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砂器

(砂質器物)

鎖定
砂器,意思是砂質器物,主要分佈於堯頭鎮溝澗石崖中,記載於《明代縣誌》。
中文名
砂器
記    載
明代縣誌
地    點
陝西澄城
分佈於
堯頭鎮溝澗石崖中
始    於
唐朝

砂器歷史淵源

明代縣誌記載,陝西澄城“瓷砂始於唐”,坩土礦分佈於堯頭鎮溝澗石崖中,開採歷史悠久、夾生白、紫兩色,是燒製陶瓷、砂器的原料。砂器製品不但品種多,用途也很廣,據老藝人白百海回憶,早先砂器製品有幾十種,他小的時候,家裏就用砂盆放水、長豆芽,砂罐滷肉(市場可見),砂壺熬茶,煎藥等等,它的特點:就是會保持材料原有的鮮味不變,比如用它滷的肉吃起來,味道不但香,即就是把它放置半年也不會壞,味道也不會變,只要每過十天半月放在火上煎一下,就可以了。前多年曾有西安、大荔的人專門跑來買大砂鍋,做胡辣湯用。
據《澄城縣地名志》考證:堯頭鎮古稱,“窯頭”,因瓷、砂窯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音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優雅的字符慢慢之地取代了瓷、砂窯的“窯”字,堯頭的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據明代縣誌記載,澄城“瓷砂始於唐”,據《澄城縣誌》載,清代,堯頭手工燒製陶瓷,砂器頗具規模。燒製砂器製品,價格便宜,行銷澄城、合陽、大荔、朝邑和二華(華陰、華縣)洛川銅川等地。這也是堯頭砂器發展的興盛階段。
民國十五年《澄城附志》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其它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餘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餘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餘家,每年共出30餘窯”。解放後五、六十年間,做砂器8個窯,每個窯上都是4個輪子在換班不停做,用藝人的話講就是“人歇活不歇”,在當時它可是高級社的主要收入來源。直至散社後,僅剩白百海一家的窯在做至今。 [1] 

砂器基本介紹

堯頭砂器,以當地出產的坩土、煤為原料,相關工具:輪子、板錘、繩子、刀片、模、底坐、草墊、邊模(大小不等)、鐵鍋蓋(特製高70公分、直徑80公分)、籠蓋(用泥做成像鍋形狀直徑約80公分,燒坯時用)、鐵棍(挑籠蓋用)、鐵釵(挑砂器用)。
燒製 燒製
工藝流程分:和泥、踩泥、制壞、上釉、燒製。
1、和泥:先把坩土礦石粉碎取磨,煤燒焦粉碎取磨,然後按3比1的比例加水混和均勻成泥。
2、踩泥:用腳踩,踩時從一邊一腳一腳緊挨着轉圈踩,直至把整塊泥踩完,這樣反覆踩,最少要十五六遍即可,據藝人講,踩的次數多、泥才有勁,好做活。
3、製坯:一個人操作先撥動輪子,使其轉動後,再在輪上拔泥製坯。
4、上釉:原料純白土,事先準備2個空水缸,把白土放在一個缸里加水攪拌,待土塊溶解後,把溶液盛到另一個缸裏沉澱,留部分水,把多餘的水倒掉,上釉時攪拌均勻後,把砂坯放在藥水裏,快速蘸一下,這樣藥薄厚才均勻。
5、燒坯:用明火燒。
(—)把塊煤砸成1.3公分的顆粒狀,三個固定連體煤窩同時燒,4個人(早先6個人),一個人烤坯,其餘2人輪流挑籠蓋,火一定要旺,焰要高達1米左右。
(二)燒時、把坯放在煤窩,籠蓋扣上砂器,燒到籠蓋發紅,此時挑下籠蓋,快速把砂器挑出,扣在鐵鍋蓋下焐2—3分鐘,再取出,這樣成品就會發蘭發亮,否則發紅,影響成品質量。 [2] 

砂器主要價值

“提倡健康,珍惜生命”是人一生永恆的主題,而砂器製品,從它的原料,製做過程看,都是天然的,沒任何污染,由此可見,用砂器製品對身體健康有着十分重要意義。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