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碣石鎮

鎖定
碣石鎮,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轄鎮,是陸豐市境內副中心,位於陸豐市南部,東鄰南塘鎮湖東鎮,西接金廂鎮橋衝鎮,南瀕碣石灣,與汕尾城區相望。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3千米。 [1]  截至2019年10月,碣石鎮共轄5個社區、37個行政村。 [3]  2020年常住人口為187670人。 [15] 
碣石鎮歷史上是依託碣石灣而發展起來的漁商城鎮,屬於陸豐發展較早的濱海城鎮,資源豐富,經濟形成以工業、漁業、旅遊業為主,商貿、農鹽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碣石漁港是粵東地區的主要漁港之一。 [1] 
2018年,碣石鎮有工業企業35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個。 [2] 
中文名
碣石鎮
外文名
Jieshi Town
別    名
錦江城
碣石衞
石橋鹽場
老蘇城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
地理位置
陸豐市南部,碣石灣畔 [1] 
面    積
120 km² [4] 
下轄地區
5個社區、3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碣石鎮金獅區北園路中段
電話區號
0660
郵政編碼
51654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18.77 萬(2020年常住) [15] 
著名景點
玄武山、田尾山觀音嶺、淺澳港、廣福禪寺、明衞城遺址等
車牌代碼
粵N

碣石鎮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設立碣石衞,碣石之名由此而來,因境內多有怪石林立,如同石碑,轄中、左、右、前、後5個內所及甲子、捷勝、平海、海豐4個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立碣石衞城,明嘉靖至隆慶年間(1560年—1570年),修築了石橋土城,故明代碣石有兩城:衞城駐軍,土城居民。
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置碣石衞,復建碣石衞城,首任總兵官苗之秀到任後,目睹明城毀於戰亂,遂於原址西邊重建碣石新衞城,清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以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新設陸豐縣,碣石自此納入陸豐縣治版圖。
碣石鎮
碣石鎮(3張)
民國初期,因碣石歸屬陸豐,隨陸豐屬潮循道,後屬東江行政專員公署、東江善後委員公署、東江綏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屬第一區專署。民國三十年(1941年),碣石設區,地域含現今的碣石鎮、湖東鎮、金廂鎮。
1957年,碣石鎮析置碣北、碣南、金廂、湖東四鄉,碣石區時轄碣石鎮和碣北、碣南、湖東、金廂一鎮四鄉。
1958年,碣南撤鄉併入碣石,湖東撤鄉置鎮。
1984年,金廂改區制。
1986年,碣石置鎮。
1996年,碣北併入碣石鎮。 [5-6] 

碣石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碣石鎮共轄5個社區、37個行政村。 [3] 
西門社區
詩書社區
水朝社區
後城社區
西湖社區
紅坡村
紅衞村
港口村
包一村
包二村
灶背村
海英村
圍仔村
新豐村
淺海村
淺澳村
田頭園村
後埔村
新饒村
上林村
北城村
南城村
角清村
前堆村
上洋村
曾厝村
角洋村
草洋村
戴厝村
角溪坂村
新布村
梅田村
霞博村
桂林村
湖坑村
橋頭村
滴水村
六桃村
南溪村
新酉村
蓮花村
更新村






碣石鎮地理環境

碣石鎮位置境域

碣石鎮位於陸豐市南部,東鄰南塘鎮、湖東鎮,西接金廂鎮、橋衝鎮,南瀕碣石灣,與汕尾城區相望。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 [1] 

碣石鎮生物資源

碣石鎮境內生物主要有龍蝦、對蝦、鱸魚、魷魚、鰻魚、膏蟹等。 [1] 

碣石鎮人口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碣石鎮擁有常住人口187670人,比2010年減少22784人,比重由2010年的15.71%下降至15.36%。 [15] 
碣石鎮在陸豐市的位置 碣石鎮在陸豐市的位置

碣石鎮經濟

碣石鎮綜述

2005年,碣石鎮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分別達到14.30億元和20.5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6%和15.1%。有二輕、鎮辦工廠10家,民營工業企業140家。
碣石鎮

碣石鎮第一產業

2000年,碣石鎮漁業產量達6.5萬噸,產值4.4億元。有鹽田面積25702畝,年生產優質海水原鹽3500噸以上。

碣石鎮第二產業

2000年,碣石鎮集體、私營工業企業1200多家,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8.2億元。主要產品有聖誕系列產品、竹桂扇、玩具、麥秸貼畫、傢俱、服裝、揚聲器、生日蠟燭等,遠銷國內外。
2018年,碣石鎮工業企業個數共35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36家。 [2] 

