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砂女

鎖定
《砂女》是2003年1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日)安部公房,譯者是楊炳辰 、王建新。 [1] 
中文名
砂女
作    者
日] 安部公房
譯    者
楊炳辰
王建新
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年1月
頁    數
279 頁
定    價
21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3916749
副標題
安部公房小説

砂女編輯推薦

描寫在一個死亡的沙漠,不知名的旅行者掉入了地下迷宮,發現了住在這裏的唯一人類_砂女.旅行者認為砂女知道迷宮的出口,而砂女卻極力勸他在這裏安心住下.砂女一天到晚的忙着把落下的砂子清除出去,維護迷宮以至它不會倒塌.後來終於被旅行者找到砂女向外輸送沙子的通道,但是他已經不想出去了.

砂女內容簡介

眼下在中國最走紅的日本作家是村上春樹,而村上最傾心的前輩是安部公房,這兩人都是日本文壇上的異數。表面看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藐視傳統,把西方現代派的一套玩得很熟。不過,敍述形式的革命不可能整個地顛覆千百年來的審美積澱,能夠做到的大抵是將民族的美感意義推置全球性語境,至於日本小説中的現代主義不外乎也在明裏暗裏遞述年湮代遠的文化情愫,讓人想起迷失的武士和憂傷的町人

砂女作者簡介

安部公房(1924~1993)日本當代著名文學家 。被譽為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和世界級文學大師。

砂女生平

電影《砂女》 電影《砂女》
生於東京 ,在中國瀋陽度過小學中學時代 。194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科專業;50年代初即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長期接受存在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西方現代派影響,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場面、奇怪的情節、象徵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圖揭露社會的不合理性,並且探求解決問題的出路。曾獲得戰後文學獎和芥川文學獎 ,從而奠定了他在日本當代文學史的地位。其小説和劇本代表作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並一再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與大江健三郎三島由紀夫鼎足而立,構成了當代日本先鋒文學的獨特風景。其作品在二十多個國家翻譯出版,被譽為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和世界級文學大師。

砂女作者評價

大江健三郎:“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殊榮非他莫屬,而不會是我。”
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的創造和深刻寓意,對日本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和恐怖.........充分展示了其文學天才。”
《日本文學史》評述:“安部公房的出現,對於戰後日本文學來説,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砂女其他作品

短篇小説《牆壁》《闖入者》中篇小説《野獸們嚮往故鄉》長篇小説《砂女》、長篇小説《旁人的臉》,劇本《幽靈在這裏》和《朋友》,評論集《沙漠的思想》等。

砂女作品內涵

作品描摹的是荒涼的社會狀態,人們忙忙碌碌,最後不知自己的目標何在,而就算是最初還有理想的"旅行者",最後也被消磨的沒了意志,苟安現狀.

