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硃砂村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黃坳鄉下轄行政村)

鎖定
硃砂村,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黃坳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九嶺山脈的九龍山下,村域面積10.2平方公里。 [1-2] 
硃砂村在空間佈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上構思巧妙,包含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智慧。硃砂村有二萬多平方米古老建築集中連片,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江南水鄉風貌格局。硃砂村塅中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千年紅豆杉與300年古樟羣,村內還有石砌古橋、河道、圍牆、古井、古墓等古蹟。 [2-3] 
2014年11月17日,硃砂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公佈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4] 
中文名
硃砂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黃坳鄉
村域面積
10.2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水稻種植、青錢柳種植、黃羽烏骨雞養殖
主要景點
步忂橋
保護級別
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七部門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7日

硃砂村村落歷史

唐宣宗年間(850年前後),瞿氏九世祖令奕公從浙江金華遷至硃砂村境內,取名為桂竹灣。 [5-6] 
宋代至解放初期,硃砂村是修水縣通往鄰縣武寧、奉新、靖安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驛站,加之很少有災禍發生,一度成為周邊鄰近縣居民的避難場所和物資轉運地。 [5] 
明洪武四年(1317年),傳至二十六世祖瞿永壽公仍居硃砂村,其長孫遠芳公亦居住此地,次孫景芳公分居遷住大黃溪,晚孫存芳公分居遷住坳下,二十七世祖瞿福壽公遷港口,諸公均為分遷地的始祖。傳至清康熙年間三十八世祖瞿國奇公,人丁興旺,今硃砂村民均為該公後裔。 [6] 
民國二年(1913年),硃砂村瞿海門先生受廢除科舉、倡導新學的影響,將該村兩所私塾合併,改為修水縣私立培士高等小學,開設語文、算術、歷史、地理、美術等課程,實行義務教育。 [6] 
2015年3月,經過多次現場勘查,江西省、市、縣專家多次提出評審意見,九江市城市規劃市政設計院完成了對硃砂村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設計。 [7] 
硃砂古村鳥瞰 硃砂古村鳥瞰

硃砂村地理環境

硃砂村位置境域

硃砂村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黃坳鄉,地理座標為東經28°54′33″、北緯114°51′01″,地處九嶺山脈海拔1775米的九龍山下,周邊四面環山,位於盆地中央。硃砂行政村位於鄉域南部,北靠丁橋村,東南倚九龍村,西南毗鄰黃港鎮,行政轄區面積10.2平方公里。 [1] 
硃砂村

硃砂村地勢地貌

硃砂村坐落於海拔1775米的九嶺山脈下北側盆地內,整個村落為南北方向狹長的谷地形態,其東、南、西三面由低山丘陵所圍合,中間地勢最低處是自南向北流向的硃砂河。
硃砂村位於由龍龜山、楓樹壟、窩嘴壟和壟坳所環繞的山谷當中,山谷東西兩側狹窄,中部相對開闊,地勢平緩,呈口袋狀。山谷內基本為農田和水系,地勢平緩。由於羣山環繞形成的狹長山谷形態,加之硃砂村入口位置相對狹窄,促使硃砂所在的山谷整體呈相對封閉的態勢。 [8] 

硃砂村水文條件

硃砂村內水系由1條幹流、6條支流構成,幹流為硃砂河,起始於培士小學以北的山脈,自南向北流經硃砂古村段長度為900米,支流有塔下河、新屋河、信西河、洞下河、亭子裏河、白石河。
硃砂村內硃砂河蜿蜒自西向東穿過,在宅前、田間穿插過渡,形成九彎九曲的形態。 [8] 

硃砂村氣候條件

硃砂古村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光照較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16.7℃,年降水量為1634.1毫米,年日照為1600.4小時。因地處九嶺山脈中段,系典型的山區,氣候濕潤、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高,地理環境適合綠色農副產品的培植生長。 [9] 

硃砂村村落格局

硃砂村選址理念

硃砂古村的選址與佈局依據自然環境、因地制宜,要求村落與自然山水相契合。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村落被羣山包圍,結合植被山脈形成天然的多層次景觀帶,整體環境符合道家迴歸自然的思想。山勢起伏及眾多人文景觀,體現了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硃砂村的選址凸顯古代擇吉地而居的文化內涵,其佈局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模式,突出反映了古村營建中的人文、生態內涵,是人類適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模式。
硃砂古村選址於天然山脈屏障中,充足的水源也為村落的整體發展提供了空間,沿山而上層疊分佈梯田,靈活多變的耕作形式,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原始地貌。 [8] 

