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砂嘴

鎖定
受海浪作用將鬆散物質帶入海岸帶,堆積成各種地貌。在岬角和河口處,受沿岸流的作用,使一端與陸地相連,另一端向海灣方向伸展,稱為砂嘴。如砂嘴不斷向前伸展,形成攔灣壩。砂壩或攔灣壩發育為與海洋隔開,則成濱海淺湖,又稱為潟湖。
中文名
砂嘴
外文名
sand spit
學    科
地質學
形    成
受海浪作用將鬆散物質帶入海岸帶
作    用
攔灣壩
成    因
海洋的沉積作用

砂嘴簡介

砂嘴是指砂洲由河口的一端伸向海洋,或指在海灣處由泥沙堆積形成的,一端與陸地相連,尾部伸入海中的壠崗地形。砂嘴一般由海洋的沉積作用形成。砂嘴可以不斷向前伸展,形成攔灣壩。攔灣壩是一端與海岸相連,另一端向海伸展橫攔灣口的沙壩。有時能將海灣完全封閉。位於灣口者稱灣口壩,位於灣中的稱灣中壩,位於灣頂的稱灣頂壩。

砂嘴砂壩

又稱沙堤。大致與海岸平行且 形如堤壩的海積地貌。由沙或礫石組成,常混 有碎貝殼等其他物質。沙壩在平面上呈長條 狀,長可達數公里以上,寬可達數百米,頂部一 般露出海面。根據海岸地形、沉積物來源及波 浪作用方向的不同,可分成岸外壩、攔灣壩、連島壩三種類型。岸外壩是波浪在向前傾翻的過程中,攜帶的一部分海底泥沙在未到達岸線以 前,即在一定的位置上堆積而成的。故又名離 岸壩。在岬角地區,泥沙移動時,因受海岸輪廓 變化的影響,波浪發生折射導致能量降低,泥沙 就在凸出的後方逐漸堆積下來,形成一端與海 岸相通,另一端伸入海中的沙嘴。如果沙嘴形 成於海灣灣口,在其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封 閉海灣而成攔灣壩。如果當海岸外有島嶼或岬 角時,島嶼與海岸之間往往會出現相向生長的 沙嘴,最後相連,則形成連島壩,這個島嶼稱為 陸連島。如中國山東省煙台市北9公里外的芝 罘島,面積達8.9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陸連島。連島壩的發育不僅方便了陸島間的交通聯 系,而且可以成為港口的天然屏障。但港灣附 近的沙壩,特別是水下沙壩的發育,常影響航道 的通暢,如長江口航道中的銅沙淺灘和江亞淺灘,水深僅7米左右,阻礙萬噸海輪入港。因而 探明港口的沙壩分佈狀態和發育規律,對進行 港口選址及保證航道的通暢是相當重要的。

砂嘴海積地貌

受海浪作用將鬆散物質帶入海岸帶,堆積成各種地貌。海積地貌有以下幾種主要類型:①海灘:海岸帶的泥砂、礫石在激浪流作用下,在岸邊堆積成為向海緩坡的灘地。根據海灘物質組成可分為礫石灘、沙灘和泥灘。根據海灘的動力和形態又可分為堤式海灘和斜坡式海灘。②海積平原:是由海相沉積物組成的平原,因海灘大規模發育擴展而成。在濱海平原地區,有些地方可以藴藏豐富的濱岸砂礦,在潮間帶是灘塗養殖的好地方。③濱岸堤:是發育在海灘上的次一級地貌單元。濱岸堤有砂堤、礫石堤和由貝殼及砂組成的貝殼堤。其形態特徵是,朝海一面和緩,朝陸一面坡面較陡,平面分佈與形成時的海岸平行,常形成好幾條。堤頂高度相當於最大風浪高度,因此其高度變化反映海面升降變化。④砂壩:指由波浪激浪流堆積在岸邊海中的長條形壩狀堆積物。砂壩是由砂或礫石組成,其中混有貝殼碎片,頂部 一般出露於海面之上。砂壩長可達幾公里,寬達幾百米,高出海面幾米,平面形態有弧狀、環狀、鈎狀。由於堆積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常見的砂壩有:離岸壩(又稱岸外壩),是由波浪和激浪流堆積在離岸一定距離並出露於海中的砂壩;而尚未露出的離岸壩稱為水下砂壩。

砂嘴沉積作用

風化物在外力搬運過程中,由於水流速度和風速降低、冰川融化等因素的影響,使搬運物質逐漸沉積的作用。根據沉積地區的不同,分為海洋沉積和陸地沉積,海洋沉積又分為濱海、淺海和深海沉積等;陸地沉積又分為河流、湖泊、冰川、風沙等沉積。其沉積方式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化學沉積三種。機械沉積分異現象是指沉積物按顆粒大小、 形狀和密度等出現的有規律分佈現象。前蘇聯學者普斯托瓦洛夫於 1937—1940 年提出沉積分異作用理論(魯欣,1955;列茲尼科夫, 1959)。普斯托瓦洛夫將沉積分異作用分為主要受物理原理支配的機械沉積分異作用和主要受化學原理支配的化學沉積分異作用。對機械沉積分異作用來説,主要決定因素是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形狀、密度以及搬運介質的性質和速度。如在沉積物的搬運方向上,按粒度依次出現礫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巖的現象或按密度依次出現金、黃鐵礦、鉻鐵礦、石英和石墨的現象(魯欣,1955)。機械沉積分異作用常被用以判斷沉積物的物源地, 即距物源地越遠,通常沉積物的粒度越細。沉積分異作用多用於解釋陸域單向水流作用下的沉積現象,對於入海河口和海洋等受往復潮流作用的水域,沉積過程複雜,有時很難直接運用沉積分異作用解釋沉積物的分佈特徵。但對於特殊水動力條件下的潮流水域,仍可以運用沉積分異作用理論解釋部分沉積現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