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磁場強度

鎖定
磁場強度在歷史上最先由磁荷觀點引出。類比於電荷庫侖定律,人們認為自然界存在正負兩種磁荷,並提出磁荷的庫侖定律。單位正電磁荷在磁場中所受的力被稱為磁場強度(符號為H)。後來安培提出分子電流假説,認為並不存在磁荷,磁現象的本質是分子電流。自此磁場的強度多用磁感應強度(符號為B)表示。但是在磁介質磁化問題中,磁場強度作為一個導出的輔助量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
中文名
磁場強度
外文名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符    號
H
單    位
安培/米
所屬學科
電磁學

磁場強度基本釋義

磁場強度描寫磁場性質的物理量。用H表示。其定義式為
,式中B是磁感應強度,M是磁化強度,μ0是真空中的磁導率,μ0=4π×10-7特斯拉·米/安。H的單位是安/米。在高斯單位制中H的單位是奧斯特。1安/米=4π×10-3奧斯特。 [1] 
歷史上磁場強度H是從磁荷觀點定義的。磁荷觀點是從研究永磁鐵相互作用問題中總結出來的。當時還不知道磁性電流的關係,由於條形磁鐵有N、S兩極,且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這一點與正、負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很相似,於是把永磁體與帶電體相比較,假設磁極是由磁荷分佈形成的。N極上的磁荷叫正磁荷,S極上的磁荷叫負磁荷。同性磁荷相斥,異性磁荷相吸。當磁極本身的線度比正、負磁極間的距離小很多時,磁極上的磁荷稱為點磁荷。 [1] 
庫侖通過實驗得到兩個點磁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規律,稱為磁庫侖定律,表示為
,式中k是比例係數,與式中各量的單位選取有關,qm1、qm2表示每個點磁荷的數值,γ是兩個點磁荷之間的距離,
是兩者連線上的單位矢。按照磁荷觀點,仿照電場強度的定義規定磁場強度H是這樣一個矢量:其大小等於單位點磁荷在磁場中某點所受的力,其方向為正磁荷在該點所受磁場力的方向。表為H=Fm/qm0,式中qm0是試探點磁極的磁荷,Fm為qm0在磁場中所受的磁力。顯然,與點電荷的電場強度公式
[4-5]  相對應,點磁荷的磁場強度公式為H=κqm/γ2r。從磁荷觀點把H稱為磁場強度是合理的,它與E相對應。從分子電流觀點,磁場是電流(運動電荷)產生的,並給電流(運動電荷)以作用力。從電流元、運動電荷等在磁場中受力的角度反映磁場的性質定義B(B=F最大/I2dl2,B=F最大/qv⊥)。顯然,此時B是與電場強度E對應的。B本應叫磁場強度,由於磁場強度一詞歷史上已被H佔用了,所以將B叫磁感應強度。磁荷觀點在歷史上完全是在與電荷類比中提出的,實驗上並沒有找到單獨存在的磁荷。1931年狄拉克從量子力學觀點提出磁單極的存在,當前仍未找到它,但也沒有否定它的存在,尚屬於研究課題。分子電流觀點和磁荷觀點二者微觀模型不同,但宏觀結果完全一樣。不管磁荷是否存在,在討論永磁問題中採用磁荷觀點往往比較簡便,至今仍有應用價值。 [1] 
順磁質抗磁質中式B=μH成立。由式可知B與H成正比且方向一致。在H具有一定對稱性的情況下,可用有介質存在時的安培環路定理求得H,再用上式求得B。這種方法也可用來近似計算軟鐵磁材料中的H、B。在硬磁材料中一般H、B、M方向均不同,它們之間的關係只能用式H=B/μ0-M表示。 [1] 

磁場強度計算公式

定義
磁荷意義下,磁場強度的定義為:
與電場強度類似。
介質中,磁場強度則通常被定義為:
[2] 
式中
為磁化強度。
國際單位制(SI)中,磁場強度的單位為安[培]/米(
),量綱為
;在高斯單位制(CGS)中,磁場強度單位是奧[斯特](
)。1安/米相當於
奧。 [2] 
簡易定義:把磁場中某點磁感應強度B與介質磁導率μ的比值叫作該點的磁場強度。
磁場強度由磁感應強度與磁導率定義而來,起輔助作用,重要的是理解後兩者。
介質中的磁場強度
恆定磁場中磁場強度的閉合環路積分僅與環路所鏈環的傳導電流
有關而不含束縛分子電流,即 [3] 
真空中,磁場強度
當有磁介質時,
在其內部
,故式中
磁化率
磁化強度
麥克斯韋方程組
時變電磁場中,磁場強度的閉合環路積分與環路所鏈環的全電流有關,但仍不包括束縛分子電流,即
全電流由傳導電流
位移電流
組成。此式的微分形式 [2] 
式中
為傳導電流密度
電位移矢量
的時間變化率,即位移電流密度,其面積積分為
磁路中磁場強度的計算公式
磁場強度的計算公式:
其中H為磁場強度,單位為A/m;N為勵磁線圈的匝數;I為勵磁電流(測量值),單位為A;Le為測試樣品的有效磁路長度,單位為m。

