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碭郡

(秦時期碭郡郡治遺址)

鎖定
碭城遺址在芒碭山區山城集。秦時碭郡、碭縣治所,城牆尚存。現存夯筑北牆,西起書店院後40米處,東至芒山中學東北側,長890米,寬約30米,最高處2米,東、南、西城牆地上無存。城內有製陶,冶鐵遺址。
據史籍可知,商代的芒地,春秋時宋國之碭邑,即今之山城集。秦置碭縣,碭郡,治所均在今山城集。 [3] 
中文名
碭郡遺址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 [2] 
政府駐地
碭縣(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 [5] 
人口數量
八千七百五十四口 [1] 

碭郡歷史記載

碭郡古城依山傍水而築,始建年代不詳,秦朝置碭縣,並設置碭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秦末漢高祖劉邦押送刑徒行經碭城,斬蛇碭澤畔,藏匿芒碭山澤岩石之間,聚眾結義。碭城是劉邦初期反秦的最重要根據地,公元前208年,劉邦引兵入碭,三日攻克碭城。公元前207年,劉邦任碭郡長,駐守碭城。楚懷王與諸將相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碭城是劉邦率軍西征關中滅秦的始發地,劉邦功臣集團中最早的十一位開國大將,有七位是從碭城開始跟隨劉邦起家的,因此碭城是名副其實的漢興之城。 碭城的位置按古代堪輿學的觀點,為風水寶地,它是永城境內唯一山南水北的古城。據《水經注》記載,碭城周圍還有四條河流:“獲水又東,谷水注之,水上呈碭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散流,為零水、瀤水、清水也。積而成潭,謂之碭水……陂水東注,謂之谷水,東經安山北,即碭北山也。”這段記載告訴我們,碭城在南北朝時叫香城,城在四條河流環繞之中,又在碭澤湖旁,既是山城,又是水城,風光秀麗。 [7] 

碭郡地理位置

碭城遺址在芒碭山區山城集。秦時碭郡、碭縣治所,城牆尚存。現存夯筑北牆,西起書店院後40米處,東至芒山中學東北側,長890米,寬約30米,最高處2米,東、南、西城牆地上無存。城內有製陶,冶鐵遺址。 [2] 
芒碭山是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羣,逶迤起伏,從古至今素有十三座“仙女峯”之美稱。屬皖北丘陵西延部分,形成於中生代,距今有0.8~1.37億年,芒碭羣山由芒碭山、保安山、僖山、夫子山、魚山等多個山峯組成,佔地14平方公里,主峯海拔156.8米。
芒碭山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代表,自古為華夏名山。它與碭城融為一體,和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名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猶如一幅歷史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又似矗立於千里平疇上的一座豐碑,處處鑲嵌着美麗動人的故事。
秦漢時代,芒碭山是天下的地理座標,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道:“夫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鉅野,此梁宋也。”這也是碭城重要乃至成為三十六郡之一的原因。
芒碭山盛產文石,典籍多有記載。《漢書·地理志》雲:“梁國,故秦碭郡,屬豫州,縣八,碭山出文石。”《水經注·獲水》雲:“獲水又東經碭山縣故城北,應劭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
據山村老硯工説,碭山文石製作硯台,磨墨如銼,蘸筆如油,滴水三日不散,蓄墨十日不耗,被歷代文人視為文房珍品。
碭郡初置,下轄睢陽、陳留、雍丘、外黃、單、濟陽、慄、虞、蒙、襄邑、酇、譙、大梁、祁、芒、碭共16縣,成為秦始皇滅六國前所設置的比較早的27郡之一。至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碭郡仍為其一。郡縣制,以郡守為郡長,縣為縣令。碭城是當時全國最為重要的郡城之一。
從地圖上看,碭城是碭郡的東部邊緣,郡轄下的縣都在碭城以西,這是為什麼呢?商丘文史考古專家閻根齊認為,第一,是因為此處戰略位置重要,羣山環繞,易守難攻,當時通往山區的唯一過道即為人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黑風口。第二,從春秋到戰國,碭城已成為往來東西的交通要道,為頗有名氣的繁華城市,其戰略地位已經凸顯。第三,戰國連年征戰,大多城市受到嚴重摧殘甚至成為廢墟,而碭城因坐落在羣山環繞之中,未受到大的破壞。
《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通‘壓’)之。”意思即是秦始皇東巡泰山時路過碭城,指着芒碭山説了一句神秘的讖言:“東南有天子氣,日後必有帝王出。”他因此才繼續東巡,登上泰山頂,以壓住這裏的“王氣”。也許這個傳説是在事後為劉邦斬蛇起義製造輿論。但是很快,劉邦就滅秦興漢,成為西漢開國皇帝。 [4] 

