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筒飲

鎖定
碧筒飲,就是採摘捲攏如盞、剛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葉盛酒,將葉心捅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後從莖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口中,誠為暑天清供之一。用來盛酒的荷葉,稱為“荷杯”、“荷盞”、“碧筒杯”,因為莖管彎曲狀若象鼻,故有“象鼻杯”之稱。
中文名
碧筒飲
別    名
荷杯
別    名
荷盞
碧筒杯
出    處
《因話錄》

碧筒飲別稱

亦作“碧筒杯”。亦作“碧桐杯”。

碧筒飲簡介

如《因話錄》提到唐代宰相李宗閔設宴,暑月臨水為席,以荷葉為酒杯。將盛滿美酒的荷葉繫緊,然後放在人嘴邊,用筷子刺一孔飲下,如果一口喝不完則要重飲一次。荷葉為杯,以筷子刺孔而飲,還不準灑漏,否則要挨罰,挨罰者當不在少數,皆大歡喜。以荷葉為杯的飲法最早出現在曹魏時代,當時有人設宴飲酒,用荷葉為杯,以簪刺透葉柄,以柄為管吸飲,稱為“碧筒飲”,那感覺按古人的説法,是“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

碧筒飲濟南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説,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 筒飲”。在濟南,荷葉除盛酒外,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淨,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裏,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裏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醃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乾淨的荷花瓣洗淨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裏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裏,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碧筒飲相關詩文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酒食》:“ 歷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於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噏之,名為碧筩杯。”
宋 竇革 《酒譜·酒之事三》引作“碧筒杯”。
明 楊慎 《碧桐杯》:“唐人《碧桐杯》詩:‘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冰。輪囷如象鼻,瀟灑絕青蠅。’”
清 趙翼 《小北門下看荷花》詩:“帶得餘香晚歸去,月明更醉碧筩杯。”亦省作“碧筩”、“碧筒”。
宋 蘇軾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之三:“碧筩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明 馮惟敏 《此景亭雨酌》詞:“碧筒縱飲,清商朗謳,海天一雨彩虹收。”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金縷唱,碧筒勸,向冰山雪巘排佳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