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砥平裏戰鬥

鎖定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部在朝鮮砥平裏地區對“聯合國軍”實施的進攻戰鬥。
名    稱
砥平裏戰鬥
地    點
朝鮮砥平裏地區
參戰方
中國人民志願軍;“聯合國軍”
結    果
志願軍攻擊砥平裏失利後撤退
參戰方兵力
志願軍:10,000人;“聯合國軍”:6,000人
外文名
Battle of Chopyongni
開始時間
1951年2月13日
結束時間
1951年2月15日

砥平裏戰鬥戰鬥介紹

砥平裏守軍為美軍第2師第23團和1個法國營、1個炮兵營、1個坦克中隊等,共6000餘人,構築有較堅固的防禦工事。1951年2月13日晨橫城反擊作戰勝利結束後,志願軍首長判斷砥平裏地區之敵已南逃一部,估計防守兵力不足4個營,決定擴大戰果,攻殲砥平裏之敵。13日夜,第39、第40、第42軍6個團發起進攻,由於對敵情判斷有誤,各部隊倉促投入戰鬥,協同較差,當夜僅殲敵一部而未能解決戰鬥。14日,西線美軍騎兵第1師、英軍第27旅、南朝鮮軍第6師開始增援砥平裏,並出動大量飛機對砥平裏外圍的志願軍陣地進行猛烈轟炸和掃射。是日晚,志願軍以6個團再次進行攻擊,雖然將敵壓縮在不足2平方千米的狹小地區,予美軍第23團等部重大殺傷,但仍未能解決戰鬥。15日,美騎兵第1師一部在30輛坦克、100餘架飛機的掩護下,進至砥平裏西南的曲水裏,與志願軍阻擊部隊第116、第126師各一部展開激戰。美軍步兵雖被擊潰,但大部分坦克突入砥平裏與守軍會合。同時,由驪州方向出援的南朝鮮軍第6師和英第27旅先頭部隊亦抵近砥平裏。鑑於敵援兵已到,殲敵時機已失,志願軍首長決定停止對砥平裏的進攻。16日拂曉前,部隊撤出戰鬥。此戰,由於戰前未經詳細偵察,對敵情判斷失誤,且用野戰方法倉促攻擊固守據點之敵,以致未達成戰鬥目的。 [1] 

砥平裏戰鬥戰鬥背景

砥平裏戰鬥地圖 砥平裏戰鬥地圖
砥平裏,位於橫城以西、楊平以東、南漢江以北。美第2師第23團、法國營、1個105毫米榴彈炮兵營、1個坦克中隊、1個155毫米榴彈炮兵連、1個高射炮連,共6000餘人,有榴彈炮24門、坦克21輛和迫擊炮5l門,自1951年2月3日佔領該地區後,以村莊為中心,已構築環形防禦地,並有設防要點。兵力部署除團部保留1個連、各營保留1個排為預備隊外,其餘全部兵力均部署在第一線,且以坦克配置在第一線的外圍。 [2] 

