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磁州城

鎖定
磁州城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末年,趙簡子為抗強秦,始築土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州李用中增建南北二月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知州劉安仁改建,外用磚瓦,內砌土牆,城周圍長八里二十六步,高二丈五尺,寬一丈,堞垛五尺,共有三千餘個。崇禎十一年(1638年)巡道祝萬齡增建東西二月城,由於歷代重修,堅固壯觀。但民國以來,由於駐軍不斷拆城用磚,漸損嚴重。1945年磁縣解放,為方便交通,利於建設,便拆除城牆,現僅剩斷斷續續的土城基。
中文名
磁州城
文物建築
城隍廟大殿、府君廟大殿
歷史沿革
[1] 
磁州城內解放前古建築主要有:文廟、鼓樓、城隍廟、府君廟等,其建築雄偉,聞名全縣,現只有城隍廟大殿、府君廟大殿保存尚好。
磁州城歷代多為治所,南北朝時為滏陽縣治、成安郡治。隋、唐為滏陽縣治、磁州治。五代、宋、遼、金為滏陽縣治、磁州治。元為滏陽縣治。明、清為磁州治。1913年磁州改為磁縣為磁縣治。
解放前的磁州城街道狹窄,房屋低矮,全是土路,雨後泥濘難行,街道冷清,工商業蕭條,文化落後(只有一處高小、一處初中)。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城內面貌大有改觀。特別是近幾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縣城面貌更是為之一新:街道寬闊平坦,樓房鱗次櫛比,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滿目,行人絡繹不絕,車輛首尾相連,磁州城面貌煥然一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