時負責管理的趙維孝等人也遠走他鄉,任由書院的建材與文物資產被偷,加速了書院的荒廢。

磺溪書院修復書院

1984年大肚鄉前鄉長林振祥、陳榮懷以及當時大肚國小的校長雒繼光等人,感到磺溪書院傳承着重要文化的資產,於是與聘請著名的建築學者漢寶德教授勘察研究,於1985年8月19日經台灣政府正式指定磺溪書院文昌祠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並動工執行修復工程。
在修復工程之前,已經有大量的產物都遭竊,甚至在修復中,書院之中原本有兩個古匾“雅歌孝友”與“經天緯地”,是在光緒年間由御前侍衞廖錦華所立,其中“雅歌孝友”也讓竊賊藉由修復工程所搭起的鷹架之便偷走了。不過雖然飽經各種事件的阻擾,也在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內政部民政司、省政府民政廳以及台中縣政府等單位的協助,以及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勝記營造公司負責施工後,於1989年3月2日正式竣工,總修復費用約新台幣一千四百九十多萬。
自從西雍社成立以來,經由文昌祠的改建一直到民國政府修復為止,磺溪書院經歷了各種不同的天災與人禍摧殘,但是因為書院的成立,帶給了台中縣、彰化縣一帶的文化教育有很深的影響。磺溪書院啓蒙了許多當代學子,對於文化傳承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