砥平裏戰鬥戰鬥經過

2月12日8時,彭德懷致電鄧華並第39軍軍長吳信泉、政治委員徐斌洲,指出:“偽八師已大部就殲……戰役口子已經打開,敵人可能動搖,應考志對卅九軍主力及一二六師的使用[①],最好以一部於正面抓住砥平裏之敵,將主力插至敵側後去,乘敵撤退時,在運動中殲滅之。在橫城地區之敵徹底解決時,卅九、四十、四二、六六軍則應準備向原州、忠州方向擴張戰果,具體部署由鄧考慮決定之。”同日15時,聯司令金雄集團向平昌、旌善擴張戰果。
砥平裏戰鬥 砥平裏戰鬥
志願軍當時估計,砥平裏之敵有4個營,只有野戰工事。2月12日,鄧華令第40軍第119師配合第39軍主力和第42軍第126師,準備於13日晚圍殲砥平裏之敵。2月12日晚,第42軍第126師向砥平裏以南曲水裏地區插進,以切斷砥平裏之敵向梨浦裏、利川方向的退路。第40軍令第119師及第120師第359團,於12日晚進至砥平裏東北之下高松、上加里地區。第39軍令第116師從砥平裏東南的三山裏以西,向西插至丹石裏地區,以切斷砥平裏通往驪州和通往文幕裏的公路;13日晚,第115師一部進至加乃洞、三山裏地區與第116師銜接,師主力進至砥平裏以東桂良、松亭地區,準備阻擊由原州、文幕裏、驪州可能向砥平裏增援之敵,並阻擊從砥平裏可能南逃之敵。
13日,砥平裏東南石谷裏、梅月裏地區的敵軍已經南撤,志願軍第39軍第116師已進至這一地區,砥平裏以東上高松、石隅的敵軍已回縮砥平裏。鑑於此,為堵殲砥平裏之敵,當日10時,鄧華令第116師應即向注巖裏前進,截斷砥平裏之敵向東南退路;第119師應逼近砥平裏抓住該敵;第126師應插到砥平裏以南截斷其南逃退路,如已被抓住、截斷,即準備黃昏攻殲之,如敵逃跑,各部即猛追之;第115師應靠近第116師,以便隨時加入戰鬥,並加強向文幕裏方向警戒。
13日13時,鄧華對殲滅砥平裏之敵作了具體攻擊部署:為爭取時間抓住砥平裏、望美里之敵,定於2月13日17時半開始攻擊。以第40軍第119師北面和東面向砥平裏攻擊,該師第356團從上高松由東向西攻擊砥平裏,第357團從廣灘裏由北向南攻擊砥平裏;以第42軍第375團從黃巨裏向砥平裏東南的草旺裏攻擊,以該軍第126師第376團和第377團從西面和西南面向砥平裏攻擊,第378團打梨浦裏來援之敵。
13日14時,鄧華至電第42軍、第66、第40軍,決定以第42、第66軍兩軍主力及第40軍第120師,於13日晚抓住原州之敵並分割原州與文幕裏之敵的聯繫。以第42軍主力進至原州西南地區,截斷原州之敵西向南文幕裏和南向牧溪裏的退路;第66軍主力進至原州東北地區,破壞道路;第120師進至原州西北地區,並歸第42軍指揮。第117、第118、第198師在橫城地區打掃戰場,14日晚向原州方向行動。
向敵機射擊中的志願軍輕機槍手 向敵機射擊中的志願軍輕機槍手
2月13日17時30分,志願軍各部對砥平裏之敵發起了攻擊。
2月13日,砥平裏之敵確曾動搖,美第23團團長和美第10軍軍長均曾建議在砥平裏的美第23團等部於14日開始撤退,但李奇微認為:放棄砥平裏勢必使西面的美第9軍右翼暴露,面臨威脅。如果美第9軍遭受攻擊,不僅使正在進行的進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招致全線龜裂,同時喪失反擊的重要據點。他的結論是:“敵軍為這次攻勢的成功,攻佔砥平裏是絕對必要的。因此,我軍無論如何要確保砥平裏。”於是李奇微當即下達了死守砥平裏的作戰命令。其要點是:美第10軍以位於文幕裏的美第2師第38團增援砥平裏的第23團;美第9軍將右翼南朝鮮第6師和英第27旅向砥平裏和文幕裏之間轉移,封閉美第10軍前面的間隙。
如此,美第23團只好決心死守砥平裏。此外,砥平裏的部隊並未減少,不是志願軍估計的4個營,而是4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又1個炮兵連、1個高炮連和1個坦克中隊,總兵力6000餘人,火力和工事均較強。
