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矽卡巖型鐵礦牀

鎖定
(1)地質構造背景 有利成的大地構造位置是不同地質時期的大陸邊緣弧及島弧、大陸邊緣隆起中的凹陷帶和與之相鄰的坳陷帶及裂谷。
中文名
矽卡巖型鐵礦牀
成礦深度
一般在1-4.5km
礦化的温度
一般在800-200ºC
主要礦化温度
500-400ºC
主要礦物
磁鐵礦

矽卡巖型鐵礦牀礦牀形成情況

礦牀形成於中、淺成侵入體與碳酸鹽巖、鈣質凝灰岩及鈣質頁岩等化學性質活潑的圍巖接觸帶及其附近。與成礦有關的巖體可為輝長岩及輝綠岩、閃長巖及二長巖、石英閃長巖及石英二長巖、花崗閃長巖及花崗岩,一般富鹼質(多富Na2O)或偏鹼性,規模多屬中、小型。成礦深度一般在1-4.5km,蝕變及礦化的温度一般在800-200℃,主要礦化温度在500-400℃。

矽卡巖型鐵礦牀礦牀特徵

礦體呈似層狀、凸鏡狀、囊狀、不規則狀產於接觸帶的矽卡巖中,主要受接觸帶、斷裂及層間破碎帶、捕虜體等構造控制,與圍巖多呈漸變關係。
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可見赤鐵礦、菱鐵礦、鏡鐵礦、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錫石、閃鋅礦、方鉛礦等。脈石礦物為矽卡巖礦物組合,如石榴石、透輝石及鈣鐵輝石、方柱石、鈉長石等,因礦牀和矽卡巖類型而異。
礦石具交代結構、交代殘餘結構、它形-半自形粒狀結構,浸染狀、條帶狀、斑雜狀、角礫狀、緻密塊狀等構造。
圍巖矽卡巖化普遍,且常具有一定的分帶性,分帶情況因礦牀而異、蝕變最強烈的部位多在正接觸帶。

矽卡巖型鐵礦牀成礦作用模式

雖不排除部分礦牀的鐵來自巖體的圍巖,但大多數礦牀的鐵質是岩漿熱液帶入的,巖體富鈉及鈉化蝕變作用有利於鐵質進入熱液。 當巖體侵位於中、淺部位的碳酸岩鹽等有利圍巖冷凝結晶時,岩漿中的揮發組分開始向巖體的頂部及邊部集中,在早期高温階段(超臨界狀態)流體通過雙交代或滲濾交代作用形成幹矽卡巖;其後因温度降低沿接觸帶上升的接近臨界狀態的富鐵流體與圍巖(包括幹矽卡巖)交代形成濕矽卡巖礦物組合及磁鐵礦,即鐵礦的主要形成階段; 在更晚階段則形成伴生的赤鐵礦、錫石等氧化物及銅、鉛、鋅的硫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