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硬盤跳線

鎖定
硬盤是一種主要的電腦存儲媒介,由一個或者多個鋁製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絕大多數硬盤都是固定硬盤,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盤驅動器中。不過,可移動硬盤越來越普及,種類也越來越多。
中文名
硬盤跳線
性    質
電腦存儲媒介
特    點
多個鋁製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
所屬分類
硬盤驅動器

硬盤跳線硬盤接口分類

絕大多數台式電腦使用的硬盤要麼採用 IDE接口,要麼採用 SCSI接口。SCSI 接口硬盤的優勢在於,最多可以有七種不同的設備可以聯接在同一個控制器面板上,由於硬盤以每分鐘3000—10000轉的恆定高速度旋轉,因此,從硬盤上讀取數據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在筆記本電腦中,硬盤可以在空閒的時候停止旋轉,以便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老式硬盤的存儲容量最小隻有 5MB,而且,使用的是直徑達12英寸的碟片。硬盤存儲容量已從以MB為單位發展到以GB、TB為單位,台式電腦硬盤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3.5英寸,筆記本電腦硬盤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2.5英寸,新硬盤一般都在裝配工廠中經過低級格式化,目的在於把一些原始的扇區鑑別信息存儲在硬盤上。
sata(serial ata),即串行ata接口,它作為一種新型硬盤接口技術於2000年初由intel公司率先提出。雖然與傳統並行ata存儲設備相比,sata硬盤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而磁盤系統的真正串行化是先從主板方面開始的,早在串行硬盤正式投放市場以前,主板的sata接口就已經就緒了。但在intel ich5、sis964以及via vt8237這些真正支持sata的南橋芯片出現以前,主板的sata接口是通過第三方芯片實現的。這些芯片主要是siliconimage的sil 3112和promise的pdc20375及pdc20376,它們基於pci總線,部分產品還做成專門的pci raid控制卡。

