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磁縣墜子

鎖定
磁縣曲藝墜子在清道光初年,由河南開封曲藝形式三絃書衍變而生成,因以小鼓三絃改制的墜子弦伴奏而得名。曲藝墜子有一人自拉自唱,二人一拉一唱,三人的“鴛鴦檔”(男女捧口),多人的羣口唱等演唱形式。伴奏樂器有專職伴奏者使用的腳梆和墜胡,説唱演員使用的簡板、鉸子、矮腳書鼓與醒木等。其中由道情改演曲藝墜子的藝人多用簡板擊節,由三絃書改演曲藝墜子的藝人多用鉸子擊節,由大鼓書改演曲藝墜子的藝人多用矮腳書鼓,醒木則多在説唱長篇書時使用。説書藝人通過説、唱、表(道白)塑造各種人物的藝術形象,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題。其唱腔以敍述為主,也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中文名
磁縣墜子
編    號
5—5—1
名錄類別
曲藝
申報地區
邯鄲磁縣
名錄簡介
磁縣位於河北省最南部,是河北省的南大門,東與臨漳縣、成安縣毗鄰,北與邯鄲縣、邯鄲市、峯峯礦區接界,西與涉縣接壤,南與河南安陽縣隔漳河相望。城南有著名的北朝皇陵區和鄴城遺址。
曲藝墜子生長於民間,為人民羣眾所喜聞樂見。它有説有唱,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地方色彩,是我國曲藝藝苑中一朵嬌豔的鮮花。曲藝墜子的曲目分小段(一小時為限)、中長篇大書兩類。傳統曲目內容一般是演義、公案、武俠及英雄史詩。例如《小八義》、《包公案》、《劉公案》、《海公案》、《施公案》、《白綾計》、《大鬧廣州傳》、《薛仁貴徵東》、《楊懷玉徵西》、《蛤蟆傳》、《呼家將》、《珍珠汗衫記》等。現代段子有《郭隆真》、《菊花選婿》等。
磁縣曲藝墜子代表性傳承人魯俊美,女,1966年8月出生,出生於民間藝術世家,自幼受家庭文化薰陶,12歲開始隨父親魯榮府、母親姚勤儉學習曲藝墜子,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她不斷參加各級各部門的文藝彙報演出,獲獎無數,其演出精彩紛呈,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她演唱的《郭隆真》唱段1987年曾榮獲河北省空中書擂大獎賽二等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