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碑(拼音:bēi)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最早形體為篆文,字形從石,卑聲。“碑”本義指古代廟宇、宮殿前立着的用來觀測日影及拴牲畜的石柱。後來,人們在埋葬死者時,在周圍立起石樁或木樁,用來引棺木入穴,再後來發展為墓碑、紀念碑等。 [13] 
中文名
拼    音
bēi
部    首
五    筆
DRTF [1] 
倉    頡
MRHWJ [1] 
鄭    碼
GNED [1] 
筆    順
橫、撇、豎、橫折、橫、撇、豎、橫折、橫、橫、撇、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2878) [3]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 [4] 
結    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筆順編號
132513511312
總筆畫
13(部首5,部首外8)
注音字母
ㄅㄟ
四角碼
1664₀
統一碼
7891 [1] 
異體字
𥓓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2]
“碑”是形聲字,右部的“卑”作聲旁,表示讀音與此接近;左部的“”是表義的形旁,説明碑是石制的。“”在甲骨文字中像手持某種器具的樣子,到篆文中器具形象變為“甲”字,篆文“碑”也沿襲了這種結構(圖1)。隸書中,下部的手變為“圖A”;再後來,“圖A”左邊一撇與上部“田”中一豎相連,發展為現代楷書。王孝淵碑的“碑”字則將聲旁換成了非,寫作“圖5”。 [12] 
“碑”最早的用途,與現代大不一樣。最早的碑,上面是不刻字的。一種碑是豎立在庭院中的用來測量日影長短的計時工具,這種器物後來演變為日晷。第二種碑立在門外,是拴牲口用的樁子。據《禮記》記載,祭祀那天,君主親自牽着祭祀用的牲畜,卿大夫們跟在後面,進了廟門,就把牲口系在碑上。第三種古碑是用來牽引棺木進入墓穴的木柱,古代貴族豪富殯葬時,因墓穴挖得很深,棺木難以下引入穴,於是人們就先在墓穴四角立四根柱子,棺木繩子拴在柱子上,用轆轤將棺木緩緩放入墓穴,而碑就指裝轆轤的木柱。稍後又用石頭替換木柱。
為了表達對死者的追念,有人在下葬後不再撤除這種柱子,而是讓它豎立在墓前,而且還在上面刻上墓主的姓名、官位、卒葬時間。以後碑上刻的文辭逐漸多了起來,詳細地記述墓主的家世和生平事蹟,還加上頌揚和悼念的詩句,這就是墓碑。考古發現,西漢時代碑的功能已開始轉變,出土的墓碑頂部往往有一個名為“穿”的圓孔,就是供懸棺下葬時留下的痕跡。
碑到後來泛指各種形制的石刻文字,包括刻石、碑、碣、墓誌、塔銘、刻經、造像、摩崖石刻等等。碑石質地堅硬,不易湮沒,以後值得紀念的事多立碑。現代“碑”字泛指刻着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或標誌的石頭。如“界碑”“紀念碑”“里程碑”。人有美名,眾人會口頭稱頌,如同樹立的碑誌。佛教著作《五燈會元·太平安禪師》説:“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以後人們就用“口碑載道”或“有口皆碑”來比喻羣眾到處稱頌。 [13-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時豎立在宮門前測日影的石頭
儀禮·聘禮》:“陪鼎當內廉東面北上,上當碑南陳。”
豎立在庭院內用於拴牲畜的石頭
《禮記·祭義》:“祭之日,君牽牲……既入廟門,麗於碑。”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釋俗》:“碑者……施於廟則系牲。”
古代用來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或石柱
《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
刻有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
stele
漢·蔡邕《郭有道碑》:“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碑碣石獸》:“《開元禮》:‘五品以上立碑。’”
碑文;立碑;界碑;里程碑;紀念碑
碑文。文體的一種
inscription
《後漢書·桓彬傳》:“(桓麟)所著碑、誄、贊、説、書凡二十一篇。”
唐·韓愈《答魏博田僕射書》:“頃者又蒙不以文字鄙薄,令譔廟碑,見遇殊常,荷德尤切。”
金·陳庾《吊麻信之》詩:“體瘁漸成中酒病,家貧全仰賣碑錢。”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石部】府眉切(bēi)
豎石也。從石卑聲。 [7] 

説文解字注

“豎石也”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注曰:“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豎之,穿中於閒為鹿盧,下棺以繂繞。天子六繂四碑,前後各重鹿盧也。諸矦四繂二碑,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無碑。”按此《檀》弓注即《聘禮》注所謂“窆用木”也。非石而亦曰碑,假借之偁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後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始皇本紀》“上鄒嶧山立石”“上泰山立石”下皆雲刻所立石,其書法之詳也。凡刻石必先立石,故知豎石者碑之本義,宮廟識日影者是。
“從石,卑聲”注:府眉切,當依《廣韻》彼為切,十六部。 [8]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部】 碑;部外筆畫:8
《廣韻》彼為切。《集韻》《韻會》班麋切。《正韻》逋眉切,並音陂。《説文》:豎石也。《禮·祭義》:君牽牲,既入廟門,麗於碑。疏:君牽牲,入廟門,繫著中庭碑也。陳用之曰:《公食大夫禮》,庶羞陳於碑內,庭實陳於碑外。《燕禮》《聘禮》皆雲:賓自碑內聽命。
又《士昏禮》賓入廟門,《鄉飲酒》賓入庠門,《鄉射》賓入序門,皆有當碑揖,則諸侯、大夫士、之宮皆有碑。鄭氏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又《檀弓》:公室視豐碑。註: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閒為鹿盧,下棺以繂繞。
又《釋名》:碑,被也。本王莽時所設也,施其轆轤,以繩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焉,無故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
又徐鉉曰:古宗廟立碑,以繫牲耳。後人因於其上紀功德。
又劉熙言,葬時所設者,蓋今神道碑也。
又《初學記》:碑,以悲往事也。今宮室廟屋墓隧之碣,鎸文於石皆曰碑。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卑”的第六筆撇從框內撇出,一筆寫成。
【寫法】“石”小“卑”大,頂部“石”低,底部“卑”低。“石”,“口”的頂部在橫中線。“卑”,“白”的左豎在豎中線,底部在橫中線上側;撇筆從“白”頂部起筆,撇向左下格豎中線;“十”的橫筆與“石”的底部大致持平,豎從橫中線起筆。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彼為切
pjĕ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斑(班)糜切
piɛ
禮部韻略

平聲





班縻切

增韻

平聲





班糜切


平聲





都黎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巴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逋眉切
pie

平聲


全清
都黎切
ti
切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彼為切

(參考資料:漢典 [2]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ĕɡ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e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jie̯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p
ǐe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ĕ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e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ĕ
(參考資料:漢典 [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e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e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e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ei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e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əi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pe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pᴇ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pa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pe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pe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pi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p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pei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pei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i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i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i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i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2.    碑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5]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9-02]
  • 4.    平水韻 四支 碑  .搜韻[引用日期2024-02-04]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2016.09,商務印書館:54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610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85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08-1509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91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15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56
  • 1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35
  • 13.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81-382
  • 14.    古敬恆著.漢字中的建築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49-15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