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龍村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石龍社區下轄村)

鎖定
石龍村,位於石巖街道東北部,石巖河北岸,距離街道辦事處約4.8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水田村和大浪街道大船坑村,橫朗村。因村後有大隆肚山,舊稱石隆村,近代改稱石龍仔。石巖河發源於石龍仔。牛牯鬥水庫位於石龍仔上游約800米處。始建於清朝中晚期,現村於2000年在舊村周邊新建和擴建居民樓房而形成。
中文名
石龍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石龍社區
地理位置
石巖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烏石巖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石巖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三區石巖鄉;1958年10月,屬超英公社:1959年,屬南頭公社水田大隊;1961年7月,屬南頭區石巖公社;1963年1月,屬南頭公社水田大隊;1975年8月,屬石巖公社水田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石巖公社;1980年,屬石巖公社石龍仔大隊;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石巖公社水田大隊;1983年7月,屬寶安縣石巖區水田鄉;1986年10月,屬石巖鎮水田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石巖鎮水田行政村;2004年,屬石巖街道水田社區;2008年,屬石巖街道石龍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葉、林兩姓。第一大姓為葉姓,明末清初從江西遷至廣東博羅;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從博羅站魚閣(今博羅縣龍溪鎮蘇村)遷至新安縣烏石巖官田;清中晚期從烏石巖官田遷至當地。第二大姓為林姓,清朝中晚期從新安縣龍華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42人,其中男性150人,女性192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3歲(女)。非户籍外來人口11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1人。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菠蘿、荔枝、龍眼、柿子。現村集體經營工業開發區,廠房物業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雞屎藤粄、格子粄、喜粄。
瀋海高速G15線、龍大高速S31線、省道S359線、石觀路、石龍大道經過該村。1960年通電。1980年通電話,20世紀80年代通自來水,1999年通互聯網,200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春天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270人,教職工32人。有籃球場、老人活動中心、黨羣活動室、圖書室,藏書3000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8間。代表性民居有石龍碉樓右側民居,建於清朝,佔地面積15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八開間單進深,磚木土結構。牆體使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硬山頂,灰瓦覆面。保存現狀較差。
石龍仔碉樓,始建於民國初年,坐西朝東。碉樓平面呈長方形,高五層;土木結構,主體牆為三合土夯築而成,南面、北面牆上各設兩個紅色魚形排水口;平頂,護牆四面各開兩處射擊孔;外側、拐角處飾紅黑彩繪,東南、西北對角各設一射擊掩體。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石龍仔新圍仔遺址位於石巖河上游,兩條河流交匯處,海拔60-70米的台地上,採集到較多的瓷片及少量陶片,地表及斷面上遺物都比較豐富,有瓷碗底及銅錢等唐宋以來古文化遺物。瓷片底1件,灰胎,圈足較厚,外釉脱落,內施青綠釉到底,冰裂紋飾,質地較差,殘高2.2釐米、底徑4.5釐米。銅錢1枚,外圓內方,字跡模糊,依稀可辨為乾隆通寶,內徑0.6釐米、外徑2.2釐米、厚0.1釐米。
石巖葉子標墓,位於石龍村後山,始建於清朝,重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2015年重修,現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村中有《葉氏族譜》。每年清明節、重陽節,葉氏宗親到先祖葉子標墓祭拜。林氏宗親每年春節到水田林氏家祠舉行祭拜儀式,吃大盆菜。舞麒麟拜家門,形成於清朝。春節等節日期間,水田村舞麒麟隊伍來到石龍村表演,走家串户拜家門,每家都會賞紅包以示吉利。
抗戰時期,石龍仔是抗日遊擊隊根據地,1943年9月30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指揮鋼鐵隊在烏石巖附近的石龍仔伏擊國民黨軍,殲敵一個排。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編. 深圳村落概覽 第1輯 寶安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09.359-361