碣石鎮第三產業

2000年,碣石鎮擁有10個專業化為主的大市場和5000噸級成品油專用碼頭、2.4萬噸的碣石灣油庫、容量2500立方米的液化氣庫等。
2005年,碣石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8億元,完成税收1200.6萬元。
2018年,碣石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共18家。 [2] 

碣石鎮交通

碣石鎮水路距香港汕頭都是115海里,距澳門廣州分別155海里和213海里。陸路距陸城45千米、廣汕公路25千米,境內的主要交通幹道有國道G228線、鎮區主要道路有南園路、北園路、錦江路、北斗路、濱江路等,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通往各地的客車每天150多班次,碣石粵運客運站位於玄武路4號。 [1] 

碣石鎮歷史文化

碣石鎮碣石歷史

碣石鎮風景區 碣石鎮風景區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為抵禦東南沿海,倭寇侵犯,遂正式設立碣石衞(碣石之名由此而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當時居住在衞城西門外石橋場的民眾常遭倭寇焚掠,禍亂迭起,社稷不安,海豐縣令張濟時親臨碣石發動羣眾築城御倭,修築了石橋土城,故明代碣石有兩城:衞城駐軍,土城居民。 [7] 
清順治五年(1648年)正月,蘇成身患重病去世,碣石衞總兵官由義軍首領副將蘇利接任,順治十二年(1655年)6月,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順治十八年(1661年),更強行將江、浙、閩、粵、魯等省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碣石沿海,百姓為此流離失所,饑荒遍野,致使康熙三年(1664年),碣石總兵蘇利起兵抗清,粵東百姓紛紛響應。作為惠州府、潮州府的門户,其海防地位居重,戰略地位無可替代,遂於康熙八年(1669年),又派遣總兵一員重置碣石衞,於原址西邊重建碣石新衞城,道光十九年(1836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欽差大臣林則徐調動碣石衞水師珠江口布防,在穿鼻洋擊退英商船的挑釁,林則徐親題”水德靈長“匾額懸掛於元山寺,意寓表彰碣石水師戰績。 [8] 

碣石鎮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是粵東汕尾市沿海漁民在勞動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當地漁民通常分為陸上漁民和海上漁民,海上漁民又分為“拖船”漁民和“甌船”漁民。傳統的汕尾漁歌是指甌船漁民所唱的歌調,甌船漁民俗稱“疍民”,故漁歌亦稱“疍歌”,多分佈於汕尾市城區的新港、捷勝、馬宮,海豐縣的鮜門、小漠,陸豐市的甲子、碣石等鄉鎮,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的疍家。 [9] 

碣石鎮木雕

碣石木雕主要用於建築構件裝飾、傢俱、神具、觀賞擺件等的製作。其技藝與潮州木雕同出一源,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海陸豐地區石刻、繪畫、泥塑、戲劇等民間藝術特色,形成了碣石木雕獨特的藝術風格。碣石木雕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 [10] 

碣石鎮方言

海陸豐話過去被其他方言區的人稱為“福佬話”,或稱“河洛話”,是廣東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廣的一種方言。福佬話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誤以為是潮汕話或者閩南話,其實兩種説法都不準確,福佬話屬於閩南方言的一個分支,它與潮汕話是兄弟關係。 [16] 
所謂“河洛話”是因為講這種方言的人,是從前中原戰亂民族大遷移時,從河南洛水一帶講中原古音的移民帶來南方福建,然後又遷來廣東東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區的人稱這種移民為“河洛人”,其方言移為“河洛話”。 [11] 
海陸豐地區方言與潮汕話同屬閩南話的分支。從海陸豐各地族譜記載來看,他們的先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自福建移民而來。據《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記錄,講閩南話的福建先民來到海陸豐後,與土著居民、客家人和講粵語白話的人頻繁接觸後,吸收了大量客家話、粵語的詞彙,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才形成了有別於泉漳話、潮汕話的本土方言——海陸豐福佬話,也稱“學佬話”。 [17] 

碣石鎮風景名勝

玄武山旅遊區集元山寺宗教文化旅遊、田尾山海底公園海濱旅遊於一體,以元山寺為中心, 元山寺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是潮汕地區的海內外宗教信仰中心。 明、清時期,玄武山所處的地理位置與碣石古衞城的歷史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2007年11月,汕尾玄武山旅遊區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2] 

碣石鎮榮譽稱號

1996年,碣石鎮被廣東省政府列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13] 
1998年,碣石鎮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