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破石村

鎖定
破石村為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湖南鎮下轄村,位於鎮東。全村共有123人,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朝時就有人在這裏繁衍生息
中文名
破石村
所屬地區
浙江省衢州市
面    積
321 畝
人口數量
123人

破石村簡介

破石村遠景圖 破石村遠景圖
湖南鎮破石村位於湖南鎮東2公里處的烏溪江畔,交通便捷。破石村2010年由原鮑家山、東倉、東倉口和破石四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村域面積38.8平方公里,耕地938畝、毛竹19803畝、茶葉1355畝、板栗5168畝、楊梅274畝、其他用地1230畝。生態公益林24975畝,農業以種植板栗、毛竹、茶葉為主。全村42個自然村1015户2986人,是湖南鎮唯一的省級示範中心村,也是衢江區村域面積最大的行政村。 破石村已有800餘年的悠久歷史,村風文明,民情淳樸,村內有多處古建築,其中明代建築2處,其餘皆為清近代建築。 文昌閣為清代建築,坐東北朝西南,分佈面積282.48㎡,建築佔地面積128.04㎡。文昌閣是破石人讀書的場所。破石人一貫重文化,興教育。據家譜記載,明、清兩朝就先後出過7個進士, 15個舉人,35個貢士,七品以上官員達75人之多。 餘氏祠堂,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整個建築300餘平方米,保存完好。這是一座與孝文化有關的祠堂,餘氏的孝文化就從這裏凝聚傳承。“百善孝為先”,前輩的賢讓破石村民至今引以為傲,先人的孝感染着破石村的村民。如今,村裏每年開展的“好婆婆、好媳婦”的評比,村民都以評上為榮,讓孝文化的文脈不斷延續。 牡丹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於清咸豐年間被毀,今遺址尚存。傳説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的社會原型就來自破石村,戲名正是取自牡丹台。 破石村也是衢江區少數民族村之一,具有一定的畲鄉文化基礎。歷史悠久的民間婺劇表演和村民餘良章自創的獨腳戲演奏,為破石村渾厚的文化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破石村不僅歷史悠久,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景觀。筆架山、硯池、牡丹台、雙蝶峯構成了著名的“破石四景”,現被載入《衢縣誌》。連同湖鍾潭、文昌閣以及2003年新發現的流紋岩節理石柱一起,組成了一條亟具開發價值的旅遊風景帶。   
現在,破石村廣大農民安居樂業,氣氛和諧,一個前進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取得新的跨越! [1] 

破石村村名由來

72歲的村史編撰人餘水堂説,破石村原來叫圓石村,因為村中有一塊很大的圓石而得名,後來有村民覺得石頭太大,擋住了水流,就想方設法把它破開了,“破石破石,就這樣 叫出名了”。

破石村破石餘氏

衢州余姓中頗具特色者,當推破石(又稱圓石)一支。破石餘氏為宋·乾道年間武舉餘智遠柯城區石樑鎮大俱源徙遷,後從破石遷出者甚多。由於破石村四圍山繞無沃土,皆鴟踞狼嗥、酸風苦雨之境,因此,明代力役之徵皆免,“遂有閉户攻書,掇巍科而躋顯秩”(民國《衢縣誌·食貨》)。

破石村破石四景

破石四景 破石四景
破石村的牡丹台、筆架山、硯瓦池、雙蝶峯並稱“破石四景”,每一個景點都有詩為證,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霹靂大仙”破圓石的故事;“牡丹仙子”規勸山民讀書的故事傳説;“餘小姐與牧牛少年”的愛情悲劇,有口皆碑。據説,明代遂昌知縣湯顯祖所作的傳奇《牡丹亭》就取材於此。
第一景為筆架山,孤峯屹立於烏溪江畔上游,海拔150米,山體中間高兩邊低 , 山上林木葱鬱形似筆架而得名,清代詩人餘思侖曾有詩説:“玲瓏崛起碧摩空,注勢如飛印沼中。沙篆不須猜兩岸,山痕豈若認頭童。頻看帆影千層合,隨着鐘聲萬 裏 通。得氣均佔清雨露。依然林木庇籠葱。”
第二景為硯池,位於筆架山與另一座山之間,是一深一淺兩個相連的池塘,池水一紅一黑,筆架山為印,硯池即為印台。清破石詩人餘汝儒曾作過詩:“雙池為硯 色不同,一墨還兼有一紅。如有微凹多聚墨,濃佔文筆插雲峯。”
第三景為牡丹台,是破石餘氏祖塋前四周石欄圍繞的花壇,環之種植牡丹多種,相傳有一種名為金帶圍的名貴牡丹不易開花,此花一放,村中必有得第者,清·咸豐年間被毀了,但遺蹟尚存。有詩云:“綽約仙姿勝洛陽,高台雲湧獨流芳。豔含湖水三分闊,秀吐鐘山一脈長。質異原分瓊島種,繁英常對紫微郎。”
第四景是雙蝶峯,形似雙雙飛舞的粉蝶,有詩寫道:“蛸拔文峯隔岸開,雲房雙蝶載飛來。聯翩探得天香後,恰與高崗鳴鳳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