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

鎖定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德祿 趙慕 蘭張浩
中文名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
作    者
王德祿 趙慕 蘭張浩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    價
48 元
ISBN
9787302282747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賣點

柳傳志胡昭廣張景安許成鋼傾力推薦!
不是Copy硅谷,而是與硅谷建立人脈
創業成功的第一要素——人脈網絡,揭示舉世矚目的中關村現象的秘密,通過全球鏈接,參與創新全球化 [1]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硅谷與中關村之間大量跨區域創業的故事;描述了華人在硅谷發展中的作用;探索了硅谷與新竹、班加羅爾和中關村之間的區域輻射模式;揭示了創新創業集聚區崛起的訣竅是與硅谷建立人脈網絡。
作為中關村發展的親歷者、研究者,作者從近百次對創業者、投資者、企業家的深入訪談,結合20餘年來對中關村的把脈中,找到了答案……
動力的核心是人脈!人脈讓硅谷和中關村互聯,讓中關村和高新區互聯;人脈,讓投資者與創業者互聯,讓企業家與投資者互聯;人脈,讓智者與創新互聯,讓今天與未來互聯……
如果你是飽含激情的創業者,面向未來的投資者,主導經濟的設計者,高新區的耕耘者,崛起中國的擁護者,加入我們織就人脈網絡的大軍吧! [2]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作者簡介

王德祿(1956-)山東青島人。1982年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20世紀80年代在《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擔任編輯,從事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研究。1993年創辦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並任所長,是企業戰略、區域創新、產業規劃、科技政策、知識管理領域資深諮詢專家。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名家推薦

創業者可以感受到“改變世界夢想”;企業家可以學習“改變世界的商業模式”;大學管理者可以效仿斯坦福大學帶動創新創業集聚的發展經驗;投資人可以遵循產業組織者的路徑最大化自身價值;政府則可以以“形成創新循環”為目標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短短二十餘萬字,清晰地將這複雜事務娓娓道來,實屬難得。
——柳傳志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一書緊緊抓住創新第一要素——人才資源以及創業為核心功能的人脈網絡,深入發掘了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路徑。書中所提出的創新經濟有關人才、資金和知識與技術的良性循環,是探索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園區發展規律的重要研究成果。
——胡昭廣
不同於《喬布斯傳》從一個創新節點來評點創新尖峯,也不同於《浪潮之巔》從互聯網和IT行業的產業鏈條來描繪創新沿革,本書作者從人脈視角出發,通過硅谷與中關村之間的聯繫,分析了創新性經濟的發展特徵和創新全球化的未來走向。每一個高技術的從業者和立志進入高技術行業的人我推薦看看這本書。
——張景安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創新,取決於創業,取決於巨大量中小企業在市場中發展。中關村作為僅次於硅谷的全球第二大的科技園區,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希望和典範。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近二十年來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都在努力模仿硅谷,但絕大多數成績平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法治和市場經濟仍然處於初建階段的中國,出現了從人脈、資本、組織、到技術都與硅谷緊密相通的中關村園區。歷經對中關村二十多年的研究,對硅谷的深入考察,王德祿和趙慕蘭在《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一書中揭示了舉世矚目的中關村現象的秘密。任何關心創新,關心創業,關心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讀者都會得益於此書。
——許成鋼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目錄