磁場強度歷史

雖然很早以前,人類就已知道磁石和其奧妙的磁性,最早出現的幾個學術性論述之一,是由法國學者皮埃·德馬立克(Pierre de Maricourt)於公元1269 年寫成。德馬立克仔細標明瞭鐵針在塊型磁石附近各個位置的定向,從這些記號,又描繪出很多條磁場線。他發現這些磁場線相會於磁石的相反兩端位置,就好像地球的經線相會於南極北極。因此,他稱這兩位置為磁極。幾乎三個世紀後,威廉·吉爾伯特主張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石,其兩個磁極分別位於南極與北極。出版於1600 年,吉爾伯特的鉅著《論磁石》(De Magnete)開創磁學為一門正統科學學術領域。
於1824年,西莫恩·泊松發展出一種物理模型,比較能夠描述磁場。泊松認為磁性是由磁荷產生的,同類磁荷相排斥,異類磁荷相吸引。他的模型完全類比現代靜電模型;磁荷產生磁場,就如同電荷產生電場一般。這理論甚至能夠正確地預測儲存於磁場的能量。
儘管泊松模型有其成功之處,這模型也有兩點嚴峻瑕疵。第一,磁荷並不存在。將磁鐵切為兩半,並不會造成兩個分離的磁極,所得到的兩個分離的磁鐵,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指南極和指北極。第二,這模型不能解釋電場與磁場之間的奇異關係。
於1820年,一系列的革命性發現,促使開啓了現代磁學理論。首先,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奧斯特於7月發現載流導線的電流會施加作用力於磁針,使磁針偏轉指向。稍後,於9月,在這新聞抵達法國科學院僅僅一週之後,安德烈-瑪麗·安培成功地做實驗展示出,假若所載電流的流向相同,則兩條平行的載流導線會互相吸引;否則,假若流向相反,則會互相排斥。緊接着,法國物理學家讓-巴蒂斯特·畢奧菲利克斯·沙伐於10月共同發表了畢奧-薩伐爾定律;這定律能夠正確地計算出在載流導線四周的磁場。
1825年,安培又發表了安培定律。這定律也能夠描述載流導線產生的磁場。更重要的,這定律幫助建立整個電磁理論的基礎。於1831年,麥可·法拉第證實,隨着時間演進而變化的磁場會生成電場。這實驗結果展示出電與磁之間更密切的關係。
磁場強度計
磁場強度計(5張)
從1861年到1865之間,詹姆斯·麥克斯韋將經典電學和磁學雜亂無章的方程加以整合,發展成功麥克斯韋方程組。最先發表於他的1861年論文《論物理力線》,這方程組能夠解釋經典電學和磁學的各種現象。在論文裏,他提出了“分子渦流模型”,併成功地將安培定律加以延伸,增加入了一個有關於位移電流的項目,稱為“麥克斯韋修正項目”。由於分子渦包具有彈性,這模型可以描述電磁波的物理行為。因此,麥克斯韋推導出電磁波方程。他又計算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發現這數值與光速非常接近。警覺的麥克斯韋立刻斷定光波就是一種電磁波。後來,於1887年,海因裏希·赫茲做實驗證明了這事實。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學、磁學、光學理論。
雖然,有了極具功能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經典電動力學基本上已經完備,在理論方面,二十世紀帶來了更多的改良與延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年,在他的論文裏表明,電場和磁場是處於不同參考系的觀察者所觀察到的同樣現象(幫助愛因斯坦發展出狹義相對論思想實驗,關於其詳盡細節,請參閲移動中的磁鐵與導體問題)。後來,電動力學又與量子力學合併為量子電動力學。
參考資料
  • 1.    閻金鐸,姜璐,崔華林.《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瀋陽出版社,1991
  • 2.    胡友秋 程福臻 葉邦角.電磁學與電動力學:科學出版社,2008
  • 3.    趙凱華 陳熙謀.電磁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 4.    李興毅主編. 大學物理教程[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08.
  • 5.    李元成主編. 大學物理學輔導與題解[M]. 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