碭郡行政區劃

永城歷史悠久,原始社會晚期就有人類居住。秦,境內有碭縣(治所在今山城集),屬碭郡(治所在今山城集)。金,興定五年(1221),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酇縣。 [8] 

碭郡文獻記載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劉邦一曲《大風歌》唱盡其芒碭斬蛇起義、建立大漢王國的豪邁情懷;“君看石芒碭”“雁鶩空相呼”,李白、杜甫等暢遊墨留芒碭,揮就傳世名篇;唐代薛仁貴徵東“一馬撲到黑風口,三箭射下鳳凰城”,留下碭城神奇的傳世故事。
碭城,亦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它居於芒碭山羣山環抱之中,是進入中原的天然屏障,可謂豫東平原的“天然城堡”,至今仍稱此地為“山城”。秦漢及其以後,碭城以其險要位置,為兵家所重,征戰不斷。如《讀史方輿紀要·南直十一》:“唐鹹通中,官軍討叛卒龐勳于徐州,勳窮蹙,自碭山西出襲宋州,不能陷而還。”
芒碭山主峯西南麓,青松翠柏的小路盡頭,便是陳勝墓。《史記》《漢書》等記載,陳勝葬於芒碭山。《水經注》:“山有陳勝睹秦亂,首兵伐秦,費終厥謀,死葬於碭。”《資治通鑑》卷第八:“臘,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蒼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莊賈,復以陳為楚。葬陳王於碭,諡曰隱王。”
《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的夫人呂雉來芒碭山尋夫,於紫氣祥雲之地往往就能找到他。“芒山王氣”為明清“永城八景”之一。芒碭山的紫氣巖,相傳就是當時劉邦藏身的地方,但抗戰期間紫雲洞遭破壞。《水經注》:“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縣誌·古蹟》:“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文人志士懷古處,留下許多詩篇。至今有芒山石獅子的傳説。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秦朝將領章邯攻下陳(今淮陽)地,章邯的別將司馬橺帶兵向北平定楚地,屠戮了相縣之後,引兵攻碭。《史記·高祖本紀》:“秦將章邯從陳,別將司馬橺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劉邦引兵向西至陳留,他不甘心自己創下的根據地碭城被秦軍佔據。他率兵與秦軍在芒碭山大戰三日,收復碭城。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楚懷王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統率碭郡的軍隊。《史記·高祖本紀》:“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資治通鑑》卷第九:“高帝二年(前205年)……漢王自下邑徙軍碭,遂至虞。”正是以這支部隊為基礎,劉邦受命西進,輕取關中,以後又以漢王的名號與項羽爭奪天下,並於公元前206年在長安(今西安)建立西漢王朝。
《水經注疏》《藝文類聚》卷八十三《寶玉部上》:“曹操別傳曰: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三國志》《資治通鑑》載,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謙死後,劉備遂領有徐州。袁術不高興,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攻劉備以爭徐州,備使司馬張飛守下邳……袁術與呂布書,勸令襲下邳,許助以軍糧。布大喜,引軍水陸齊下。備中郎將丹陽許耽開門迎之。張飛敗走,布虜備妻子及將吏家口”。張飛兵敗後逃至芒碭山築營紮寨,招兵買馬,以圖東山再起。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