第1章 開拓:華人在硅谷的歷程 1
1.1 被遺忘的硅谷早期華人開拓史(1848—1945) 2
1.1.1 金山、華工和排華法案 2
1.1.2 硅谷是在“中國城”上建起來的 4
1.1.3 硅谷:果園裏長出的高科技搖籃 6
1.2 硅谷電腦與華人(1950—1980) 7
1.2.1 仙童分裂和半導體時代的到來 7
1.2.2 改變世界:個人電腦時代從硅谷開始 8
1.2.3 華人科技創業的起步 10
1.2.4 個人電腦給華商帶來的機會 12
1.3 硅谷華人創業夢之隊:橡子園 13
1.3.1 陳五福:事業有陳,五福臨門 14
1.3.2 臧大化:大而化之謂之道 16
1.3.3 龔行憲:大道行也,以垂憲象 17
1.3.4 王大成:有容乃大,地平天成 18
1.3.5 朱偉人:居功至偉,百年樹人 20
1.4 華人三代留美高潮 21
1.4.1 作為美國少數族裔的華人 21
1.4.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留美高潮 23
1.4.3 打開國門後的中國大陸留學生 25
本章參考文獻 27
第2章 創新:中國學者眼中的硅谷 29
2.1 多維透視硅谷模式 29
2.1.1 數字硅谷 29
2.1.2 《硅谷優勢》:斯坦福學者如是説 30
2.1.3 戈登·摩爾:創業者的觀點 32
2.1.4 我們對硅谷模式的新看法 34
2.2 系列創業家、天使與風險投資 35
2.2.1 硅谷的系列創業家 36
2.2.2 點燃創業引擎的天使投資 37
2.2.3 作為“創業導師”的天使投資人 39
2.2.4 沙丘路:風險投資集聚地 41
2.3 新興產業改變世界 43
2.3.1 硅谷:新興產業的策源地 43
2.3.2 改變世界夢想的創業者 44
2.3.3 用商業模式改變世界 46
2.3.4 那些改變了世界的大企業 51
2.4 一流大學:硅谷創新力量的來源 52
2.4.1 斯坦福大學與加州伯克利分校 53
2.4.2 硅谷產學研的創新循環 55
2.4.3 硅谷大學衍生企業 57
2.4.4 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 57
2.4.5 大學支持創新創業的制度和氛圍 58
2.5 中關村距世界第一有多遠 59
2.5.1 自主創新:核心是產權制度改革 59
2.5.2 中關村的產業原創能力不足 60
2.5.3 大學:重新走進“象牙塔” 62
2.5.4 天使投資:中關村原創新興產業缺失的一環 62
2.5.5 中關村管委會:美國次一級政府應該學中國 64
本章參考文獻 64
第3章 輻射:硅谷的全球影響力 67
3.1 人的力量:硅谷區域輻射 67
3.1.1 不是複製硅谷,而是與硅谷建立人脈 67
3.1.2 硅谷的移民創業網絡 70
3.1.3 回到祖國的跨區域創業者 72
3.2 中國新竹園區:成功模仿硅谷的先聲 73
3.2.1 早期台灣地區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74
3.2.2 新竹科學工業園的形成 75
3.2.3 來自硅谷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76
3.2.4 新竹崛起:硅谷創新模式在台灣地區 79
3.3 印度班加羅爾:承接“硅谷” 81
3.3.1 印度人在硅谷 81
3.3.2 跨區域創業者與“千年蟲”歷史機遇 83
3.3.3 班加羅爾科技資源的集聚 86
3.4 以色列與硅谷:天然的人脈聯繫 87
3.4.1 猶太人:硅谷創業和風投的中堅力量 87
3.4.2 高科技產業起步:硅谷公司在以色列 88
3.4.3 政府的作用:風險投資和孵化器 89
3.4.4 以色列的跨區域創業者 91
3.4.5 以色列:“創業的國度” 93
本章參考文獻 95
第4章 學習:中關村與硅谷的互動 96
4.1 硅谷:從老師到同伴 96
4.1.1 學習硅谷:科技人員下海創業 96
4.1.2 中關村與硅谷多層次互動 97
4.1.3 在硅谷與中關村之間跨區域創業 98
4.2 中關村學習硅谷 99
4.2.1 新技術革命浪潮衝擊中關村 99
4.2.2 陳春先:效仿硅谷第一人 101
4.2.3 電子一條街:中關村與硅谷早期的產業聯通 102
4.2.4 胡昭廣:政府中學習硅谷第一人 104
4.3 中關村與硅谷建立多層次產業聯繫 107
4.3.1 早期中關村的角色:硅谷產品代理與漢化 107
4.3.2 王志東:第一個中關村版的硅谷企業模式 109
4.3.3 硅谷企業在中關村設研發中心 111
4.3.4 跨區域創業:中關村的互聯網產業 112
4.3.5 駐硅谷辦事處:中關村搶灘創新前沿 114
4.4 在硅谷與中關村之間跨區域創業 115
4.4.1 留學生歸國創業與風投:開啓中關村與硅谷互動的新局面 115
4.4.2 人脈網絡的作用:硅谷中關村區域輻射新模型 118
4.4.3 數字中關村:1988—2010 119
本章參考文獻 121
第5章 創業:硅谷的中國大陸留學生 122
5.1 20世紀90年代創業先行者 122
5.1.1 中國大陸留學生創業者在硅谷的出現 122
5.1.2 中國大陸留學生硅谷創業潮 124
5.1.3 朱敏夫婦:硅谷創業俠侶 126