硃砂村空間佈局

硃砂村內建築羣落呈分散式點綴在山水田園環境中,建築羣落通過小路與村莊中部縱貫全村的主路相連,構成了整個傳統村落的樹型脈絡形態。 [8] 

硃砂村建村智慧

硃砂村不僅在空間山水格局上具有獨特價值,同時“山-水-田-居”的景觀風貌也凸顯了贛北傳統村落在宏觀整體環境上的特色。這種傳統的村落居住與農業生產與生態景觀三者之間的關係十分和諧,村民就近耕種,利用現有水系引水灌溉,利用周邊農田耕作發展的傳統生產方式依然延續,是傳統格局環境的優勢所在,是對生產生活的延續的貢獻。 [8] 
村內水渠 村內水渠

硃砂村經濟社會

硃砂村人口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硃砂村以漢族為主,户籍人口350人,常住人口290人。 [2] 

硃砂村經濟

硃砂村主要產業為水稻種植、青錢柳種植、黃羽烏骨雞養殖等。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硃砂村村集體年收入6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 [2] 

硃砂村主要景點

硃砂村步忂橋

步忂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無漿無斧形石砌拱橋,長20米,寬4米,造型堅固,橋的兩側河岸也全是石砌。“衢”字,由“行”字與“瞿”字組合而成,據村民介紹,這兩個字分別代表兩層意思,“行”字代表的是硃砂村的一種儀式、一種禮節;“瞿”字表明這座橋是瞿姓人員所建,該村是瞿姓人所居。 [8] 
步忂橋 步忂橋

硃砂村下位賢

下位賢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是嘉慶進士瞿位賢所建。兩個堂廳、4個天井,房子50間,其中店鋪4間。石、磚木結構,門框、窗户皆石雕。現保存完好。 [10] 

硃砂村上位賢

上位賢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屬清代名醫瞿朋年所建,整體木架框式,青磚灰瓦,木雕門窗樑柱,四十餘間,天井五口,石砌地坪,天井、建築體現傳統風格,宏偉氣派,整體保護較好,無現代建築,基本處於原貌。 [10] 

硃砂村古驛道

古驛道是古時由修水縣通至靖安、武寧、銅鼓等周邊縣鄉的商貿往來驛道,自古村的北入口向南,沿硃砂河西岸,經下位賢、步忂橋、三幢堂西側穿越古村內,向南通向黃港鎮。涵括硃砂古村周邊的古驛道總長度為1800米,寬度1米,在古村保護規劃範圍內的古驛道長度為700米。 [8] 

硃砂村石砌圍牆

石砌圍牆在上位賢、三幢堂、下位賢的院落前,分別有三處石頭砌築的圍牆,總長度為120米,主要作用是起到一定圍合,形成家族聚居院落空間的半私密性、領域感。 [8] 

硃砂村石砌河道

石砌河道貫穿於古村內的硃砂河牀,分佈總長度約為900米。硃砂河由上游衝下來的石頭布滿整個河道,為充分利用石材資源,古時的硃砂村民利用天然材料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景觀環境,同時為防止河水對河道、河岸的沖刷破壞,而進行了人工石頭砌築河道工程。 [8] 

硃砂村歷史文化

硃砂村地名由來

硃砂村原名桂竹灣,因新屋門前河灘之處晚上自然發出紅光,被視之為硃砂之靈光,故改名為“硃砂村”。20世紀80年代,由於行政區劃調整,“硃砂村”更名為“硃砂村”。 [3]  [6] 

硃砂村非遺項目

  • 硃砂瞿家採茶戲
硃砂瞿氏採茶戲 硃砂瞿氏採茶戲
硃砂瞿氏採茶戲創始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浙江流浪藝人宋氏傳藝硃砂瞿守幟成立戲班子。宣統三年(1911年),硃砂採茶戲由瞿海門先生進一步發揚光大,達至盛期。
瞿家採茶戲的表演內容主要表現當地勞動人民的勞作與愛情生活,而究其動態,也可以看到採茶戲中有大量模仿動物形態的動作,和硃砂村“低是丘陵高是山”的自然地貌分不開。採茶戲體現了硃砂村民質樸、勤勞的生活形態真實寫照,藴涵了硃砂村生態、文化、生產、生活活動的精神內涵。 [6] 
  • 修水哨子製作技藝
修水哨子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一種特色地方傳統名點。以境內高山特產山芋、西鄉紅薯粉為原料,餡以地方特色小料,依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純系天然,清香綿柔,營養豐富,入口即化。 [6] 
2016年8月,修水哨子製作技藝被江西省文化廳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11] 

