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湖村

(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塘瀝行政村下轄村)

鎖定
碧湖村,位於鳳崗鎮西北部,距鎮政府1.9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山區,境內有鵝公髻嶺,海拔187米。相鄰自然村有鳳崗村、正合村、鳳凰圍村、樓廈村、蘆竹田村。始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因山溪水流入河瀝在村前形成一個水湖,遠眺湖面如鏡,故名碧湖村。
中文名
碧湖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
地理位置
鳳崗鎮西北部
明朝至清初,屬東莞縣歸城鄉;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塘鳳鄉;1950年,屬東莞縣;1983年,屬鳳崗區塘瀝鄉;1987年,屬東莞市鳳崗鎮塘瀝管理區;1991年,屬鳳崗鎮塘瀝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謝、羅、張姓。張姓先祖自福建汀州寧花石柞柱遷廣東惠陽麻溪,後遷居碧湖。羅姓先祖於明末自長樂(今五華)遷至此地。謝姓先祖於元末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明朝遷入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502人,其中男性236人,女性266人;80歲以上24人,最年長者9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1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00人,主要分佈在蘇里南、圭亞那、荷蘭、加拿大、美國、英國、比利時、魯姆、亞魯巴、法國、德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鳳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甘蔗、花生、薯類、豆類,果蔗、蔬菜為村支柱產業。1980年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該村經營行業涉及塑膠、五金、製衣、玩具、電子等,總資產9459萬元,總收入140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鄉道鳳深大道經過該村。1965年通電,1987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並通自來水,1989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末通互聯網。
村內有600年樹齡的筆管榕樹1棵,為一級古樹。傳統節慶食品有粽子、蘿蔔糕。
村有幼兒園1所,2015年,在園幼兒600人。有籃球場1個,森林公園1座。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57座。
該村存《塘瀝村村志》,由張月平於2005年編修;有《塘瀝村村規民約》,於2015年參與制定。
1939年,日軍進犯鳳崗,把近100名碧湖村民關進瓊英書室(現已不存)施放毒氣,許多村民中毒暈倒。
該村代表性人物:
張嘉壽(1931—),1949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武裝部副部長。
羅貴衝(1932—),香港同胞,1992年為重建端風學校捐資,1993年以來,身體力行每年捐款資助塘瀝村敬老活動,從不間斷。
羅文春(1946—),華僑,從1990年開始,在祖國老、少、邊、窮地區義務從事扶貧興學事業,還先後牽頭創立(香港)中國星火基金會和(香港)軒轅教育基金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