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磨爾秋

鎖定
磨爾秋,當地彝族稱"格叢",是廣泛流傳於甘洛縣及其周邊的彝族地區,以甘洛縣為中心的彝族地區,在彝族年慶活動期間開展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具有娛樂表演性質的傳統民俗。既可鍛鍊身體,又能培養機智勇敢的精神。 [1] 
中文名
磨爾秋
別    名
格叢 [1] 
彝族磨爾秋 [1] 
別    名
磨兒秋 [1] 
類    別
鞦韆 [2] 
流行地區
四川省甘洛縣 [1] 

磨爾秋起源

據彝族古籍《勒俄特依》記載:在母系社會,有個勇敢的彝族青年石爾格鐵,外出尋找父親時,遇到了美麗漂亮的彝族姑娘自裏石色,兩人一見鍾情,建立了家庭,男的不再外出打獵,過着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有一年糧食大豐收後,石爾格鐵在興奮時靈機一動發明了磨兒秋,同鄉親們一道慶賀豐收。從此,每年秋後,擇定日子作為彝族年,殺豬、宰羊、玩磨兒秋。 [1] 

磨爾秋發展歷史

1986年,甘洛磨爾秋表演隊在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表演。 [1] 
2005年在甘洛縣東南部運動會上進行表演、2006年在甘洛縣建縣50週年大型活動進行表演。 [1] 
2009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磨爾秋器材

器材製作
在每年11月中旬彝族年前的一至兩天,由村裏小夥子,帶酒上山敬山神後,砍回一根長約3米,直徑20—25釐米,用於製作“磨兒秋”的立柱;一根長約8米,直徑20—30釐米,用於製作“磨兒秋”的橫杆。彝族“磨兒秋”通常由立柱、橫杆和安全鍥三部分構成。立柱:將立柱備料去皮,兩端用刀斧劈尖即可;橫杆:將橫杆備料去皮,用刀斧等工具將橫杆兩端修整粗細一致,再在橫杆中部鑿上一個深15釐米左右的洞即可;安全鍥:在離橫杆兩端端點1米處各上1-2根結實的木鍥,供表演者抓捏。 [2] 

磨爾秋比賽規則

要求參加比賽的人體重大約相等。磨爾秋的勝負一般取決於雙方的蹬推技巧、旋轉速度、高度、耐力、有無暈落、表演動作難度和姿態優美等。動作看上下動作是否靈活、優美,步子以三步為準,速度看分鐘能轉幾圈,耐力看一個人能摸幾個人,技巧看誰難度大,富有創造性的優美動作,技藝嫺熟的表演者會做出吊手、翻坐等驚險動作。有時還加以口琴、笛子、蘆笙等樂器的伴奏。 [1] 

磨爾秋技術要領

表演者先站在橫杆兩端,其中一端的人將腹部貼於橫杆上,一手握緊橫杆或安全楔,一手把住橫杆頂端,另一端的人則由其他人將翹起的橫杆壓至地面,讓另一人爬上橫杆,推着橫杆跑上幾步,待橫杆轉速加快時,使勁蹬地升起,另一端的人亦如此動作,循環往復,繞柱轉動,狀如推磨。 [1] 
磨爾秋運轉時時起時伏,時快時慢,磨爾秋”無論男女老少均可上杆表演。表演類型有:兩人、四人、正步、坐騎等。 [1] 

磨爾秋流行地區

磨爾秋主要流行於甘洛縣“曲木地”地區,其參與者多為青年男女。 [1]  甘洛縣的海棠、田壩、斯覺、吉米、玉田、普昌、阿爾等鄉鎮“彝族磨爾秋”核心內容保持最為完整。 [1] 

磨爾秋意義價值

“彝族磨爾秋”是彝族年期間最具文化內涵的一項活動,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研究民族體育文化具有較高價值。“彝族磨爾秋”在甘洛彝族青少年中最為盛行,是彝族人民進行情感交流,展示自我,表達美好願望,增強體質,自娛自樂的一個重要平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