砂女讀後感

安部公房的“美比烏斯圈圈”
作者:宋烈毅
安部公房在他的小説中,總是將人物置身於一個有別於我們這個普通世界的地方,一個異地,一個封閉的空間裏,在那裏他讓他小説裏的人物像做着噩夢似地掙扎。同小説《箱男》一樣,安部公房為他的小説《砂女》裏的主人公精心設計了一個狹小的空間,令人窒息的空間--一個海邊的“沙洞”。在“沙洞”中,安部公房讓一個叫“仁木順平”的男教師與“沙子”以及沙子周圍“沙化”的人、無形的制度作戰。當這個孤身一人來海邊採集昆蟲標本的男教師誤入“沙洞”之後,所有的荒誕就發生了。在加繆看來,荒誕往往有一個“可笑的開端”,並且荒誕在“這種悲慘的誕生中獲得它的高貴”(加繆《西緒福斯神話》)。不是這樣嗎?當小推銷員“薩姆沙”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時,卡夫卡的小説《變形記》便開始了它那令人心酸的荒誕之旅。我們可以把安部公房的小説《砂女》看作另一種“變形記”,但我們不可能在《砂女》中尋找到“薩姆沙”的命運,那種可以把天花板倒過來看看的一隻甲蟲的命運。在《砂女》中不存在那種人的變異,而是空間的變異。但“異化”的確是個好東西,無論是人的還是空間的,一切都就此打上了荒誕的印記。在沉悶得令人窒息的敍述中,安部公房的小説《砂女》中的荒誕發生了,並且像“沙崩”一樣不可遏止。
“八月裏的一天,一個男人失蹤了。”--小説《砂女》的開頭是以一種很陡的方式開始的,就像“沙洞”的懸壁那樣陡,這讓小説的敍述自始至終夾雜着一種不容置疑的語調。好吧,那就讓我們一起隨着這個“失蹤者”落進那個熱烘烘的“沙洞”裏吧。在這個“異化”的空間裏,到處都是沙子以及沙子所衍生的一切,甚至連小説的主人公在“沙洞”裏遇見的那個的寡婦也像沙子一樣,無聲地流動,少言寡語。“女人站在幽暗之中,比幽暗更黑暗”,“女人的動作和沉默,不知不覺充滿了一種恐怖的氣氛。”對於男主人公“他”來説,也許這個説話有一句沒一句的女人比不斷髮生的沙崩還要令人不安和緊張。從來就沒有人能夠從“沙洞”裏逃出去,而居住在“沙洞”里人,所有生活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清沙”,維持“沙洞”的存在,不使其垮掉。在“他”和寡婦之間,“沙”一直充當着一個“意想不到的第三者”,“沙”同時也是情慾的象徵:“脱長褲時,一把沙子通過手指的根部,直衝瀉到了大腿的內側……。”
而我們就真的跟隨着“失蹤者”徹底地掉進了“沙洞”之中了嗎?事實上,我們中了圈套了。我們在“沙洞”裏看到了沙洞之外的世界,並通過外面的世界反窺到了 “沙洞”。在“沙洞”中,我們可以和“他”一起在報紙上讀到一則關於一個日本吊車司機被坍塌的沙子壓成重傷,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報道,小説的深意正在於:“沙洞”無所不在。在“失蹤者”看來,他身邊的那些“連皮膚都發灰的傢伙們”所過的是一種“灰色生活”,因此,他對自己的這次海邊之旅採取了“極其保密的態度”。在旅行之前,“失蹤者”過的是一種處於隔離狀態的生活,這種生活致使他成為一個“精神性性病患者”,在他和妻子“行事”時“一定得套上橡膠製品”。然而,厭倦了一種“沙洞生活”,卻掉進了另一種“沙洞生活”。在“沙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洞中之洞的現象。那是“失蹤者”在空地上挖的一個用來捉烏鴉的叫做“希望”的陷阱,他期望在烏鴉的腿上綁一封求救信。小説儼然告訴我們,在“沙洞”中,如果有信鴿的話,那就是烏鴉,也只能是烏鴉。
安部公房試圖通過他的小説啓示我們,這是一個監視和被監視的世界,捕捉和被捕的世界。當“失蹤者”帶着他的殺蟲瓶和青化鉀走在捕捉昆蟲的路途之中時,他誤入“沙洞”,被“砂女”捕獲,“失蹤者”在“沙洞中”過的是一種被監視的生活,那高高的“瞭望哨”時刻掌握着他的舉動,沙村裏的人們用“大網籃”搬運沙子,也用“大網籃”控制着他的逃跑行動。更值得我們警覺的是,“失蹤者”即便在“沙洞”身陷絕境,還不時“莫名其妙地想起殺蟲瓶裏的青化鉀”。他要捕捉的究竟是誰呢?是讀者我們嗎?在小説《砂女》中,一切都陷入一種怪圈,對於這種怪圈,小説作了如下闡述:“所謂‘美比烏斯圈圈’,就是將一條紙帶絞一下,然後將紙帶背面的一端,粘在紙帶表面的一端,形成一個環,即一個‘不分表裏’的空間。”小説中所描述的真實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不分表裏”的世界,“失蹤者” 既在洞中又在洞外,作者讓“失蹤者”在洞中不斷地回憶他在洞外的生活,讓他“重返”他妻子的“‘失去丈夫’的屋子”裏看看,這種寫作意圖強調了“不分表裏”。所以“失蹤者”企圖逃出洞外的所有努力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怪圈之中,甚至連“失蹤者”的同事--一個“老是象剛洗過臉似的,眼皮腫腫的”的男人,一個熱心搞工會運動的人,竟然“將工會運動和自己的私生活如同‘美比烏斯圈圈’那樣聯繫在一起。”
如此看來,小説《砂女》所有荒誕的秘密正在於這種空間的扭曲,並且讓現代的人遭遇這種扭曲。這多多少少讓人想起埃舍爾的那些同樣怪異的黑白版畫,那些空間被扭曲後的恐怖真實。這種荒誕之所以能使讀者產生共鳴,還在於荒誕的現代性特徵。在小説《砂女》中,我們也能目睹到卡夫卡小説中那種對於“官僚機構”的恐懼和抵抗,在“沙洞”的周圍存在着被一個無形的“聯合組織”指揮控制着的一羣人,他們時刻站在“瞭望哨”上用望遠鏡進行監視,他們的任務是不使任何一個陷入“沙洞”裏的人逃走,他們“每週一次,配給煙和酒”,使“失蹤者”的存在“作為推動這裏日常生活的一個齒輪”。另外,小説以多種不易覺察的方式滲透了大量關於現代工業化生活的描寫:“登山家也好,大樓擦玻璃窗的也好,電視塔上的電工也好,馬戲團的空中飛人也好,發電廠煙囱的清掃工也好;要是被底下的事吸引去了注意力,那就到了他的滅頂之時了。”有時,工業化所製造的隔離感和那種精神的空虛連一隻胃也不放過:“他好容易吃下一串沙丁魚、一個飯糰。胃就像橡皮手套,冰涼涼的。”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噩夢般的工業化生活裏,人退縮回動物性的特徵裏,在這裏“女人把身體縮起來,擺出一副黃蜂產卵般的姿勢”,以及集體狂歡式的“雄的和雌的交配”的性交惡作劇,才可以消解工業化的壓抑。
(選自宋烈毅《安部公房的“美比烏斯圈圈”》)

砂女作品特色

安部公房的這部令人驚駭的小説雖然荒誕不經,但也或多或少地帶了某種自傳的痕跡,只不過這種痕跡很淡很輕,不易察覺罷了。作為一個昆蟲愛好者,安部公房在小説中不厭其煩地描寫了大量昆蟲,並且文中處處可見使用了昆蟲的隱喻,這為小説營造了某種神秘的氛圍,這種氛圍“就像薄羽蜉蝣的翅膀,散發出淡淡的光的碎片”。當我們漫遊安部公房的“美比烏斯圈圈”,試圖揭開那些充滿悖論的謎語的底時,還不要忘了他警告我們的那句:“時間,就像蛇腹一樣,弄出深深的皺紋,摺疊了好幾層。那一層層假如不繞遠道,就無法向前挺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