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磉墩

鎖定
磉墩,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中文名
磉墩
館藏地點
故宮博物院
所屬年代
1420年前後
出土地點
故宮博物院
柱礎與磉墩 柱礎與磉墩
磉墩 磉墩
磉墩 磉墩
磉墩 磉墩
為了把建築建牢固,古人用的心和用的力,是超出想象的。地下的“皇宮”是存在的,但存在的是一個一個建築的地基。
根據慈寧宮的考古發現,永樂皇帝為了建故宮,在地下挖了三米多快四米深的一個大坑,在最下層鋪上碎磚,鋪上土打實,十一公分的磚,再用十一公分的土,這算一層,一層一層幾十層上來的,同樣是一層一層的夯土,元代的夯就是把土隨便壓一下,再把磚和石頭鋪上去,到明代就夯得像千層餅一樣,土是很純淨的土,磚要粉碎,到清代就沒這麼講究了……因為這個地基已經基本牢固了,所以稍有改造就行了。
就這樣堅實還不行,為了故宮建築的百年大計,萬年大計,以太和殿為例,太和殿有很粗的柱子,柱子下面有柱礎,柱礎下面還有地基,就是磉墩,是用磚砌的,地基一樣深的的磚台,為了牢固,先打地釘,再往地上鋪一層木頭,再鋪一層,鋪了兩層,上面放石板,石板上面砌磚,砌好了再放柱礎,柱礎放好了,再放柱子,在這種條件下地基是非常牢固的。磚木結構的穩定性,就在這裏,這就是皇家建築之所以能牆倒屋不塌的原因之一。
長信門和慈寧花園東區,故宮專家挖到了明初的建築的地基——磉墩,到現在都是很新很好的,因為它長期在地下,在水下埋着,沒有氧化。
它埋下去的時間,大致在1420年前後,就是永樂時期。這是通過考古發現,永樂在這個地方搞建築的一個科學輔證。
從考古發現的地基來看,紫禁城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千年大計,甚至是萬年大計,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勞動,留下了這個文化藝術的珍寶,這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值得後人,盡最大的努力來守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