5.1.4 陳宏:擁有大量人脈的創業者 127
5.1.5 鄧鋒:硅谷創業清華系 129
5.1.6 曹小帆:在打工過程中學會創業 131
5.2 創業在新世紀 132
5.2.1 謝青:構築網絡安全堡壘 132
5.2.2 閻先濤:硅谷綠色經濟的弄潮兒 133
5.2.3 金海平:開拓全球定位系統的新領域 135
5.2.4 李同寧:硅谷光電女強人 136
5.3 中國大陸留學生社羣 137
5.3.1 硅谷中國大陸留學生社羣 137
5.3.2 硅谷中國大陸同學會:他鄉遇故知 139
5.3.3 硅谷華人專業社團 142
5.3.4 硅谷兩岸華人協會融合發展 146
本章參考文獻 147
第6章 海歸:硅谷留學生創業中關村 148
6.1 互聯網:緊跟硅谷產業發展 148
6.1.1 中關村硅谷互聯網產業聯繫 148
6.1.2 陳一舟:從校友錄到網絡社羣 150
6.1.3 李彥宏:眾裏尋他千百度 152
6.1.4 楊浩湧:從硅谷回來“趕集” 154
6.2 集成電路:硅谷海歸衝擊產業前沿 156
6.2.1 中關村硅谷集成電路產業聯繫 156
6.2.2 鄧中翰:中國微電子產業的星光 158
6.2.3 陳大同:幫助中國通信產業展翅翱翔 160
6.3 軟件:專注於細分領域 161
6.3.1 中關村硅谷軟件產業聯繫 161
6.3.2 楊大川:中關村的系列創業者 162
6.3.3 劉世平:從硅谷“挖”回中關村 164
6.3.4 黃勁:從教育軟件到軟件教育 166
6.4 生物醫藥:追趕朝陽 168
6.4.1 中關村硅谷生物醫藥產業聯繫 168
6.4.2 吳越:硅谷中關村間的生物研發外包鏈接 169
6.4.3 黎志良:做生物製藥領域的“中國製造” 172
6.5 海歸創業的土壤 173
6.5.1 中關村海歸創業概覽 174
6.5.2 留學人員創業園 177
6.5.3 海歸創業政策一條龍 181
本章參考文獻 183
第7章 風投:硅谷創新模式落地中關村 184
7.1 從創業者到風險投資商 184
7.1.1 風險投資的起源 184
7.1.2 從創業者到風險投資商的轉變 186
7.1.3 中關村早期風險投資 188
7.2 從硅谷進入中關村的風險投資機構 190
7.2.1 中關村創業者接受來自硅谷的風險投資 190
7.2.2 新浪:中關村與硅谷的第一次產業合作 191
7.2.3 最早進入中關村的風投機構——美國國際數據集團 193
7.2.4 成長在中關村的加州紅杉 194
7.2.5 投資中關村的華裔風投——華登國際 195
7.3 硅谷創業成功的留學生回中關村風險投資 197
7.3.1 朱敏:產業領袖和資本領袖相結合的產業組織者 197
7.3.2 陳宏:用人際網絡來編制漢能 199
7.3.3 陳大同:投資人的實業理念與社會責任 201
7.3.4 葉東:從V2V到青雲創投 203
7.3.5 陳亦工:硅谷中關村間的中介橋樑 206
7.4 中關村的創業者轉變為風險投資人 207
7.4.1 柳傳志:從創業者到投資人 208
7.4.2 雷軍:“移動互聯網”的天使投資 210
7.4.3 中關村的天使投資 211
本章參考文獻 212
第8章 人脈:硅谷和中關村創新網絡的核心 213
8.1 從華人社羣到創業人脈網絡的演進 213
8.1.1 硅谷華人社羣:傳統向高科技創業功能的變遷 213
8.1.2 硅谷的中國大陸留學生社羣:從融入到自組織 215
8.1.3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的形成 216
8.2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的內涵解析 218
8.2.1 創業: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的核心功能 218
8.2.2 跨區域創業支撐全球鏈接 219
8.2.3 跨區域創業者成為新興產業的組織者 220
8.2.4 網絡:硅谷中關村人脈關係的內在規律 222
8.3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發展趨勢 224
8.3.1 硅谷中關村創造新興產業 224
8.3.2 中關村:與硅谷對接的全球創新亮點 226
本章參考文獻 228
第9章 未來:硅谷中關村與全球鏈接 229
9.1 硅谷與中國高新區 229
9.1.1 硅谷與中國火炬 229
9.1.2 硅谷與中國高新區 231
9.2 《硅谷指數》與中關村 234
9.2.1 《硅谷指數》:硅谷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年度評價 234
9.2.2 《硅谷指數》的特別分析 237
9.2.3 中關村產業發展報告 241
9.2.4 從兩個報告看兩地產業發展的同步性 242
9.3 硅谷與中關村:全球鏈接幹道 243
9.3.1 新經濟模式的興起 243
9.3.2 硅谷—中關村的全球鏈接 245
9.3.3 全球鏈接新模式 246
9.3.4 全球創新版圖變遷 248
本章參考文獻 252
附錄 本書訪談一覽 25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