志願軍當晚攻擊部隊6個團只10000餘人,只有3個炮兵連支援作戰,每門炮只20~30發炮彈,將砥平裏之敵全面包圍,次日晨,第39軍第115師2個團也加入戰鬥。由於砥平裏之敵防禦工事較堅固,火力強,平均每門炮發射炮彈250餘發。而志願軍攻擊兵力、火力均弱,雖壓縮了砥平裏之敵的防守範圍,殲其一部,並擊傷美第23團團長,但未能將砥平裏之敵根本打動。
2月14日美軍出動飛機,對砥平裏外圍的志願軍陣地進行猛烈轟炸掃射。同時,東調美騎兵第1師第5、第8團至梨浦,南朝鮮第6師至驪州、利川之間,英第27旅位於驪州、文幕裏之間。14日10時,美騎兵第5團以汽車8輛,載步兵100餘人,由梨浦裏渡過南漢江企圖增援砥平裏,被志願軍第126師阻擊在於龍里以南。黃昏,驪州、梨浦裏敵600餘人出援,分3路進至注巖裏以南、內龍里、外龍里,被志願軍第116師第346團部隊阻擊。原州以北之敵仍在構築陣地,未有撤退模樣。因此,必須迅速殲滅砥平裏之敵,以免在敵援兵到達後與敵膠着。
2月14日,鄧華調整了部署,以第119師全部、第126師1個團和第115師2個團共6個團,於當晚繼續攻擊砥平裏;第39軍第116師留1個團在注巖裏打掃戰場,阻擊驪州援敵,主力向西攻佔曲水裏、切斷砥平裏之敵向梨浦的退路,堵殲逃敵;第42軍第126師移至曲水裏地區,控制有利陣地,堅決打擊援敵。當晚,對砥平裏再次發起攻擊,第119師從北面,曾一度攻佔鳳尾山,第115師在南面至15日2時許攻進砥平裏街內。由於砥平里美第23團等火力猛烈,並且地形太狹窄,志願軍兵力展不開,當夜雖予美第23團等部以重大殺傷,但仍未能解決戰鬥。
砥平裏戰鬥照片 砥平裏戰鬥照片
15日,美騎兵第1師第5團增援部隊進至曲水裏。在坦克30餘輛、飛機百餘架次掩護下,向志願軍第116師和第126師阻援部隊攻擊,志願軍將其步兵擊潰,殲敵100餘人,但其坦克20餘輛於黃昏突入砥平裏與美第23團會合。由驪州方向出援的南朝鮮第6師和英第27旅的先頭部隊也抵近砥平裏。這時,美騎兵第1師、英第27旅、南朝鮮第6師主力,在驪州、長湖院裏已部署了縱深防禦,東線美第10軍也在原州、武陵裏一線形成了新的防禦。志願軍向原州西南發展進攻的各部在原州以北地區與敵形成對峙,金雄集團仍向平昌、旌善發展中。
15日,鄧華一面調整部署,準備於16日晚再攻砥平裏,一面於當日13時致電彭德懷、樸一禹等,請示:“從整個情況來説,今晚繼續攻砥平裏原為有利,但準備來不及,又會形成倉促作戰,故於今明兩日進行準備,調整兵力、火力,決心明晚攻殲該敵,估計準備後再攻是可能將該敵殲滅的,但如明晚萬一再打不下,攻勢可能形成膠着,對我不利(因敵形成據點防禦,我炮火又少)。如果打,則決心以三至四天時間,頂住敵人增援,徹底殲滅之。否則,將主力撤至橫城以北,求得再從運動中殲敵如何?請示”。
彭德懷等志願軍首長及時分析了當時的戰場形勢,認為:如繼續組織力量攻擊砥平裏之敵,即使能夠攻克,就整個態勢來説,再各個擊破敵人,造成戰役的有利形勢,已慢了一步;除非我在攻克砥平裏的同時,能夠擊潰並殲滅相當數量的援敵,我軍主力能適時進至長湖院裏以南地區,才能迫使敵人全線退卻,但依現有敵我力量對比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小。因此,彭德懷於15日17時30分決定停止對砥平裏之敵的進攻。
2月16日拂曉前,志願軍進攻部隊撤出戰鬥,前出至原州附近之各軍也同時向北轉移,向龍頭裏(砥平裏北)至橫城一線及北至洪川東西一線以南地區集結。至此,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結束。
西線漢江南岸的第38軍和第50軍的部隊,於2月16日和18日,也先後全部撤至漢江北岸。 [2-3] 

砥平裏戰鬥歷史意義

砥平裏戰鬥是朝鮮戰爭的第三個攻防轉折點。砥平裏之戰標誌着志願軍戰略進攻大規模、大踏步、大縱深運動戰的結束,以陣地防禦戰為主的戰略相持階段來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