硬盤跳線硬盤跳線

硬盤跳線説白了,其實就是把硬盤後面的2根小針連到一起,連這2個小針的就叫跳線帽,一般跳線帽在硬盤上就有,或你去買硬盤那要一個都會給你的,不用買,那東西小的真不知道該怎麼賣!
如果你的硬盤是IDE接口的話,就可以把2塊硬盤連在一根線上,一般市面上的IDE線上都要3個IDE接口,一頭是連在主板上,還有2個空頭就可以接硬盤,但接的時候注意下防錯設計,別把線插反了!
最後提醒你下,接雙硬盤一定要設置好兩塊硬盤的主從跳線,如果設置不好,出現的問題就是:無法啓動或啓錯盤!
把你的SATA盤從跳線上設置成Master主盤把你的IDE盤設置成Slave從盤就搞定了(具體怎麼設置,因不同廠商的硬盤主/從跳線位置都不一樣,所以你只需在你的硬盤上找到跳線説明,然後記住Master是主盤,Slave是從盤,按照説明插跳線帽就OK了!
硬盤上的跳線是比較簡單的,其跳線位置多在硬盤後面,如硬盤後面跳線圖所示。其跳線在數據線接口和電源線接口之間,白色的鍵帽清晰可見。而硬盤表面和這個“之間”的位置對應的電路板的一面,都有關於跳線設置的説明,如硬盤電路板上跳線説明圖。
從盤跳線位置 從盤跳線位置
雖然不同的品牌的硬盤跳線有所不同,但因為硬盤屬於IDE接口設備,所以一般都分為三種跳線設置,它們分別是“Master”、“Slave”、“Cable Select”(簡稱CS)。“Master”(主)表示主盤,是一個IDE通道上第一個被系統檢測的設備,一個主板通常有兩個IDE設備通道,而一個通道上最多能連接兩個IDE設備,它們有主從之分。“Slave”(從)表示從盤,是一個IDE通道上第二個被系統檢測的設備。“Cable Select”(線纜選擇)表示使用特殊的硬盤數據線連接主板,跳線就決定了硬盤的主從位置。真正支持這種功能的數據線市場很少見到。80針數據線實際上已經不理睬硬盤上的任何跳線設置,其黑色(或藍色)一端必須接主板IDE接口,黑色端連接主設備,灰色的一端連接從設備,你的硬盤使用什麼樣的跳線都不起作用。這樣的線適合今天的支持DMA66/100/133接口的硬盤。
小提示:如果硬盤跳線設置錯誤,會導致一個IDE通道上的兩個設備衝突,多不能使電腦正常引導,但不會導致硬件損傷。一般只有在一個通道上的兩個設備的設置相同時才會引起衝突,比如都設置成主盤或都設置成從盤了。同一個通道上兩個設備設置沒有衝突,一個為主,一個為從,但不兼容的事情發生的還是不多。
因為硬盤跳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我們看一下主流硬盤的具體跳線説明。通常我們可以在硬盤的電路板上、硬盤正面或IDE接口旁邊上找到跳線説明圖示。
(1)Seagate(希捷)硬盤
Seagate硬盤的跳線設置圖示一般可以在盤體的反面找到,短接的跳線被框上長方框,主要有四種設置方式:“Master or Single drive”(表示設置硬盤為主盤或該通道上只單獨連接一個硬盤,即該硬盤獨佔一個IDE通道,這個通道上不能有從盤)、“Drive is slave”(表示當前硬盤為從盤)、“Master with a non-ATA compatible slave”(表示存在一個主盤,而從盤是不與ATA接口硬盤兼容的硬盤,這包括老式的不支持DMA33的硬盤或SCSI接口硬盤)、“Cable Select”(使用數據線選擇硬盤主從)、無跳線(表示當前硬盤為從盤)。
(2)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硬盤
Western Digital硬盤的跳線設置圖示一般可以在盤體的正面找到,短接的跳線被框上黑色長方塊,主要有三種設置方式:“Slave”(表示當前硬盤為從盤)、“Master w/Slave present”(表示當前盤為主盤,同時存在從盤)、“Single or Master”(表示設置硬盤為主盤或該通道上只單獨連接一個硬盤,即該硬盤獨佔一個IDE通道,這個通道上不能有從盤)。
(3)IBM硬盤
傳統的硬盤上只有Master、Slave、Cable Select三種跳線,個別的硬盤組合更多一點,也還是離不開這幾個概念。但IBM硬盤就是與眾不同,它的跳線特別複雜,其跳線設置圖示一般可以在接口上方找到,主要有四種設置方式:“Device 0(Master)”(主盤)、“Device 1(Slave)”(從盤)、“Cable Select”(電纜選擇)、“Forcing DEV 1 Present”(即設備0強制設備1存在,如果你的從盤比較舊,不能告之系統總線自己的存在,就應該將主盤設置為本跳線)。
而以上這四種設置方式又可分別設置四種不同的狀態:“15 Heads”(個別系統要求系統使用15 Heads的設置,硬盤的容量保持不變)、“16 Heads”(硬盤的默認設置是16 Heads)、“2/32GB CLIP”(對於DJNA模式的硬盤,如果你的BIOS的LBA模式與柱面數大於4096的硬盤不兼容,本跳線將多餘的柱面忽略,讓LBA方式只使用4096個柱面,管理2GB空間,也就是將大硬盤當2GB的硬盤使用。對於容量小於34GB的DTLA或DPTA模式的硬盤,如果你的BIOS的LBA模式與柱面數大於4096的硬盤不兼容,本跳線將多餘的柱面忽略,讓LBA方式只使用4096個柱面,管理2GB空間。也就是將大硬盤當2GB的硬盤使用。但硬盤在LBA模式中顯示的柱面值並不改變。對於容量大於等於34GB的DTLA或DPTA模式的硬盤,如果你的BIOS的LBA模式與扇區數大於66055248的硬盤不兼容,本跳線將多餘的柱面忽略,讓LBA方式只使用66055248個扇區,管理32GB空間。也就是將大硬盤當32GB的硬盤使用。)、“Auto Spin Disable”(允許硬盤在等待狀態中被喚醒)。
當你的電腦不識別新的硬盤時,建議先將默認的16 Heads設置修改成“15 Heads”設置,不成功再修改成“2/32GB CLIP”設置。
小提示:硬盤的跳線的圖示雖然明確,但分清楚哪一邊是開始端並不是很容易,解決的方法一個是從助硬盤電路板那邊的説明,另外一個是藉助開機自檢中關於硬盤的檢測信息來確定設置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