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塔重唇魚

鎖定
碧塔重唇魚是屬於鯉科的一種魚。體長,略側扁,尾柄稍圓。頭錐形,吻鈍。口下位,馬蹄形。下頜無鋭利角質緣。唇稍薄,下唇側葉窄,唇後溝中斷。口角有短鬚1對,末端不超過眼後緣。體被無鱗,胸腹部裸露,側線上鱗30左右,具臀鱗。背鰭不分枝鰭條為光滑軟刺,腹鰭起點與背鰭基的後半部相對。 分佈於雲南中甸盆地的內流水體及金沙江水系的小中甸河,為該地區主要經濟魚類。
中文學名
碧塔重唇魚
拉丁學名
Diptychus chungtiensis Tsao
別    稱
真口魚、於哥、土風魚、重口魚
動物界
鯉科
分佈區域
長江流域上游

碧塔重唇魚簡介

碧塔重唇魚有3層嘴唇,故而得名生物學家取的學名叫“中甸高山裸鯉魚”,並考證它是第四紀冰川時期遺傳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看這種魚,魚身圓直,有花紋,無鱗似泥鰍。過去,這種裸鯉魚曾被當地藏民視為“神魚”,長期不敢觸犯。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魚類菜饈中的珍品,才開了捕撈的禁令。

碧塔重唇魚形態特徵

體稍側扁,腹部圓,體長約25釐米。頭長而粗壯,吻長,尖出。眼大,側上位,在眼的後上部和前鰓。蓋骨邊緣有一排粘液腔。口下位,呈弧形,上頜較長。唇厚,肉質,上唇與吻褶間形成一深溝,下唇前面中斷,分成左右2葉。頜須1對,稍短於眼徑。下嚥齒3行。鱗中等大,側線鱗45~49。背鰭Ⅲ7,第3不分枝鰭條為光滑而粗壯的硬刺,其起點稍近於吻端。臀鰭Ⅲ6。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幼魚體側有許多黑色的斑點,成魚則無。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蟲的幼蟲為食。產卵期5~6月。

碧塔重唇魚醉魚典故

碧塔海藏語稱為“碧塔德錯”,是指這裏櫟樹眾多的湖泊。被櫟樹合圍的碧塔海,如黛色羣山中的一塊碧玉,在太陽的照耀下奇秀悦目。湖畔杜鵑花眾多,每年5月左右是杜鵑盛開的時季,花海中牛羊悠然徜徉於鮮花爛漫的草甸上,湖光與草原相映成趣。而湖中常有因為吞食了花瓣而醉卧湖面的魚類,這便是碧塔海最著名的“杜鵑醉魚”的景觀。因為無污染,碧塔海里的魚類保存完好,其中有一種魚因長了三個嘴唇而被命名為“碧塔重唇魚”,它是文物級的物種,為第四紀冰川時期特有 [1]  ,距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了 [2] 
每年的6-7月份,人們在碧塔海還可看到一種獨特的景觀“杜鵑醉魚”。這是因為杜鵑花葉含有微毒,落到水面上後,被碧塔重唇魚吞食,就使魚如同醉了一般漂浮在水面上,形成碧塔海特有的奇觀 [3] 
參考資料
  • 1.    張俊著,香格里拉,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04,第48頁
  • 2.    《圖行世界》編輯部編著,雲南 時光停留的地方=YUN NAN WHERE TIME STOPPED,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08,第164頁
  • 3.    史冬編著,錦繡中華自駕遊 西南遊,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