硃砂村節慶祭祀

元宵龍燈 元宵龍燈
長龍拜年:每年的大年初一,硃砂村的男女老幼成羣結隊排成一條百人以上的長龍,挨家挨户上門拜年,主人家準備好滿桌的豐盛酒水、糕點款待,相互之間新年祝福。
元宵龍燈、馬燈:大年正月十五晚,村裏男子組成的舞燈隊,從村口那户人家開始,上門舞燈,寓意為瑞年豐收、吉祥如意,主人家點香鳴炮,表示歡迎龍燈的到來
觀音堂祈福、佛教堂朝拜:每年的農曆六月十八這一天,周邊鄉里村民來到觀音堂,在觀音菩薩面前上香供奉,為家人祈求平安。
清明祭祖:瞿氏族人在每年農曆的清明節,都要集中在家族的祠堂,進行重大的祭祀活動。 [12] 

硃砂村族譜家訓

硃砂村保存的瞿氏宗譜為1993年由硃砂村主修委員會重修本,根據皙智二公曆來共修宗譜的原則,共修宗譜。
宗譜內容主要包括:目錄、譜序、概況、凡例、人像、人物傳記、名人贊序、歷代世系表等。現存硃砂《瞿氏宗譜》為十五修,修於1993年,由湖北省通城縣黃袍鄉潤田莊代表旺林、道甫相繼至硃砂、黃溪合修而成,並在湖北通城正式印刷。內容包括譜序、硃砂概況、各支譜序、世派志、凡例、祠堂平面圖、先祖像、各類傳記、墓誌銘、贊等。 [6] 

硃砂村物產美食

硃砂村特色物產

黃坳烏雞保留着黃坳烏雞的原種特徵。黃坳烏雞冠暗紅色,
當地特產
當地特產(2張)
下端肉髯黑色,公雞冠形較大,呈深紅或烏紅色。毛形為片羽狀,有部分雞羽毛外翻,毛色以黃色為主,夾雜有少量的白羽毛或黑羽毛。羽毛緊湊,色澤光亮,體型纖巧,成年母雞一般體重為1-1.5公斤,成年公雞為2-2.5公斤,烏皮、烏舌、烏肉、烏骨、烏爪為其主要特徵,形成十分突出的“五烏”特色。黃坳烏雞具有肉質嫩滑、香氣濃郁、味道鮮美、甜而不膩、脂肪少,瘦肉率高、滋補性強、口感好等特點,也是滋補產婦、體弱多病者的上等補品。當地對烏雞的食用頗為講究,按民間的習慣以毛色而論;黃毛烏雞滋補性能最佳,翻毛烏雞可祛風濕,滋陰潤肺;白毛烏雞具有性寒降火、清涼散熱之功。特別是閹割後的烏雞,肉質最為上乘。
青錢柳:硃砂村是名貴植物青錢柳的原生地,該植物又俗稱甜茶,具有降壓、降脂、降糖、抗衰老、增強免疫力、增強新陳代謝及減肥等“三降二增一減”功效。
硃砂村主要農產品有:椰子、西葫蘆、紅椒、柚子、綠蘋果、無花果、西洋菜、大白菜、大葱等。瓜類、蔬菜等品種繁多。 [13] 

硃砂村生產工藝

硃砂村有多種傳統技藝:石磨豆腐製作、燙皮製作、米酒釀造、線粉製作、豆粉膏製作、勺子製作、殺豬傳統技藝、駁牛傳統、傳統民居建造技術(泥工、木工、石刻)、竹篾編織、巢絲、手工織布、人工壓榨茶油、手工碾米、水車舂米、草鞋編織等。 [13] 

硃砂村榮譽稱號

時間榮譽稱號授予單位
2013年8月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江西省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中國傳統村落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
2016年江西省AAA級鄉村旅遊點江西省人民政府
資料來源: [4]  [14-15] 

硃砂村旅遊信息

硃砂村入村路線

修水縣至硃砂古村有兩條路通行,一條經S306省道修武線至廟嶺鄉,再經黃坳鄉縣道進入硃砂古村;另外一條由修水縣走S227省道修銅線經黃沙鎮,然後經至石門樓鎮方向縣道進入硃砂古村。 [1] 

硃砂村村內導覽

硃砂村內主要遊賞路線可分為節點與軸線兩大類。
1、節點
自然景觀類:名木古樹羣
2、軸線
道路:硃砂路是遊客體驗和遊覽古村的村莊主要道路,硃砂村的遊覽點均分佈於硃砂路兩側。
河流:清澈見底自南向北縱貫古村的硃砂河。
主要遊覽路線:城下——上位賢——千年紅豆杉——千年石楠——三幢堂——步衢橋——舍背古井——下位賢——石砌河道——洋屋裏——新屋裏。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